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评论

准确把握时代大势,共同推进人类进步

2018-08-01 10:51:00 【关闭】 【打印】

  中共十九大宣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确定了中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在这个崭新的时代里,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而造就这一伟大飞跃的关键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对时代特征的准确认识与把握,灵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指导,契机是改革开放40年的伟大实践。

  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中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中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这决定了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的决心和信心没有变,决定了中国所处的新时代是一个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时代。

 

2018年4月10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海南博鳌出席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开幕式并发表题为《开放共创繁荣 创新引领未来》的主旨演讲。图为开幕式前,习近平和夫人彭丽媛前往迎宾厅迎接外方领导人夫妇并集体合影

  40年前,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代表中国人民向时代发问,中国向何处去,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科学地指明,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对这些关乎中国前途命运重大问题的思考与解答,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核心,成就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丰功伟业,实现了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重要飞跃。

  当今世界发生着深刻变化与调整,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和40年前一样,中国人民面临着崭新的时代之问。2018年4月10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开幕式并发表主旨演讲,提出了新的时代之问:面对复杂变化的世界,人类社会向何处去?亚洲前途在哪里?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理解习近平主席所说的“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振兴,就必须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前进、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发展。”历史前进的逻辑是人类社会将逐步走向命运共同体,追求全人类共同的福祉;时代发展的潮流是“和平合作”“开放融通”和“变革创新”。因此,在这个崭新的时代里,中国要敞开胸怀,以和平、合作、开放的姿态,自觉将自身发展与世界发展有机交融到一起,以变革创新的勇气、决心与信心将中国社会发展推向新的征程,实现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做负责任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正如习近平主席2018年6月10日在上海合作组织青岛峰会上的讲话指出的那样,中国要与世界人民同舟共济,精诚合作,齐心协力“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携手迈向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新时代的中国建设、中国发展是世界建设与发展的稳定器与助推器,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开放融通为桥梁,拥抱繁荣未来

  在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开幕式上,习近平主席作出了一个重要判断:经济全球化是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因此,“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这既是对改革开放40年伟大实践的肯定回应,更是对中国未来发展的科学指引。在上海合作组织青岛峰会上,习近平主席再次强调,“安全稳定是人心所向,合作共赢是大势所趋。”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伟大成就与世界在这40年间高速发展,充分证明了无论是人与人之间,还是国与国之间,唯有开放,才能交流;唯有交流,方能理解互信;唯有理解互信,方能文明互鉴;唯有文明互鉴,方能齐心合作,携手向前。开放给了中国发展的机会,同样也给了世界发展的机会。

2017年5月25日,中国自主三代核电“华龙一号”全球首堆示范工程—中核集团福清核电5号机组穹顶吊装成功

  只有扩大开放的大门,中国才有机会参与国际交往、融入世界发展,与世界分享中国人的精神、智慧与创造,共享人类文明进步的成果,实现更多国家、地区的共同进步,做“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只有扩大开放的大门,中国才有平台向世界展示自身的能力、理念与魅力,诉说对人类共同命运的关切,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只有扩大开放的大门,中国才能切实承担起负责任大国的使命与担当,以“一带一路”倡议、和平合作打破地缘博弈的小算盘,以开放包容的胸怀、对话协商的机制融解封闭排他的小圈子,以平等尊重、互利共赢的格局抵制凌驾于人的强买强卖,做“国际秩序的维护者”。

  开放是融通的前提条件,融通是开放的目的与结果。开放使中国走向世界,融通让世界需要中国。中国的发展首当其冲是走自己的路,这是中国共产党艰苦奋斗摸索出来的伟大思想结晶。中国的发展又不可避免地属于这个世界发展的一部分,这是改革开放以来持续发展而总结出来的深刻经验。早在2013年1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树立世界眼光,更好把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统一起来,把中国发展与世界发展联系起来,把中国人民利益同各国人民共同利益结合起来。”眼界决定格局,中国共产党正是在准确认识时代特征,顺应时代潮流,不断扩展世界眼光的基础上,做到胸怀天下,提出关乎全人类命运福祉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并将其融汇到国家建设治理的方方面面。可以说,“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由单纯的文化设想、哲学概念升华为具有现实性、切实可行的行动规划,离不开改革开放精神的激励与改革开放实践的启迪。

  和近代中国为帝国主义坚船利炮所迫被动打开国门,沦为帝国主义予取予求的半殖民地不同,中国的改革开放是一个独立自主、勇于探索的国家对经济全球化的主动拥抱,对人类社会繁荣未来的主动融入。经济全球化是大势所趋,促成了贸易大繁荣、投资大便利、人员大流动、技术大发展。中国想要发展,决不能关起门来搞治理,必须持续不断地融入世界,积极为构建开放合理的世界格局而努力;必须抓住全球战略机遇,妥善应对挑战,统筹好国际国内两个大局,着力提高中国发展在世界中的格局与层次,进而有力推动全球治理体制向着“更加公平合理”方向发展,为中国发展和世界和平创造有利条件。

  国际贸易是推动世界历史进程的重要力量。贸易,究其本质是互通有无,取长补短,是各经济体基于理性选择的互惠行为。中国改革开放40年可以说是中国国际贸易大发展、大蓬勃、大兴旺的40年,中国人民与世界人民均从中受益,获取发展的动能,美国也不例外。贸易本身是共商共赢、合作共荣,绝不是对抗,更不是战争。如今,美国政府逆时代潮流而动,以单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贸易霸权主义为旗帜,几次三番挑起包括对华在内的全球贸易摩擦,无视贸易行为开展的初衷,绝口不提美国从以往国际贸易中获取的巨大利益,更无视了国际贸易赖以为生的契约精神。习近平主席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说到,“一体化的世界就在那儿,谁拒绝这个世界,这个世界也会拒绝他。”凡事以一己之私为先,汲汲营营维持片刻利益,“看似躲过了风吹雨打,但也隔绝了阳光和空气”,最终将丧失持续发展的动力。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绝不会因为美国的逆流倒退而打乱中国既定的发展步伐与步骤。新时代的中国将继续坚持改革开放,在更加公平合理、友善和谐、互利共赢的经济全球化中,与世界上一切追求正义、进步的国家共同发展、共享繁荣。

  以变革创新为发展动能,把握发展主动权

  中国吸取20世纪五六十年代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经验教训,在改革开放初期,国家鼓励并尝试发展技术相对落后,规模相对较小的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发挥中国劳动力众多且成本低廉的比较优势,占据大量国际国内市场,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这一符合当时中国国情的发展战略极大地助推了当时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随着中国国力的逐步强大,产业资本的积累增加,相对丰富的资本支撑着中国产业不断升级,在与世界市场的交往中,学习、获取与模仿发达国家先进成熟的产业和技术,形成了发展中国家的后发优势。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在1978年以后,直接提升了中国经济的加速度,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随着世界市场的不断扩大,世界格局的深刻变化,中国自身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中国制造”已经面临人力、汇率、资源等诸多问题,中国的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已然渐渐消失,中国不能也不应满足于“世界加工厂”的角色。中国不仅要为世界代工,更要为自身代言,转变的关键就在于如何创新研发具有独立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科技。

  马克思曾经深刻地指出,“社会劳动生产力,首先是科学的力量。”邓小平同志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可见,对于一个现代化国家而言,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只有不断地变革创新,才能持续为经济增长提供“发动机”和动能转换的“核心引擎”。短短几十年,中国人勇于创新的理念让世界刮目相看,新四大发明让世人惊叹于中国速度、中国创造、中国智慧。“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先贤教诲在日新月异的今日成为现实。

  然而必须承认,目前创新能力不足仍然是制约中国发展的突出问题,对知识产权保护重视不够是经济持续发展的掣肘之处。建设现代化强国,必须拥有核心技术。前段时间的芯片危机,为中国科技发展敲响了警钟。我们要直面中国科技发展的薄弱环节,以刮骨疗伤的勇气,倒逼中国创造、中国智造培育核心技术,摆脱关键部件受制于人的隐患。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一个互联网企业即便规模再大、市值再高,如果核心元器件严重依赖外国,供应链的“命门”掌握在别人手里,那就好比在别人的墙基上砌房子,再大再漂亮也可能经不起风雨,甚至会不堪一击。只有把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真正掌握竞争和发展的主动权,才能掌握生产力的根本动能,才能在时代的洪流中把握住自身的命运。

  中国的改革开放是自身不断发展、生成、创造着的伟大实践,是具有自身发展规律、有机的实践形态。通过改革开放,中国从一开始的学习、模仿到超越、创新,不再局限于简单的模仿者、追随者,更是倡导者、引领者。

  以合作共享为价值指引,实现人类共同福祉

  经济全球化是潮流,是趋势,更是手段,其根本目标是让世界人民共享人类社会发展的成果,使利益惠及每个国家、每个民族。中国推动的全球化和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始终是以为人类做出新的更大贡献为使命,建立和完善多边贸易体制,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

  现代社会,各国相互联系、彼此依存的程度日益加深,带来了更多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中国作为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的代表,大大提升了在全球治理领域的影响力,正越来越深入地参与改善全球治理,承担更重大的国际责任,有效提升对世界经济发展的整体影响,为国际社会提供及时有效、丰富多样的公共产品。

2018年6月10日,陕西西安,一列高铁动车在灞河特大桥上快速通过

  2014年8月,习近平主席出访蒙古国时提出了著名的“搭车论”,“独行快,众行远”的思想体现了中国追求全人类共同进步、共同福祉的世界胸怀,与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中的“霸权稳定论”有着本质区别。中国的“搭车论”是真诚欢迎发展中国家搭乘中国发展的列车,其核心思想就是在开放中分享机会和利益,实现互利共赢,把蛋糕做大的同时,更要分好蛋糕,着力实现国家间的公平公正。

  “天下大同”是中国传统文化关于理想社会的美好设想,“人类共同体”是马克思通过对市民社会与国家的分析与批判,完成社会化的人类对市民社会的超越,构建出建立在生产资料社会占有的“联合劳动”基础之上的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则是基于时代的历史性变革顺势而为,应运而生的科学预测与规划。三者的共通点汇聚于人类真正的自由与解放,现实的幸福与发展。

  在这个空前紧密联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时代里,人们以全球化为契机,重新建立起命运共同体,重新踏上人类命运的航船,摒弃零和博弈,告别尔虞我诈,从此患难与共,珍惜人类在世界上唯一的未来,互相信赖,彼此依存,共同面对人类的危机与挑战,共商发展战略,共建发展秩序,共享发展成果。

  始于40年前的改革开放伟大实践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必然要求,是适应新科技革命和时代发展潮流的必由之路。经过40年改革开放的不懈努力,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自我完善和发展,中国开启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胜利和成功经验,为世界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加速世界多极化发展,为世界上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中国以改革为内生动力,以开放为外在动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

  中国的改革开放是中国人民自觉探索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实践发展的成果,是中国人民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伟大创造,是中国人民经过艰难探索后,自主选择的强国之路。可以说,改革开放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与中国现实发展实践逻辑相结合的必然结果。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习近平主席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上就是科学社会主义,就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伟大实践。

  中国进入新时代,坚持不断开放发展,花大力气创新变革,将中国的国家利益和全人类的福祉联系到一起,追寻全人类的自由解放与幸福,就是对改革开放最好的纪念;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持与发展,就是对马克思主义最好的坚持。

 

  夏一璞 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 特约研究员,博士

分享到:
上一篇 下一篇 责任编辑:

微信关注 今日中国

微信号

1234566789

微博关注

Copyright © 1998 - 2016

今日中国杂志版权所有 | 京ICP备:0600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