一年一个新北京
天安门广场和长安街的变化,仅仅是北京巨大变化的一部分。其实,整个北京城都在变。近年来,几乎每月都有新的建设项目开工或竣工的消息,这可急坏了那些地图出版工作者,刚刚费时费力编辑好的地图还没有上市,就过时了。他们说,即使一月换一版,也赶不上迅速的变化
。
1958年,为了迎接新中国成立10周年,北京上马了一大批重点工程,最为有代表性是包括人民大会堂在内的十大建筑。人民大会堂,建筑面积17万平方米,这样巨大的工程,只用了10个月的建设时间,在世界建筑史上也算得上是一个奇迹!其建设的速度,其建设的水准,今天仍为人们津津乐道。
其后,北京一直都在加快自己的建设步伐。最近20年,随着综合国力的增强,对外开放的需要,建设了大批写字楼、公寓、宾馆、饭店,如国际贸易中心、国际会议中心、国际大厦、京广大厦等一批大型公共建筑,以及首都机场新航站大楼和北京西客站,极大地改善了北京的国际交往条件。国内各驻京办事处的建设,密切了首都与各地的联系。
还有,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科技馆、中国科技情报中心、中央彩电中心、中央电视塔和各高等学校新的教学、实验大楼等众多文化教育设施的建成,大大地增强了北京作为国家文化中心的地位。
20世纪60年代,我在上大学的时候,晚上,曾与同学们数过北京有多少座8 层以上的楼房,当时就我们视野所及,真是屈指可数!可如今,且不说像京广中心那样的办公用房,就是居民楼,20层以上的就数不胜数。50年代,像我们办公楼对面的百万庄小区就算得上是大型的居民住宅区了(13万平方米),而现在,能住20万到40万人的小区已不是个别的了,如方庄小区(266万平方米)和望京小区(866万平方米)。
过去那些低矮破旧的平房,采光和通风条件都极差,也没有上下水,没有卫生间,没有天然气,居民生活极为不方便,今天,已经或正在被一步步地改造成适合人们居住的新区。天安门广场附近的南池子居民小区的改造,就是生动的例子。南池子地区,人口密度大,危旧房集中,加上又有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普度寺。市政府对它的改造极为重视,列为首批历史文化保护区房屋修缮和改建的试点区,广泛征求居民意见,多方征集改造方案,力求做到改造与环境协调。改造后的南池子仍然保留灰砖灰瓦的四合院原有风格,但居住条件大为改善。年内,南池子就将以新的面貌出现在人们的面前。
为了改善北京的人居环境,首都绿化委员会已确定了2002年十大重点绿化工程,提出居民出门不到500米就有一个街心公园或可以看到绿地,这作为绿色奥运——2008行动计划的起步之年。
与盖房子齐头并进的是修路。几十年来,可谓房子盖到那里,路就修到那里。市区,一条条笔直的大道,在建筑师和修路工人的脚下不断延伸;修完了平安大道,又建成了广安大街。这些与长安街平行的大道,让司机师傅开车开得顺心,让出行的人们坐车坐得舒心。二环路通了,接着又是三环路,四环路。五环路、六环路也已局部贯通。2001年,仅高速公路就建成通车100公里,加上前14年的,全市已有高速公路216公里。一句话,在北京开车越来越舒坦了,进出北京是越来越方便了。
人们惊讶的是,路不但修得质量高了,而且修得越来越快。曾记否,当年,地铁二号线北“开膛”后,一趴窝就是好多年!可如今,修一条大道,架一座桥,就像“玩”似的。难怪一名美国道路专家听说65公里的四环路只用了三年时间就建成通车时,不得不发出感叹:“这太神奇了,简直不可思议。你们的建设速度实在是太快了。”
记者手头有一组数字,也许可以帮助读者了解北京建设速度之快,变化之大。1949年,北京旧城总共才有2000万平方米的房子。1977年前,北京每年建房700-800万平方米,1977年后,超过1000万平方米。而到了1998年,则以每年2000万平方米的进度大踏步前进。用董光器先生的话来说,则是一年造了一个新北京。
就在记者采写这篇文稿时,北京又传来了一大串让人高兴的消息:中央商务区正紧张施工、动物园公共交通枢纽开工建设了、西直门五位一体(国铁、城铁、公交、地铁、水运)交通枢纽上马了、曾经一度搁置颇受争议的国家大剧院终于正式开工了、新北京天文馆的施工队伍开进了工地、颐和园耕织图景区复建提上了日程、联想研发基地和中国国际科技广场等一批新建筑设计方案出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