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年孜孜求索,100年披荆斩棘,100年艰苦奋斗,100年玉汝于成。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全国各族人民攻坚克难、顽强拼搏,奋力实现了全面小康社会由“建设”到“建成”的“惊人一跃”,在神州大地上铺展着无比壮美的发展画卷。
这幅壮美画卷,书写着中国人民奋斗圆梦的感人故事。涓滴细流,汇成江海。台港澳同胞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在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等方方面面带来创新的理念和优质的资源。他们的作用是开创性的、持续性的,也是深层次的、多领域的。他们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壮美画卷中,不可或缺的亮丽风景,也是当之无愧的“最美奋斗者”。
携手传承中华优秀文化 凝聚民族复兴精神力量
十年前,分藏于海峡两岸60余载的中国传世名画《富春山居图》在台北合璧展出,轰动一时。《富春山居图》长卷一端存大陆,一端藏台湾,画卷虽断而神韵相继,犹如一母同胞,血脉相连。断卷合璧,成为中华文化史上厚重的一笔,见证了两岸文化同根、文脉相通。
画是如此,人同此情。中华文化在台湾根深叶茂,两岸同胞都是中华文化的传人。多年来,两岸同胞致力于推动文化交流合作,携手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共同守护两岸同胞的精神家园。悉心的付出结出累累硕果,推动两岸同胞不断增强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精神支撑。
从传统戏曲到博物展览、从宗亲寻根到民间信仰、从影视综艺到文化创意,两岸文化交流随着藩篱的逐步撤去,从春水涟漪,汇成今天浩浩荡荡的时代大潮。昆曲、京剧等传统戏曲从大陆渡海而去,在宝岛生根抽枝,至今已逾七十载,两岸戏曲开启交流切磋、传承发扬、携手创新的时代;台湾影视娱乐产业优秀人才则纷纷西进“登陆”,大陆蓬勃发展的影视市场是他们的广阔舞台,合拍剧、合拍电影越来越多,推动两岸影视产业百花齐放。两岸文化交流向下扎根,互动格局不断深化,增进了两岸同胞的感情基础与民族认同感,也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筑牢深厚的民意基础。
中华文化也一直是港澳的主流。“西方文化影响主要体现在建筑风格、饮食多元、习俗外貌等表层,澳门人思维、观念的中庸尚和、忠孝礼义,依然来自中华文化,它才是支撑澳门文化的基石与主流。”全国政协委员、澳门地产业总商会会长钟小健自豪地说。
弹丸之地的香港、澳门,分别有12项和11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入选国家级名录,包括“粤剧”“南音说唱”“ 大澳端午龙舟游涌”“鱼行醉龙节”等,它们是港澳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与弘扬的重要见证。近年来,港澳每年都会举办相关活动,为市民普及文化遗产。粤港澳三地还携手发挥地域相近、文脉相亲的优势,合作举办各类文化遗产展览、展演活动,大力支持弘扬以粤剧、龙舟、武术、醒狮等为代表的岭南文化,彰显独特文化魅力。
中共十八大以来,内地与港澳文化交流再上台阶,高频互派优秀艺术团体和艺术家,积极参加各自举办的区域性、国际性文化活动,不仅丰富当地民众文化生活,更为自身文化发展注入活力。明年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的开幕,成为香港市民期待的一件大事;澳门艺术博物馆和故宫博物院连续20年合办的故宫专题文物特展,成为澳门人文化生活的重要部分。
为国家创新科技贡献力量 打造两岸高端科技产业链
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
在国家科技自立自强发展道路上,港澳贡献了独特力量。中国首个火星探测器“天问一号”在火星乌托邦平原南部预选着陆区成功着陆,这其中就凝聚着香港科学家的心血汗水。搭载于火星探测系统上的仪器“落火状态监视相机”相当于探测器的眼镜,正是由香港理工大学工业及系统工程学系(精密工程)讲座教授容启亮的团队牵头研发。香港理工大学土地测量及地理资讯学系教授吴波的团队,则负责协助探测器选取火星着陆点。“天问一号”顺利着陆火星,容启亮与吴波都难掩自豪与激动。
“香港科技界有能力在国家太空探索及科研发展上担当重要角色。”香港理工大学校长滕锦光自豪地说,香港理工大学已于近日成立“深空探测研究中心”,未来将不遗余力培养更多香港青年科研工作者,鼓励他们不断创新、勇敢追梦,成为点亮国家航天事业道路上的熠熠星光。
香港拥有多所具有国际水平的大学,基础科研实力向来不俗。除了参与国家重大科技工程,香港也在积极布局,着力发展科技创新产业。数据显示,香港本地研发总投入持续增长,由2014年的167亿港元增加57%至2019年的263亿港元。初创企业的数目也由2014年约1070家,增至2020年约3360家,并培育出8家独角兽企业。经过近几年努力,香港科技创业生态日趋蓬勃,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科创发展的重要引擎。
“将‘澳门’与‘创科’联系起来,这在回归祖国前几乎不敢想象。”不只是香港,澳门近年来也勇攀科研高峰,助力国家科技自立自强。2019年11月,澳门科技大学校长、中药质量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刘良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成为澳门首位中国工程院院士。他自豪地说,在国家和内地科研院所的支持下,澳门科创能力不断提升,不仅有高水平的研究团队,还能做出体现国家水平的研究成果,服务于创新科技和创新产业的发展。
“打造两岸产业链 共创发展新局面”,这是一代代台商在祖国大陆打拼的不变主题。 威盛电子全球副总裁徐涛扎根大陆30年,他说:“从大陆改革开放起,台商就在这里投资深耕,与大陆各个产业进行了深度融合,建立起完备的产业链,实现互利双赢。”台商在高新技术方面具备一定的优势与实力,而大陆不仅能提供优惠的营商政策,同时还具备大量高科技产业发展需要的人才,两岸产业融合产生了“1+1>2”的互利共赢效果。
随着近年来大陆“31条”“26条”等政策相继出台,两岸高新产业的要素流动不断优化,两岸在半导体行业的合作不断提升,两岸新兴产业的融合不断深化。台商的投资范围逐渐从传统的石化、机械制造、化工产业,转到电子资讯产业,再到高新技术产业,一条两岸高端科技产业链正在逐步打造形成。
遏制“台独”“港独” 逆流 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
1984年除夕,香港歌手张明敏以一曲《我的中国心》,一夜之间红遍大江南北。歌曲蕴含的爱国之情,深深打动了亿万观众。20多年后,在香港大学的一场演讲中,全场师生自发合唱《我的祖国》,歌声中有山川河流、家国故园,令无数人泪湿衣裳。很多内地同胞看过视频后感慨:“爱国,始终是香港的底色。”
自非法“占中”和“修例风波”发生后,香港社会出现了一些严重的负面信息,反对派及本土激进分离势力勾连外部势力屡屡突破底线,让“一国两制”实践面临严峻挑战,令国家安全受到严重威胁。
国不安,家难安。为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中央果断决策、及时出手,全国人大先后审议通过相关决定,堵塞了香港国家安全法律的漏洞,严格落实“爱国者治港”原则,牢牢掌握宪法和基本法赋予的中央对香港的全面管治权,体现了中央对香港整体利益和香港同胞根本福祉的坚决维护和最大关爱。
这些举措让香港爱国市民备感振奋。他们通过各种形式表达支持中央的心声,在香港掀起呼唤“国安家安”的民意热潮。在一块写着“国家昌盛,香港繁荣;国家安全,香港稳定。国家的未来,就是香港的未来”的展板上,密密麻麻留下了无数香港市民的签名。
今年4月15日是香港国安法实施后的首个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香港社会各界以高涨的热情举办了形式多样的活动,在香港汇聚起一股久违的正能量。有感于香港社会涌现的维护国家安全的浓厚氛围,中央驻港国安公署署长郑雁雄特别以粤语感谢香港市民说:“大家饱含家国情怀,不忘民族大义,从对国安法的陌生、猜测、观望到接受、欢迎、支持,经历一个很自然、很合理的过程,得出众望所归的总体效果,这是香港维护国家安全、维护香港繁荣稳定的最重要基础。”
对台湾同胞来说,爱国也从来不是抽象的。“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酒一样的长江水,醉酒的滋味,是乡愁的滋味。”台湾同胞对祖国大陆的思念,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对大陆同胞的亲情,在他们传唱的歌曲中,在他们写下的文学作品中,几十年来,绵长不绝。
两岸问题复杂而艰巨,但几十年来,两岸中国人都没有回避,持续不懈为推进祖国统一而奋斗,着力防范化解各种重大风险。当李登辉、陈水扁喊出“两国论”“一边一国论”、妄图推动“法理台独”,台海横生波澜,两岸关系一次次被推向危险的边缘。2005年3月14日,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高票通过《反分裂国家法》,极大震慑了“台独”分裂势力,维护了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影响至深至远。中共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敏锐洞察国内外形势和台海形势新变化,深刻总结党中央对台工作大政方针及实践,提出一系列内涵丰富、思想深邃的重要理念、方针政策,并取得一系列反“台独”、反分裂斗争的新的胜利。
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民族大义所在,民族根本利益所在。台湾同胞始终是反对“台独”、促进和平统一的重要力量。我们相信,越来越多的台湾同胞将会汇入中华民族复兴的大潮,坚决反对“台独”分裂,共同追求和平统一的光明前景。
汪灵犀 人民日报海外版记者
微信关注 今日中国
微信号
1234566789
微博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