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视频中国

徐刚:疫情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及中土经贸合作新机遇

2020-06-19 14:23:00 【关闭】 【打印】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世界经济所 徐刚

 

一、疫情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新冠病毒被认为是人类历史上最棘手、最难以对付的病毒,具有伪装性强、潜伏期长、传播途径多样、高复发率、高致命性等特点。在暴发之初,很少有人意识到,新冠疫情会导致造成世界经济迅速进入危机模式。与传统经济金融危机不同,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带来的危机直接作用于经济中最根本的生产要素和行为主体——人,是公共卫生危机和经济危机的叠加,供需遭受“同步双杀”,导致世界经济所受冲击的烈度高于以往。过去几个月,我们可以看到,疫情蔓延和隔离、封锁、关闭等防疫措施造成很多国家正常经济活动突然停摆、供应链中断、制造业和服务业活动受限、金融市场剧烈震荡恐慌加剧、国际贸易和投资急剧萎缩、失业潮来势汹汹,世界经济陷入史无前例的“大封锁”、“大停摆”,将出现自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衰退,并有很大可能成为搅动今后数年乃至更长时期经济前景的一只鲜亮的“黑天鹅”。

这场危机对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都造成了严重的冲击。3月,韩国、日本、意大利、西班牙、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相继成为“重灾区”,欧美尤其成为疫情“震中”。4月,疫情在亚非拉地区大流行的趋势愈发明显,印度、俄罗斯、巴西、土耳其确诊病例后来居上,非洲地区同样不容乐观。5-6月以来,多国疫情出现受控迹象,全球经济开始带疫重启,显示出乐观信号。尽管4IMF预计发达国家所受打击要超过新兴经济体,但基于医疗卫生条件、社会治理水平、国际收支头寸和财政、货币空间的差异,疫情及其次生冲击对新兴和发展中国家的影响恐较发达国家更为严重。我们可以看到,新兴经济体经济实力和刺激手段有限,并无能力仿效美欧等国推出大规模非常规的财政货币刺激,以财政赤字货币化兜底国民经济和民生保障。以油价为代表的大宗商品价格剧烈下降,加剧了不少大宗商品出口国的经济困难,迫使以OPEC+国家推出史无前例的原油减产协议以维持市场平衡。金融市场的恐慌情绪飙升达到金融危机时水平,一度连包括黄金和美债在内的避险资产都遭到抛售,新兴市场资本外流规模、主权债务违约概率更是大幅上升,不少国家遭受股汇债三杀,超过100个国家和地区向IMF求助,国际上要求为发展中国家减债的呼声高涨。

在迎来“至暗时刻”之后,世界经济能否如愿重拾增长动力,实现快速反弹仍存在诸多不确定性。疫情仍是影响世界经济走势的最大变量。从各国国情、疫情的传播速度和病毒特点来看,V型走势很难实现。目前疫情遍布世界,只要有一个国家未能成功管控,全球化时代整个世界都面临着疫情反复的风险。在疫苗被证明有效之前,经济即使能够重启,也再不可能一切如常,何况新冠病毒有成为季节性流行病的可能。更可能的是,在未来一到两年疫苗成功研制前,世界经济走出一条“U”型或者“W”型的轨迹。即使疫情受控,各国民众的戒惧心理恐难迅速消退,消费者信心和日常需求会出现预防性收缩,餐饮等服务业消费恢复缓慢。企业倒闭和用工计划缩减使疫情造成的大量暂时性失业人口有转成长期失业的可能,制造业产能利用率难以迅速回升。部分防控措施的保留也将切实增加经济成本,降低运行效率。而一旦疫情在今年秋季或明年再度大规模暴发,将会复制当前全球经济“大停摆”一幕,加剧世界经济的波动性。

正视世界经济步入长期萧条的风险。疫情暴发前,世界经济“日本化”的迹象已经显现,疫情将加剧这一趋势。疫情带来的不确定性将迫使各国持续加大对社会医疗体系投入、企业正常运营和基本民生保障,意味着大量资源被投入到无法提高生产力的非生产领域,类似老龄化对一国经济潜力的削弱,世界经济潜在增长率将受到抑制。而各国为对冲疫情救助经济投放的天量货币和财政资源的后遗症也将逐步显现。高债务、零(负)利率和通缩风险将严重遏制有效需求,导致世界经济复苏迟缓。世界经济出现“L”型长期增长停滞甚至萧条的可能性正在上升。

二、中土经贸合作新机遇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尽管世界经济的前景依然充满不确定性,但中、土两国对抗疫情的优异表现说明,逆境中两国更可通过主动作为、化危为机,借势提升中土经贸合作水平。

首先,疫情打乱了中土两国实现既定发展愿景的节奏,面对动荡的国际政经局势,两国对彼此都有更大的合作需求。中国正值第一个“百年目标”实现的关键当口,土耳其也将在三年后面临“2023年百年愿景”目标的考验。疫情对两国经济的冲击无疑加剧了实现既定目标的紧迫性。面对疫情导致的民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和逆全球化情绪的升温,双方都有维护自由贸易和多边体制的共同立场,有反击单边主义和非法经济金融制裁的共同需求,有推动国际货币体系改革,警惕发达国家不负责任的货币政策负面溢出效应的共同关切,有重振全球治理,构建公平合理的国际新秩序的共同愿望。这将使双方愈发珍视彼此的合作价值。

其次,中土在经贸领域有望突破。自中国入世以来,中土贸易增长迅速,到2013年突破200亿美元,增长了24倍。中国已是土耳其第三大贸易伙伴。但2014年之后两国贸易水平出现明显停滞迹象,一直徘徊在200亿美元左右,这与中、土两国在世界经济中的体量是极不相称的。中土贸易也存在明显的结构失衡,中国出口多顺差大,土方出口则主要以金属矿石等初级产品为主。这些制约合作的既有症结有望被疫情打破。疫情对全球贸易链条造成严重冲击,而中土两国抗疫有力,死亡人数低于其他国家,经济重启较快,这为两国深化合作,抱团取暖提供了时间窗口。今年1-4月中土贸易增速逆势同比录得两位数增长,显示了中土经贸联系在疫情冲击下的韧性和广阔空间。未来,土耳其可进一步扩大对华樱桃、开心果、乳制品等农产品出口,加强在华旅游推广吸引中国游客,促进两国跨境电商等贸易新业态的发展,推动双方贸易取得积极平衡。两国可考虑将双边自贸谈判纳入研究和启动进程,推动两国经贸合作便利化、自由化。

最后,中土两国有展开产业链合作的良好基础,可考虑以“一带一路”为抓手,提升两国相互投资水平,推动国际产能合作和产业链深度融合。新冠疫情给西方国家的“口罩焦虑”、“呼吸机焦虑”使其考虑推动关键行业和战略产业的供应链回迁本土或本国势力范围内,全球产业链将进入一轮以“国家安全”为名的布局调整期。传统合作链条的打破为中土两国潜在的产业链合作带来机会。土耳其是中东北非地区最大的工业国,有良好的基础设施,背靠欧洲、中东地区广阔的市场,可成为中国部分产业链外迁的合作伙伴。双方是天然的“一带一路”合作伙伴,今后可在基建项目合作基础上扩大双方的产能合作与科研合作,共同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先手,促进两国产业链的对接和整合,尤其是在5G、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领域的合作。此外,疫情也暴露出中土两国加强医疗卫生产业链合作,共同面对突发传染病威胁的迫切性,这是两国当前可立即着手进行的合作。

分享到:
上一篇 下一篇 责任编辑:

微信关注 今日中国

微信号

1234566789

微博关注

Copyright © 1998 - 2016

今日中国杂志版权所有 | 京ICP备:0600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