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评论

比疫情更可怕的是歧视与谣言

2020-02-12 09:39:00 【关闭】 【打印】

  与病毒侵蚀人体健康甚至夺走人们宝贵的生命相比,信息时代的另一种“病毒”或许更具破坏性,当下这一“病毒疫情”正在利用互联网等媒介大肆传播。这种人造的“病毒”试图用谎言来影响人们的客观认知,散播精心炮制的阴谋论,以摧毁人们的心理防线,甚至要在不明真相的人群心中种下仇恨的种子,来达到不可告人的目的。这种另类、对人类威胁更大、更难被消除的“病毒”就是谣言与歧视。

  “谗言罔极,交乱四国。”《诗经·小雅》中的这句古语,告诫人们谣言违背公正的原则,会搅乱天下四方,而在这场与新冠肺炎疫情的抗争中,世人再次领教了“谣言惑众”的危害。

  客观地说,由于认知能力有限,新冠肺炎病毒在传播的早期,人们无法对其传播规律和危害拥有充分的认识,更谈不上应对和治疗手段。当疫情呈现出蔓延之势,恍然大悟的人们出于本能而出现一定的恐慌和过激反应是可以理解的,也正是考虑到这一点,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博士专程来华考察疫情,并向中国领导人了解中方的应对方案。为了抑制新冠肺炎病毒在卫生医疗体系相对薄弱的发展中国家传播扩散,世界卫生组织宣布此次疫情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同时高度赞扬中国的应对举措,呼吁各国不要过度反应,不建议对中国进行旅行和贸易限制。

  令人遗憾的是,部分西方国家对世界卫生组织的善意劝告置若罔闻,也无视国际民航组织的建议,单方面宣布中断与中国的空中直航,这不仅造成正常的人员往来受阻,使中国在海外的一些公民无法返回,还对经济合作与贸易往来造成了冲击,扰乱了正常的市场秩序。例如,美国有媒体报道称,美国针对疫情采取的全面限制措施将严重伤害依赖中国产品或面向中国客户的美国公司。高盛公司近期发布报告指出:美国的限制措施将导致中国游客减少28%,消费支出减少58亿美元,美国2020年一季度经济将损失0.4个百分点。与之类似,英国、意大利等国也因为担忧新冠肺炎疫情在本国扩散而采取了过度反应,施加了种种不必要的额外限制。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2009年美国暴发甲型H1N1流感疫情时,即使当年世界卫生组织宣布疫情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并将全球流感大流行警戒级别升至6级,也没有哪个国家发出警告要求其公民立即离开美国,更没有哪个国家因此拒绝美国公民入境。

  如果说上述过度反应还一定程度上情有可原,经磋商有调整和改正的可能,那么蓄意制造和传播谣言就绝对不能令人接受了。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谣言,当属美国参议员汤姆·科顿耸人听闻的言论。科顿指控称,新冠肺炎病毒可能是来自中国的生物战计划,这一荒谬言论遭到了包括美国民众在内的全世界的批评和反击。中国驻美大使崔天凯表示,“捕风捉影、造谣传谣都是极其危险和有害的。因其不但会引起恐慌,还会助长种族歧视和排外情绪,破坏我们抗击疫情的共同努力。”崔天凯大使还反问道,有人造谣说这些病毒不是来自中国,而是来自美国军方的实验室,类似的疯狂言论我们怎么能够相信?

  比起造谣中伤,更为恶毒的行为便是蓄谋挑起仇恨的种族歧视。在这方面,近期某些西方媒体竟然争相成为负面典型。先有丹麦《日德兰邮报》和比利时《标准报》网站发布恶意篡改五星红旗的漫画,将黄色五角星改成病毒形状或生化防疫标识,后有德国《明镜》周刊以“新型冠状病毒中国制造”的标题作为封面,再有“美国之音”网站和澳大利亚《先驱太阳报》以“中国病毒”来称谓新冠肺炎病毒,并妄称中国疫情“已经失控”。拥有重要国际影响力的《华尔街日报》居然发表题为《中国是亚洲真正的病夫》的文章,令所有正与疫情做艰苦斗争的中国人民出离愤怒,名为沃尔特·米德(Walter Russell Mead)的文章作者之偏见和傲慢令世人为其羞愧。

  “丛兰欲茂,秋风败之。”在世界上的许多国家,我们看到当地人因为这场疫情对中国人展现出来的排斥、恶意,一些中国公民甚至被恶意殴打,一些中国留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遭遇种族歧视,还有一些西方政客和媒体从业者公开宣扬排华论调时,这些都招致本国民众的强烈谴责和反对,这些国家的领导人和民间有识之士纷纷站出来向中国人民表达歉意并坚定表示对中国战胜疫情充满信心。

  一位旅华的美国作家马意骏(Mario Cavolo)在其个人的一篇评论文章中这样说道:“几周后或者悲观点说几个月后,这场冠状病毒引发的疫情将会过去,春天的气息将会吹拂每个人的面庞。不过在那之前,倘若你对中国或中国人说不出任何有积极意义的、有帮助的话,那么请你闭上嘴巴,安安静静地等待春天的到来。”以此奉送给那些对中国始终戴着有色眼镜的造谣中伤者!

 

  张旭东 同济大学全球治理与发展研究院研究员、清华大学国际关系学系博士

分享到:
上一篇 下一篇 责任编辑:

微信关注 今日中国

微信号

1234566789

微博关注

Copyright © 1998 - 2016

今日中国杂志版权所有 | 京ICP备:0600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