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潭茶香万家
李萌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600年前,唐代大诗人李白一首著名的《赠汪伦》诗,使曾遍布唐代诗人足迹的泾县闻名天下。
泾县位于中国安徽省南部风景如画的黄山脚下,面积两千多平方公里。从泾县向西南约40公里处,就是桃花潭镇。镇子里有上百幢画龙雕凤的古民居,其中既有中国最古老的会馆,也有被专家题名为"天下第一祠"的祠堂。但笔者此行的目的不是访古,而是为了拜访创建
"涌溪火青" 桃花潭绿色品牌的人们。
"涌溪火青"的故事
据史书记载,泾县产茶历史较早。涌溪火青的出现是在500多年前,当时国内产茶丰盛,茶类品种不断增多,各地茶区为争夺市场均标新立异,创制名茶,顺治年间(1644-1662年)泾县涌溪(地名)的茶农仿照临县的茶叶制法,创制出了外形独特和内质优良的涌溪火青,当时茶叶的加工被俗称为"烩青"(炒青),因当地口音将"烩"字念成了"火"音,加上地名,便有了"涌溪火青"的问世。
采摘制作涌溪火青茶的茶叶非常不容易。茶树要求是当地的柳叶种,采摘期一般为每年4月5日到4月20日,要在不下雨时,从长在山阴的茶树上采摘刚刚发出的新芽,采回的鲜叶还要进行挑拣,将符合规格的鲜叶摊放在竹制圆匾里,放阴凉处,且摊放时间不能超过6小时。
涌溪火青的制作自古至今均为手工,有数道工艺,从鲜叶下锅到茶叶干燥成形,在锅里要用不同的手法、不同的温度,连续不停地翻炒20多个小时。每年极品茶的总产量只有20多公斤。
涌溪火青的生产在清咸丰年间(1851-1862年)曾达到顶峰,但由于茶农种植茶树只是为了采茶自饮,根本就没有意识到茶叶本身的价值,使得生产每况愈下,濒于绝迹,直到1955年泾县才开始恢复制作并发扬光大。1982年,涌溪火青茶被商业部评为全国名茶,1988年在中国首届食品博览会上获铜质奖。如今,此茶已形成十几种系列产品,远销国际市场。
与绿色(茶)结缘的人
丘陵密布的泾县,气候温凉湿润,土地松软肥沃,非常适合种茶。丁执华从小就生活在茶乡,他的父母虽然不是茶农,可他却是伴着茶香长大的。对茶的深厚情感使他最终选择了绿色资源,创建了桃花潭绿色食品有限公司。
让丁执华记忆犹新的不是创业初期的艰苦,而是公司走过几年顺境后又遭遇的挫折。随着中国老百姓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者已不再满足于已有的几个茶叶种类,于是对原有的产品失去了兴趣。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公司的产品开始积压,大量的茶叶卖不出去,只好堆在仓库厚厚的铝皮筒里;新产品还在研究实验之中,不能马上生产,投放市场……
那段时间,丁执华身在茶厂,却忙得连一杯茶都顾不上喝。他一方面抓市场调查,分析茶叶市场,加速开发市场上的畅销品种,另一方面积极寻找适合种植新品种的茶叶产区。到了三四月茶叶采摘的季节,他驱车数十里赶到海拔500米的茶叶生产基地,在那里一呆就是一个多月。大家都说,在收获的每筐茶叶里,除了有茶农辛勤劳动的汗水,也包含着丁执华自己的心血。
就这样公司终于顺利度过难关,逐渐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厂发展成为泾县数一数二的、以茶叶生产为主的乡镇企业。公司的万亩无污染优质茶叶生产基地位于海拔500米的黄山余脉上,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四周群山环抱,云雾缭绕,竹木成荫,溪流潺潺。生长在此地的茶叶无污染、纯天然,因此,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已批准公司准予使用"绿色食品"商标标志。
现在的桃花潭食品有限公司拥有涌溪火青、汀溪兰香、爱民翠尖等十几个品牌,都是茶叶中的珍品。尤其是涌溪火青,因其滋味浓厚耐冲泡,非常适合北方人的饮茶习惯,公司已经决定要用涌溪火青打开北京市场,辐射全国,并将目标瞄向国际市场。
茶农家里品新茶
泾县目前有10万多户茶农,约占全县总人口的1/3。以前都是茶农各自生产,各家有各家的制茶方式,每户有每户的外型包装,而且因为都是小规模生产,资金薄弱,保鲜技术落后,导致茶叶的保鲜期短,茶叶卖不出去,茶农叫苦不迭。
如今笔者在茶园看到的茶农,个个忙碌不暇,他们再也不用发愁茶叶难卖了,因为桃花潭绿色食品有限公司每年都会派人到茶农家中指导他们种茶、制茶,只要达到公司的生产标准,茶农的茶叶就会被全部买下。
在这里笔者见到了一位茶农,她说:“我们家几代都以茶叶为生,但我这一代是最富的。以前我们都是挑着茶篓,走十几里山路才能到达县城,然后再挨家挨户地去卖,卖多少是多少,卖出的那点钱根本不够花,所以我们还要养猪、养鸭,接济生活。改革开放以后,经济发展了,买茶的人也多了,可因为信息不灵,找不到市场,上好的茶砸在手里卖不出去,真是着急啊!没想到丁厂长办的茶厂把我们给救了,他派人到我们农户家里收购茶叶,还请了茶叶专家手把手的教我们种茶。短短两年的时间,我们这一带的茶农大部分都富裕起来了。看着自己亲手种的茶叶卖得这么好,心里可高兴了”。
热情的茶农拿出新茶为我们冲泡,只见她将几粒圆珠状的涌溪火青茶投入杯中,干茶入杯,叮当有声,随着热气腾腾的山泉水冲入杯中,香气顿时四溢,只见那小小的茶粒在水中缓缓舒展,宛如蓓蕾初放,杯中的清水也逐渐变得碧绿,但依然澄澈透明。泯一口茶水,微苦中带着清甜,满齿留香,真是“此茶只应天上有,人间难得几回品”。品着清茶,边与茶农聊着家常,边环顾家中新置的家具和彩电,笔者确实感到了茶厂对茶农的重要。
笔者注意到,丁执华在谈话的过程中,目光总要转向山上的那片茶树林,看来他对茶的感情是无法用简单的言语表达的。笔者不禁在心中暗暗祝愿:希望公司能够早日迈出国门,让泾县的绿茶香飘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