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地缘政治动荡与极端天气频发相互交织,全球气候合作正面临“承诺多于行动、共识难掩分歧”的现实鸿沟。2025年11月10-21日在巴西贝伦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三十次缔约方会议(COP30)被寄予厚望,它既是《巴黎协定》进入新十年的首场关键会议,更是“行动十年”中期检验各国决心、重塑合作精神的重要契机。
十年来,《巴黎协定》为推进全球气候治理多边进程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尽管整体进展与全球温控目标仍有较大差距,但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绿色低碳发展已成为不可逆转的世界潮流,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成为国际社会普遍共识,中国积极、建设性地推进多边进程,为世界绿色发展注入了强劲动能。
《巴黎协定》达成以来,全球已经有超过150个国家提出了碳中和目标,所覆盖的人口、经济和能源消费总量占全球90%左右。尽管美国特朗普政府退出《巴黎协定》给全球气候治理带来一定消极影响,但全球绿色低碳转型的大趋势未曾改变,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始终占据国际道义制高点,全球气候治理在曲折中稳步推进。
基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以下简称《公约》)及其《巴黎协定》确定的目标、原则和机制安排,国家自主贡献和全球盘点等多边机制持续有效运转。2023年,COP28顺利完成《巴黎协定》首次全球盘点,对目标落实整体进度进行评估;截至2025年10月底,已有67个国家正式通报第三轮国家自主贡献,各方气候行动力度进一步增强。与此同时,全球绿色低碳产业蓬勃发展,2024年全球能源转型投资比2020年增长一倍,中国、巴西、土耳其、南非等新兴经济体持续加强清洁能源领域政策支持,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正在成为全球能源转型的新生力量。据国际能源署(IEA)等机构测算,为实现碳中和目标,未来几十年,全球每年需要数万亿美元的绿色投资,将创造前所未有的庞大市场和就业机会。
尽管如此,《巴黎协定》落实仍面临严峻挑战。根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布的《排放差距报告2025》,在全面落实各国2030年国家自主贡献的前提下,21世纪末的全球气温升幅预计将达到2.3-2.5°C。《公约》秘书处于2025年10月底发布的《国家自主贡献综合报告》重点分析了64个缔约方2035年国家自主贡献目标,虽然各方气候行动的质量、覆盖范围显著提高,但从全球整体来看,减排力度和速度依然不足,无法满足全球温升1.5°C所需的科学要求。同时,气候资金存在巨大缺口,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气候资金支持严重不足,每年1000亿美元的承诺尚未完全兑现,适应资金缺口高达1940亿-3660亿美元。全球在适应气候变化影响方面的行动也远远不足,各区域、各部门之间仍存在较大差距,未能有效防范和应对气候风险。
然而,无论国际形势如何变化,中国始终是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派和实干家,应对气候变化的积极行动具有世界意义。当前,单边主义、保护主义上升,地缘政治冲突不断,中国一以贯之实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家战略。2025年9月24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郑重宣布中国2035年国家自主贡献,覆盖全经济范围、包括所有温室气体,首次提出绝对量减排目标,展现了中国在国际局势复杂变化中坚定践行多边主义、推进和引领绿色低碳转型的坚定决心,为全球气候治理注入了巨大的确定性和稳定性。中国构建了全球最大、发展最快的可再生能源体系,建成了全球最大、最完整的新能源产业链,降低全球绿色低碳转型成本。近10年,中国推动全球风电和光伏发电项目平均度电成本分别累计下降超过60%和80%。事实证明,与发达国家工业化后自然达峰的路径不同,中国探索实践的是一条发展与减排协同推进的道路,将为广大南方国家提供低成本、可复制的中国经验。
引领未来十年气候新征程
站在《巴黎协定》达成十周年的历史节点上,COP30肩负着开启未来十年气候行动的重要使命。它将推动全球气候行动的深化和落实,为达成《巴黎协定》目标提供更加明确的行动路径。
COP30是坚守《公约》及其《巴黎协定》体系规则,确保全球绿色低碳转型不可逆转的积极政治信号。在复杂的国际政治经济环境下,COP30首要任务是发出坚持多边主义、讲求公平正义、坚守《公约》和《巴黎协定》的目标、原则,体现“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充分考虑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历史责任、发展需求和国情能力方面的差异,希望发达国家落实义务,承担起落实气候变化应尽的义务。按照授权完成适应、公正转型、技术、阿联酋对话等既定谈判任务,在此基础上为未来十年落实《公约》及其《巴黎协定》进一步明确方向、创造条件、营造环境。
如此一来,确保国家自主贡献目标落实至关重要。2025年是各国提交新一轮国家自主贡献的关键节点,COP30能否促使主要排放国提出足以弥合排放差距的减排目标,将是守住1.5℃温控目标的关键。当前,各国新一轮国家自主贡献提交进程仍处于初期,部分关键排放国尚未更新目标,已提交的承诺减排力度和速度仍无法满足1.5°C温控目标所需的科学要求。COP30应聚焦南北发展差距、资金支持不到位、单边经贸措施阻碍集体努力等深层次问题,重视解决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气候行动与能源转型面临的实际困难。
此外,COP30应推动减缓、适应、资金、技术和能力等议题均衡发展。COP28完成的首次全球盘点确认了《巴黎协定》的有效性,COP30将聚焦盘点所揭示的差距,识别采取怎样的行动可以弥补这些差距,并为第二次全球盘点奠定基础。此外,还将进一步推动实施机制完善,达成全球适应目标、公正转型工作计划等《公约》第62届附属机构会议(SB62)未决议题共识,补全《巴黎协定》实施链条。气候资金方面,在制定1.3万亿美元融资路线图时,首先应讨论发达国家实现3000亿美元目标的路线图以及到2025年适应资金翻倍的实施进展,扩大对发展中国家的气候资金支持,解决“承诺多、落地小”的痛点。
COP30还需重视加强国际合作,营造气候友好的国际环境。未来十年气候行动的力度有赖于国际合作的深度和广度。COP30应重点关注当前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抬高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能源转型成本的问题,为绿色低碳产品的自由流动创造良好的经贸环境,为通过国际合作实现《巴黎协定》目标创造有利条件。
在挑战中重塑全球气候治理新范式
全球气候治理正处在关键十字路口,需各方秉持多边主义精神,加强团结协作。
坚守多边主义是气候治理的基石。多边机制的核心价值在于凝聚共识、平衡利益,而非被单一国家的立场绑架。各方要始终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支持《公约》在全球气候治理中的主渠道地位,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发达国家应当落实率先减排义务,切实兑现出资承诺,并为发展中国家提供更多技术和能力建设支持。
将承诺转化为实际行动是当务之急。各方必须将口号转化为行动,将蓝图转化为施工图,落实《公约》和《巴黎协定》的目标、原则与安排,发出多边进程不可逆转、国际合作不可或缺的积极信号,为应对气候危机的全球努力带来更多确定性。持续加速能源、工业、交通和建筑等关键领域的绿色低碳转型,全面提升经济社会的气候韧性与适应能力,并激发颠覆性的技术创新浪潮,共同迈向一个公平、繁荣、可持续的全球未来。
构建更具包容性与实效性的全球气候治理模式势在必行。充分发挥大国的引领作用,加强与各方沟通协调,共同推动全球能源转型和绿色低碳发展。加强绿色技术和产业国际协作,建立全球绿色技术合作网络,破除贸易壁垒,确保优质绿色产品自由流通,更好满足全球可持续发展需求。
应对气候变化是一场关乎人类命运的漫长马拉松。面对变乱交织的世界,没有哪个国家能独善其身。唯有重拾同舟共济的伙伴精神,将口号转化为行动,将分歧让位于合作,才能共同建立更加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
胡 军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中心主任、生态环境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
微信关注 今日中国
微信号
1234566789
微博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