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时事

德国学者:重建信任,是中欧青年一代的时代重任

2025-11-19 16:38:00 【关闭】 【打印】

  “我们必须拥有挑战自身既有观点的勇气。”在近日举办的“中欧青年对话会2025——面向未来50年的中欧关系”活动上,德国著名中国问题专家、柏林自由大学荣休教授埃伯哈德·桑德施奈德(Eberhard Sandschneider)以此为开场白。他指出,在一个动荡的全球格局中,对话的价值空前凸显,而对话的真正基础,在于各方都愿意审视并更新既有的认知。 

  结构性挑战重塑世界格局桑德施奈德教授引用百年前意大利思想家安东尼奥·葛兰西的论断——“旧秩序正在消亡,新秩序尚未诞生,来描绘当今世界的处境。他认为,在这个新旧交替的深刻变革期,一系列结构性挑战正在重塑全球格局。 

  首先,国际交往的规则正在从条约驱动转向实力博弈 桑德施奈德指出,过去国家关系以合作为导向的条约为基石,如今在美国政治变革的冲击下,正日益演变为赤裸裸的交易这意味着,谁更擅长运用实力施压,谁就能在博弈中占据上风。这与过去以互信为基础的多边主义精神大相径庭。 

  其次,保护主义回潮,全球开放市场时代面临终结的风险。他提醒,德国和中国都曾是全球化和开放市场的巨大受益者,然而如今,贸易越来越多地被用作地缘政治的施压工具,其增进共同福祉的初衷正在被侵蚀。 

  再者,替代性并行性的国际机制正在兴起。桑德施奈德指出,以上海合作组织、金砖国家合作机制、亚投行为代表的一批非西方主导的国际组织应运而生,它们正深刻地改变着过去由西方主导的全球治理版图。 

  解构欧盟对华三重定位 

  在谈及欧洲对华认知时,桑德施奈德剖析了欧盟抛出的伙伴、竞争者、制度性对手三重定位。这一概念于2019年写入欧盟委员会发布的《欧中关系战略展望》报告,成为当前欧盟对华政策的核心框架。 

  这并非冷静分析后的结论,更像是一个标签化的简便命名。桑德施奈德认为,这种标签化的做法掩盖了欧中关系的复杂性与动态性,不应成为制定长远政策的核心驱动力。 

  他进一步对所谓的去风险依赖等词汇进行了辨析。他强调,不应孤立地将对华依赖视为负资产。事实上,过去几十年的全球经济成就恰恰建立在相互依赖这一基础之上。如果我们在资源、市场等方面不相互依赖,不进行合作与竞争,世界将完全不同。这种相互依赖,是我们共同进步与福祉的基石。 

  反思西方对华认知的系统性偏差 

  坦率地说,自1978年以来,西方对中国的许多主要预期都落空了。桑德施奈德将此形容为一部持续的判断失误史。他回顾道,西方曾对中国的发展道路和政治体制存在误读。事实上,中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成功开辟了符合自身国情的发展道路,取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中国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方向,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积极参与并推动完善全球治理。 

  桑德施奈德认为,这些误判的根源,在于西方世界未能充分理解和尊重不同国家基于自身国情选择的发展道路。 

  与此形成对比的,是他所观察到的中国的实事求是精神。对欧洲人来说,程序至关重要,有时为了程序正确,结果不尽人意也无妨。但在中国,政策制定注重解决实际问题,以效果为导向。他认为,欧洲可以从这种结果导向的务实精神中学到很多。 

  青年一代的核心任务是重建信任 

  展望未来,桑德施奈德坦言,世界正变得空前复杂,人工智能等颠覆性技术的发展速度令人窒息。他直言,一方面羡慕今天的年轻人,因为他们拥有一切可能;另一方面也同情他们,因为他们面对的挑战将是史无前例的。 

  在所有挑战中,他认为最核心、最紧迫的问题是信任的缺失。 

  信任是当今国际关系中最宝贵的资产。失去它可能只需一天,但重建它却异常艰难。他说,疫情的经历让人们更加确信,线上会议永远无法取代面对面交流所能建立的深度理解与情感联结。 

  因此,他希望年轻一代担负起重建信任的重任。我希望你们永远不要停止好奇,永远不要停止交流,并勇于改变自己的观点。桑德施奈德最后对在场的年轻人说,当你们回到各自的国家,你们将成为促进欧中相互理解的大使。你们的核心任务,就是在人民、国家和不同区域之间,重建信任。这是摆在我们所有人面前,最重大的课题。 

分享到:
下一篇 责任编辑:

微信关注 今日中国

微信号

1234566789

微博关注

中国外文局西欧与非洲传播中心(今日中国杂志版权)所有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40024 | 京ICP备10041721号-4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86-10-68996373

Copyright © 1998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