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评论

迟福林:对海南未来的发展满怀信心

2018-05-02 10:18:00 【关闭】 【打印】

  “他身在海南,却放眼全国。他现在是学者,却曾经是官员。他以研究经济体制改革见长,每年主持多个改革热点课题的研究,使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这个偏于一隅的学术机构放眼八方,蜚声海内外,使这个位居天涯海角的‘学术重镇’以巨大能量辐射全国,成为中国改革研究的重要基地。他,就是被称为改革‘智囊’的迟福林。”

  十年前,有媒体曾这样概括迟福林的前半生。如今他已近古稀之年,脚步却从未停歇,依然走在中国改革的最前沿。

海南凤凰岛

  2018年两会前夕,迟福林在北京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2018年是海南建省暨设立经济特区30周年。海南30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一个缩影。海南的今天和30年以前已经不可同日而语,这说明建立海南经济特区的决策是非常正确的。我相信海南将以更大的开放力度,出台一些重要的措施,全力办好全国最大的经济特区。”

  祖籍山东蓬莱的迟福林,在沈阳参军入伍,在北京读书工作。1987年底,一纸调令让36岁的迟福林远赴正在筹备建省的海南岛,成为从中央第一个到海南报到的中央下派干部,这也改变了他一生的轨迹。30年弹指一挥间,从军人到官员再到学者,迟福林的身份有了不小的变化,但他一以贯之全身心投入到中国改革特别是海南的发展大业中,从“特别关税区”到“自由贸易区”再到“国际旅游岛”,他参与了几乎所有海南区域发展规划的研究制订,罕有地成为同时深度参与中国改革开放进程和海南特区建设的代表性人物之一。

  因改革开放而生,因改革开放而兴

  1987年底迟福林来到海南,当时他还是一位满腔热血的青年人,他之前一直生活在北方,想象中海南应该是一派美丽的南国风光。可当他下飞机后发现海南还那么落后,海口马路上见不到一个红绿灯,满街“小蹦蹦”,到处乱哄哄的,这和他想象中的海南反差很大。

迟福林 图/赵珺

  1987年,海南GDP仅有200多亿元人民币,地方财政收入不到3个亿。迟福林说,记得在建省筹备组的一次财政会议上,财政部门的同志汇报工作,当说到全省财政收入的时候,都算到几角几分了,这说明当时海南的经济实力实在太弱了。

  海南30年来,发生了这样几个大的变化。迟福林对记者说:第一,海南从比较落后的地区,成为一个经济发展比较快的地区,现在虽然GDP还不到五千亿,并不算多,但和当时相比增加了70多倍,这是一个很大的变化;第二,海南之前是一个比较封闭的岛屿,是国防前哨,现在成为我们国家改革开放最大的特区,是四通八达的国际旅游岛,人们常说的一句话:“要想身体好,常来海南岛”;第三,海南发生最大的变化在百姓身上,过去海南自然环境好,但老百姓生活是比较穷的,平时只有地瓜吃,连米都吃不上。当时海南的人均国民收入是全国人均收入的一半多一点,现在基本上跟全国平均水平接近。现在海南在教育、医疗、健康、生态环境、收入水平、城乡建设等方面都得到了明显的提高,特别是在老百姓的幸福感方面得到了明显增强。海南还吸引了全国各地的人才来工作创业,过去哪有北大清华的毕业生回海南,现在我身边几个北大的学生读完书就回来建设家乡。

  迟福林认为,海南发生的历史性变化完全得益于改革开放。如果没有改革开放,这些历史性变化是很难实现的。在改革开放之初,当时主政广东的习仲勋就多次到海南岛视察,说海南必须要开放。邓小平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讲,海南有很多资源和台湾差不多,好好发展起来是很了不起的。1988年4月13号,全国人大七届一次会议决定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当时的设想是办中国最大的经济特区,实行比其他特区更“特”的政策。现在回过头来看,海南在特区的发展目标上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但是因为多种因素距离原来的设计方向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比如说实行比其他特区更“特”的政策,由于多种体制政策因素的限制,没有完全实现;再比如说当初按照邓小平设计把海南推向国际市场,再造一个香港,现在来看,因为多种因素的变化,目标还没有完成。以大开放促进大改革,以大改革促进大开发,目前还是值得海南继续做好的一篇大文章。

  海南目前重点做了产业开放,打造国际旅游岛,是以旅游产业的开放带动其他产业的开放。国际旅游岛建设以后,海南发展很快,但是因为总体上还是一个岛屿经济体,和内地的经济联系度远远不足,某些具体政策的落实程度和北京上海差得远,所以一个岛屿经济体要发展,必须要走开放的模式。习近平主席2013年到海南考察调研的时候也指出,海南要以更大的力度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改革开放是海南与生俱来的基因,海南目前正处在一个关键的时期,正处在一个新的起点,大家关心海南下一步到底能不能以更大的开放来成为中国真正“最大”的特区。

  海南经验

  说起海南30年来的经验,迟福林认为有四点。第一,岛屿经济的发展在于开放。海南既不是上海也不是北京,它作为一个岛屿经济体,本身就有一定的惰性和封闭性,必须通过一个开放模式打破封闭性,内在的动力才能释放出来,只是给点政策、内部小刺激一下是解决不了问题的。没有一个岛屿经济体是单纯靠政策发展起来的,这是岛屿经济体的内在规律所决定的。开放至关重要,开放是岛屿经济体的生命线,世界上成功的岛屿经济体,包括台湾在内,都在于开放。在一个经济全球化的新背景下,一个岛屿经济体的开放度就决定它的发展程度,应该说海南这些年的发展得益于开放。如果这些年发展还不够,那也是因为开放这篇文章还没有做够。

  第二,体制改革必须要和开放模式相适应。海南作为一个岛屿经济体和内地有很大的不同,所以给政策固然十分重要,但它的体制机制必须要和开放模式相适应,这也是改革的目的。

  迟福林认为,应按照中央全面深化改革的要求,发挥海南最大经济特区的优势,在经济体制、社会体制、行政体制、生态文明制度等改革创新上取得重大突破。海南在全国率先开展了“多规合一”改革,其核心是创新体制机制,重在按照“全岛一个大城市”的思路,加快推进规划管理体制、行政体制与行政区划体制、资源价格体制、生态保护体制、服务业开放等体制机制创新,以激发企业、社会、个人等多方面的活力,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破除资源利用的行政分割和地区壁垒,聚集市县协调发展的合力,形成海南可持续发展的新动力。

  第三,岛屿经济体的发展,一定要有产业的选择。岛屿经济要在开放中选择它的产业发展模式,绝不能走传统工业化这条路,也绝不能走投资拉动。岛屿经济体的比较优势是什么?作为国际旅游岛,旅游绝对可以成为海南的支柱产业,问题是不能就旅游谈旅游。到目前为止,海南旅游的这篇文章应该说还做得不充分:首先是旅游产品太单一,比如说健康旅游领域的内涵还远远没有挖掘出来。其次是国际化程度不够,随着老百姓的消费结构升级,希望能享受到更国际化的旅游产品。再次是岛屿旅游一定要与服务贸易的发展相结合,比如说航空、游轮、金融等。海南要以旅游为重点实现以服务业为主导的现代产业结构变革,现在还有挺多的问题等着去处理。另外海南全域旅游这篇文章还没有做起来,海南发展旅游业一定要适合消费结构的变化,而不是做传统旅游的文章。

  第四,岛屿经济体发展的核心在于战略定位。岛屿经济体不能仅从岛屿经济本身着眼,一定跟随整个大趋势来做文章。海南岛如果就海南谈海南,在全国来讲形成不了多大的优势,它的战略定位极其重要。

  新机遇、新使命

  未来30年,迟福林指出,站在新起点上,海南发展面临着三大新机遇、四大新使命。三大新机遇是:“一带一路”建设的新机遇;发展开放型经济,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新机遇;国内消费结构升级的新机遇。四大新使命是:“一带一路”背景下海南扩大开放的新使命。从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要求出发,未来几年,努力把海南打造成为泛南海合作开发开放的先导区,构建连接中国与泛南海国家和地区的自由贸易经济大走廊;全面深化改革的新使命。未来,要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打造更具活力的体制机制;服务国家经略南海的新使命。海南的优势来自南海,海南的战略地位亦来自南海。未来,海南要充分发挥好自身优势,切实担当起建设海洋强国的重要使命;实现绿色发展的新使命。生态是海南的最强优势和最大本钱。按照中央要求,着力在“增绿”“护蓝”上下功夫,以开放改革形成绿色发展与绿色生活的新模式、新体制、新机制,闯出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路。

  迟福林说,我们要争取到2049年,把海南建成高度国际化、现代化的美丽宝岛。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达到发达经济体水平;实现高度国际化目标;绿色发展水平处于全球领先,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实践范例,实现“美好新海南”的目标。只要采取更大的开放模式,保持增长,再加上好的环境,再用30年的时间,他认为海南经济发展水平赶上甚至超过新加坡这个目标也完全可以实现。

  这是迟福林还没有做完的海南梦。他把最好的青春年华献给了海南,他的根扎在了海南,情感也留在了海南,尽管早已年过花甲,但还是想再拼一拼。海南,有他喜欢的青山绿水,更有他愿意为之奋斗的事业,他对海南未来30年的发展满怀信心。

 

  赵珺 谭星宇 王哲 《中国报道社》 记者

分享到:
上一篇 下一篇 责任编辑:

微信关注 今日中国

微信号

1234566789

微博关注

Copyright © 1998 - 2016

今日中国杂志版权所有 | 京ICP备:0600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