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港澳•华人华侨

助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台港澳同胞从未缺席

2021-07-22 14:44:00 【关闭】 【打印】

  “我代表党和人民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铿锵有力的话音刚落,天安门广场上响起雷鸣般的掌声。中华民族孜孜以求的千年梦想,在此刻成为现实;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不懈的百年奋斗,在此刻结出硕果。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上,一座新的里程碑巍然矗立!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每一个奋斗者都是奇迹的创造者。而在这其中,台港澳同胞从未缺席。他们将自己的拳拳爱国之心和浓浓同胞之情写在中华大地上,融入投身建设祖国的每一段经历、每一处角落。

  参与改革开放经济建设 发挥投资兴业龙头作用

  时隔多年,台商宗绪惠仍记得初到江苏小城昆山的情景:马路两边全是农田,牛车慢悠悠经过,晚8点后饭馆就打烊……如今,昆山被称作“小台北”,高楼林立、道路宽阔,10万台商台胞在此工作生活。自1990年首家台企落户至今,昆山已累计批准台资项目5376个,投资总额642.30亿美元。统计显示,台资对昆山经济的贡献度超过七成。

  同样的故事,先后在许多港商和澳门商人身上上演着,港澳台同胞响应改革开放的热情和力度可见一斑。40多年来,春风化雨,山乡巨变。一代代港澳台同胞先后投入改革开放建设大潮,帮助祖国内地(大陆)大踏步赶上了时代,整体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巨变。

  镜头拉到1979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吹响了改革开放的号角。港澳台同胞率先响应,发挥投资兴业的龙头作用,创造了许多弥足珍贵的“第一”:第一家合资企业,第一条合资高速公路,第一家五星级合资饭店,第一家外资银行分行……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港澳台处于特殊地位,发挥了独特作用和重大贡献。尤其在刚开始搞改革开放时,很多人还没有转变观念,自我束缚,恰恰是港澳台同胞带来了先进的国际规则和有益经验,扮演着“带徒弟”的“师傅”角色,这其中所发挥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爱国港商霍英东曾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他说,20世纪70年代的内地,分配上还是“大锅饭”,工人的劳动积极性不高。改革开放政策出台后,他抱定主意要率先响应,决定在百废待兴的内地投资兴建第一家五星级酒店,让内地民众“见识好生活”。在建设管理的各个环节,霍先生亲力亲为、大力创新,搞奖金制、解聘违规员工……“在最紧张的13个日夜,累得我鞋都没有脱下来过,一开业我就病倒了,但我觉得值得。”

  和霍英东一样、在改革开放初期投资内地(大陆)的许多港澳台爱国企业家,不仅带来了大量资金,更带来先进的经营理念、管理制度、技术手段,为内地(大陆)搞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带来了看得见、摸得着、学得会的成功经验,给改革开放提供了巨大助力。商务部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812月底,内地累计批准港资项目456900个,实际使用港资10992亿美元。港资占内地累计吸收境外投资总额的54.03%。“在参与国家改革开放中,我爷爷说他所做的仅是一滴水的贡献。但这么多爱国爱港的企业家一起来做,就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助推了时代洪流。”香港霍英东集团副总裁霍启刚不禁感慨。

  随着镜头逐渐拉近,后面的故事人们越来越熟悉。自20世纪80年代起,内地以珠三角为首承接了香港的传统制造业,香港有机会向服务业转型,成就了今天的国际金融、航运、贸易中心。与此同时,澳门由单一博彩业向国际休闲之都迈进,并成为中葡经贸文化交流的桥梁纽带;爱拼会赢的台商获得了广阔的发展天地,“宝岛眼镜”“捷安特”“旺旺”“呷哺呷哺”等台湾品牌融入大陆人的生活。港澳与内地、海峡两岸人民来往日益密切,“国家好,香港好”“两岸关系好,台湾好”,成为大多数港澳台同胞的深切感受。

  这是一个双赢的局面。没有港澳台企业在内地(大陆)投资设厂带来大量的资本和技术,国家的改革开放之路、国际化发展之路走得不会那么快。而没有改革开放的时代东风、没有内地的市场蓝海,只在港澳一隅“塘水滚塘鱼”,港商港资、澳商澳资也发展不到今天的规模;对台商台资而言,没有大陆广阔的发展空间,只在台湾岛内抱守“小确幸”,同样将难以想象今天取得的成就。

  事实证明,敢为人先、积极融入国家大局、积极投身祖国建设的人,都成了改革开放的受益者。今天,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和大陆持续快速稳定发展,港澳台同胞的事业版图也不断拓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让港澳融入珠三角城市群,资源共享,合理分工,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越来越多的台湾青年怀着“从零开始”的梦想,和老一辈台商一样,勇敢跨越海峡,在大陆白手起家,成为“新世代台商”。随着时代乐章的起承转合,那些抓住机遇的港澳台同胞,将再一次乘着全面深化改革的东风,在新时代取得新的更大成就。在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征程中,继续一路同行,共担民族复兴大义,共享民族复兴荣光。

  踊跃投身公益民生事业 彰显骨肉同胞亲情大爱

  有没有什么办法,能让一所医院随需而动,帮助更多贫困地区群众看得上病、治得好病?24年前,香港同胞就想了个办法,给内地送来一辆可以沿着铁轨移动的“火车上的慈善眼科医院”——健康快车。

  回归前夕,在香港特区筹备委员会任职的方黄吉雯女士得知,内地各省市自治区都为香港回归准备了礼物。感动之余,她开始思考香港应该以什么礼物回赠内地。在她的建议和筹备下,首任特首董建华代表香港同胞向内地赠送了第一列健康快车——一列流动的、专门从事慈善医疗活动的眼科火车医院,免费为内地贫困地区民众做白内障手术。当时,国内有400多万白内障病人。199771日,第一列健康快车从香港前往安徽阜阳,车上配备先进的医疗设施和优秀的眼科医护人员。每到一处,造福数千家庭,大家都说,那是香港送给内地同胞“爱的礼物”。

  24年倏忽而过,健康快车增至4列,不断奔驰在祖国大地上,救治患者超过20万例,一路播撒光明种子。在火车上,来自大都市的医生们仿佛看到了另一个世界:有的患者来做手术要走七天七夜;有的患者从没见过火车,竟然割了一担草来喂火车吃;地方上的眼科医生趴在车窗上往里看,想学东西。于是,除了做手术,健康快车还帮助培训医生、捐助设备,为当地留下“不走的健康快车”。有偏远地区的医生得到赴香港培训的机会,感叹自己一步登天了。

  这些年来,港澳台同胞送给内地(大陆)的“爱的礼物”,又何止健康快车?!无数的方黄吉雯踊跃投身祖国公益民生事业,捐资助学、修路架桥、乡村建设、创造就业,扎根山区、对口扶贫、参与支教、开设义诊……他们把心扎根在中华大地上,希望看到在贫困中挣扎的同胞摆脱苦日子,中华民族日益富强。他们的足迹踏遍雪域高原、戈壁沙漠、悬崖绝壁、大石山区,他们的活动涉及范围广、资助领域宽、投入金额大,每年来自民间的捐资金额都高达数亿元。更难能可贵的,他们带来的不仅是物质资源,还进一步改变了落后贫困地区的发展理念和精神面貌,增添了当地群众自立自强的信心勇气。

  14亿同胞不会忘记,西藏第一所希望工程小学是澳门同胞捐赠建起的,千千万万所“希望小学”、“逸夫楼”“英东楼”“伟伦楼”汇聚在一起,给偏远贫困地区孩子带来公平受教育的机会,阻断了贫困代际传递;14亿同胞不会忘记,脱贫攻坚的路上,港澳台社会各界踊跃支持,倾情投入,投资办厂、特色产业、旅游开发、就业培训、基础建设……他们为当地群众增收、民生改善作出积极贡献,涌现出澳门红十字会等一大批荣获“脱贫攻坚先进集体”的民间组织;14亿同胞不会忘记,每年都有大量满怀热情的港澳台青年,远赴贵州、广西、甘肃、青海、吉林等地支教,将青春挥洒在祖国大山深处;14亿同胞不会忘记,每次发生严重自然灾害,港澳台同胞都是感同身受,最先伸出援手,这些都是拳拳同胞之情的温馨印证。“身为中国人,能尽自己绵薄之力为祖国做些事,此生无憾。”爱国澳门商人马万祺先生这句朴素的话,是所有爱国港澳台人士的共同心声。

  “恩德相结者,谓之知己;腹心相照者,谓之知心。”新时代、新征程已经开启,千千万万港澳台同胞已经率先走在与内地(大陆)同胞共同富裕的路上。他们的分享还在继续,他们的善举还在继续,他们的大爱也还在继续,“爱的礼物”永远情谊醇厚绵长。

  逐梦无止境,扬帆再出发。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心怀美好憧憬,14亿多中国人民为更加美好生活开启了继续拼搏的新征程。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使命更光荣、任务更艰巨、挑战更严峻、工作更伟大。在这段新的征程上,港澳台同胞将继续与我们一路前行,奉献出自己的光和热。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必须加强中华儿女大团结。只要包括台港澳同胞在内的全体中华儿女顺应历史大势、共担民族大义,和衷共济、携手奋进、不懈努力,我们就一定能创造令世界刮目相看的新奇迹,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一定能够实现!

  汪灵犀 人民日报海外版记者

分享到:
上一篇 下一篇 责任编辑:

微信关注 今日中国

微信号

1234566789

微博关注

Copyright © 1998 - 2016

今日中国杂志版权所有 | 京ICP备:0600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