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时事

全球粮食安全治理需要各方合作

2022-06-23 12:22:00 【关闭】 【打印】

  “今年以来备受关注的粮食危机,实际上从20205月就开始形成,俄乌冲突只是加剧危机的其中一个因素。”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研究院院长程国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 

  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数据,与去年5月相比,今年全球小麦价格上涨了56%,谷物的整体价格上涨了近30%,植物油的价格同比上涨了45%。联合国国际粮食危机报告预计,2022年将有42个国家或地区面临粮食危机或更糟糕的情况,影响1.79亿至1.81亿人。 

  2022118日,尼日利亚阿布贾,当地举办大米金字塔启动活动,这些袋装大米由尼日利亚水稻农民协会(RIFAN)从各邦种植收获,堆砌成15个独立的金字塔,有望解决尼日利亚的粮食危机。 

  在这种形势下,程国强认为,全球粮食安全治理需要国际社会合作推进,中国保障粮食安全的经验或可为发展中国家提供借鉴。 

  本轮粮食危机原因复杂 

  西方尤其是美国媒体传递出来的信息认为,俄乌冲突是导致全球粮食危机的罪魁祸首。程国强说,实际上,这是美国典型的甩锅做法。 

  程国强介绍说,粮食危机,用通俗的话来讲,就是民众不能获得生活所需的基本食物。而这其中,还要区分买不到粮食买不起粮食这两种情况。“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粮食危机,大多是因为自然灾害等导致供给不足,属于买不到的问题。而90年代以来,粮食问题多数是买不起的问题。”程国强说,“尤其是近年来,粮食能源化、金融化趋势日益显著,粮价非常规波动频繁、剧烈,让很多低收入国家陷入买不起粮的境地”。 

  2022518日,美国纽约,一场关于全球粮食安全的部长级会议在纽约联合国总部举行。 

  具体到今年以来在全球范围内受到关注的新一轮粮食危机,程国强说,新冠肺炎疫情和美元流动性扩张,都是此轮粮食危机的引发因素。尤其是,20203月美联储开启新一轮“无限量”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不仅将使其国内通胀率创30年以来新高,也推动国际石油、粮食等大宗商品价格不断走高,进入新一轮涨价周期。“俄乌冲突让此次危机进入第二阶段。”程国强指出,俄乌冲突以来,冲突双方作为全球最重要的粮食生产国和净出口国,因冲突本身带来供应链中断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俄罗斯的经济制裁,进一步恶化了全球粮食市场预期。联合国粮农组织数据显示,全球约有50个国家依赖从俄罗斯和乌克兰进口粮食,以中东、非洲、南亚的国家为主,这些国家不得不转向其他国家进口粮食。 

  同时,俄罗斯是全球主要的氮肥、尿素、磷肥、钾肥出口国。俄乌冲突以及西方的经济制裁,已经从多方面影响全球化肥供给和价格。“若全球化肥供给严重受阻,从技术上有可能导致粮食减产30%-50%,这意味着,全球粮食供给有可能会出现非常复杂而严峻的形势。” 除此之外,今年初以来,包括印度、法国、美国等全球小麦主产国在内的国家受干旱等气候因素影响,小麦产量的不确定性也进一步增加。程国强表示,如果粮价上涨与减产“双碰头”,本轮粮食危机可能持续恶化,或将持续到2023年底。 

  2022223日,孟加拉国,当地民众用巨大的帽子形状竹筒覆盖着成堆的大米。这是当地一种传统的晒米方法。 

  因此,“许多粮食和农产品出口国预期不稳,纷纷开始实施出口管制措施,增加粮食储备,以优先保证本国国内供应”。程国强介绍说,截至5月底,已有印度等超过20个农产品出口国宣布限制农产品出口,对全球粮食市场稳定产生进一步冲击。 

  中国有端稳饭碗的底气 

  中国有超过14亿人口,每天大约要消耗70万吨粮、9.8万吨油、192万吨菜和23万吨肉类。在全球粮食危机愈演愈烈之时,中国的粮食安全状况也备受关注。程国强说,从2013年开始,中国实施粮食安全新方针,要求立足国内,集中资源实现谷物的基本自给、口粮的绝对安全,用习近平主席的话说,就是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地端在自己手中 

  中国粮食生产自2004年起连续18年实现增产丰收。 

  2021年,中国粮食总产量超过68285万吨,比上年增长2.0%,较2012年增长15.82%,粮食生产自2004年起连续18年实现丰收。 

  随着中国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在确保粮食有效供给的同时,中国进一步深化和拓展了粮食安全观。程国强说,习近平主席提出要树立大食物观”,要求从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出发,在确保粮食供给的同时,保障肉类、蔬菜、水果、水产品等各类食物有效供给,“缺了哪样也不行”。 

  目前,中国的谷物自给率稳定在95%以上,口粮实现100%自给。程国强介绍说,在“立足国内、适度进口”的方针指导下,中国粮食和农产品进出口主要是品种调剂。2019年发布的《中国的粮食安全》白皮书显示,2001年至2018年,中国年均进口的粮食总量中,大豆占比为75.4%,稻谷和小麦两大口粮品种合计占比不足6%。程国强解释说,中国进口大豆、玉米等粗粮产品,并不是满足口粮需求,而是植物油和饲料等用途。“从这个角度来说,中国对这些产品的需求也直接带动了南美等地区农业的发展”。 

  在今后一个时期,中国将践行“大食物观”,在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基础上,要面向整个国土资源统筹农业资源配置,根据市场需求和区域比较优势,“宜粮则粮、宜经则经、宜牧则牧、宜渔则渔、宜林则林”,促进农业生产体系结构优化、均衡供给、可持续发展。程国强说,同时,要“向科技要食物”, “保障国家食物安全的根本出路在农业科技创新和综合生产能力提档升级”。 

  全球需要共同行动 

  作为国家粮食安全政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程国强一直关注全球粮食安全治理。在他看来,发展中国家一直是全球粮食危机的受害者。“只要遇到国际粮食市场的风吹草动,许多发展中国家就会陷入缺粮危机。”他说,虽然这其中的原因非常复杂,但有一点必须引起关注——发达国家对农业高额补贴的溢出效应。“发达国家在补贴本国农民收入的同时,形成低价过剩的农产品进入世界市场,扭曲全球粮食贸易和市场,导致发展中国家长期过度依赖国际粮食市场,对国内农业生产投资不足,缺乏有效的粮食生产体系。”程国强说,这也是在全球粮价波动时,发展中国家无力应对、极易陷入粮食危机的原因所在。 

  2022315日,克里米亚,工作人员往面粉罐车内装面粉。 

  谈及全球粮食安全治理,程国强认为,需要从以下几个层面来推进:首先,发达国家必须承担维护全球粮食安全的责任,大幅度削减扭曲贸易的农业补贴,为发展中国家农业发展提供公平、合理的国际贸易环境。同时,要全面限制农产品能源化,停止将粮食等农产品用于生物能源的原料;其次,发展中国家要注重加大对农业的战略性投资,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加大粮食储备、物流等基础设施建设,立足自身解决粮食基本供给,而这也是中国作为世界人口大国解决吃饭问题的根本法宝。第三,全球要制定规则,限制对粮食等农产品的投机炒作,共同维护世界粮食市场价格的基本稳定。 

  2022310日,哥伦比亚瓦莱德尔考卡省帕尔米拉,研究人员在“未来种子”种质库的实验室工作。 

  而在已经处于危机的当下,程国强认为,全球要更加注重加强合作,尤其是世界粮食主产国、出口国在目前的危机时刻要有担当,取消一切限制粮食出口的措施,确保全球粮食贸易通畅;对地缘冲突的各方,不论是冲突国还是参与经济制裁的国家,都必须从人道主义出发,采取共同行动,确保全球粮食以及农业投入品等供应链通畅,推动世界粮食生产、贸易、物流等尽快恢复正常,通过全球合作,共同遏制全球粮食危机恶化趋势,维护全球粮食安全。 

分享到:
上一篇 下一篇 责任编辑:

微信关注 今日中国

微信号

1234566789

微博关注

Copyright © 1998 - 2016

今日中国杂志版权所有 | 京ICP备:0600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