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会

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将生态保护推向新高度

2025-11-07 14:08:00 【关闭】 【打印】

  

2021年5月15日,清凉峰保护区云海 图/刘柏良 

  杭州素有“人间天堂”的美誉,此次被选为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的举办地,可谓实至名归。9月22日至25日,这座坐落于浙江省的美丽城市热情迎接了全球生态保护领域这一盛会。来自世界各地的4000多名科学家、政策制定者、企业家、社区领袖和生物圈实践者齐聚一堂,共同擘画分布于142个国家的784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生物圈保护区的未来蓝图。 

  当前,全球多重环境挑战交织叠加,大会以“塑造人与自然可持续的未来”为主题,如同一座灯塔,为国际社会探寻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路指明了新方向。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71年发起“人与生物圈计划”,旨在推动自然资源的可持续管理,促进人与自然的良性互动。该计划依托“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展开活动,每十年召开一次全球大会,评估进展、分享经验、设定优先事项与目标。值得一提的是,本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是首次在亚洲举办。 

  界定生物圈保护区 

  要更好地理解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的意义和成果,就必须追溯“生物圈保护区”的缘起,以及它与一般自然保护区的区别。 

  生物圈保护区是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认定的特定保护区域,旨在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这些保护区被视为全球多样生态系统的缩影,承担着三大功能:保护生物多样性、支持和带动社区可持续发展,以及为科研与教育提供支撑。 

  一个生物圈保护区由三部分组成:核心区,受到严格保护区,用于保护地貌、生态系统、物种以及动植物栖息地的遗传多样性;缓冲带,环绕核心区,允许开展科研、监测、培训和教育等活动;过渡区,允许进行社会文化和生态上可持续的经济活动和人类生活,旨在促进当地社区的经济协调发展。 

2025年9月28日,第五届世界生物圈大会代表考察天目山清凉峰世界生物圈保护区 图/雷建锋 

  中国的生物圈保护 

  在众多中国候选城市中,杭州最终成功入选,成为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的举办地。浙江省林业局原副局长、浙江省自然保护地联合会会长王章明接受《今日中国》采访时表示,浙江独特的地理特征孕育了丰富多样的自然景观。目前,全省拥有316处自然保护地,以及2处候选国家公园、27处省级及以上自然保护区、15处海洋特别保护区(海洋公园)、15处地质公园、131处森林公园和68处湿地公园。其中,天目山-清凉峰和南麂列岛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定为世界生物圈保护区。  

  浙江省自然保护地总面积达1.47万平方公里,约占全省陆域面积的9.6%和海域面积的9%。这也意味着,浙江省近十分之一的陆海面积被纳入保护范围。浙江在制度和机制创新方面走在了全国前列。 

  “两山”理念的创新实践 

  二十年前的2005年8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在安吉县余村考察时,首次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理念,即后来广为人知的“两山”理念。 

  在践行“两山”理念的过程中,浙江探索出多种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有效路径。生态补偿机制是其中的关键创新。据王章明介绍,自然保护区是浙江生态建设的核心载体,拥有最优质的生态产品。在推动绿色发展和促进共同富裕的过程中,浙江也创造了自己的经验,其中一个有效的方法是采用生态补偿机制。“通过绿色发展财政激励和补贴机制,浙江累计发放了1075亿元人民币的奖励和补贴,”王章明说。例如,在钱江源-百山祖国家公园的百山祖区域,银行与园区内32个行政村签署了三方协议,为3691户林农提供了总计2.17亿元的“生态信贷”。 

  浙江的另一项实践是自2018年起推动的名山公园建设。这些公园将核心保护区与周边村镇的发展融为一体,通过改善基础设施和发展绿色生态产业,成功打通了“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通道,成为山区实现生态价值和共同富裕的典范。  

  浙江践行“两山论”的创新途径还包括自2012年以来与安徽省共同建立的跨省生态补偿机制。该机制遵循“生态优先、源头控制”的原则,取得了显著成效。十余年来,新安江跨省界断面水质持续达到或优于Ⅱ类地表水标准。每年,安徽向浙江千岛湖输送近70亿立方米优质水,使得千岛湖出水水质稳定维持在国家Ⅰ类标准。这一开创性的合作使新安江持续保持全国领先的水质。 

2025年5月12日,浙皖清凉峰保护区联合巡护 图/刘柏良 

  天目山与清凉峰的“绿色融合” 

  为了深入了解“两山”理念在浙江自然保护区的生动实践,《今日中国》还采访了浙江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的两位副局长许伟华和程樟峰。 

  1996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国际协调理事会确定为生物圈保护区的“天目山生物圈保护区”,在2024年与“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整合为“天目山-清凉峰生物圈保护区”,总面积达547平方公里。 

  程樟峰表示,此次扩区意味着保护区内中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将得到有效保护,珍稀濒危野生动物种群稳定增长,文化多样性得以延续。通过与周边社区合作,还将建立一个大规模的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框架。在发展方面,保护核心区内及周边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将进一步优化,增强当地居民对生物圈保护区的认同感,从而实现保护与区域发展的整体协同。 

  许伟华表示,两大生物圈“合二为一”后,在资源共享、规划衔接、森林火灾等突发事件应对上建立起更紧密的合作机制,更有利于山地独特自然资源的保护与开发。 

  谈及“生物圈如何点绿成金”时,程樟峰介绍,浙江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自2013年启动的社区共管模式,鼓励居民主动参与保护区的管理,打破了以往保护工作单打独斗的局面。当时,周边村庄的传统生产活动,如茶叶、蜂蜜、山核桃、草药和竹笋等产业,都高度依赖保护区良好的生态环境。 

  通过向土地或自然资源被划入自然保护区的居民提供生态补偿,或向其租用土地或林木等方式,保护区在保护自然的同时,也满足了当地居民的经济需求。同时,通过提供护林、生态种植等岗位,让社区居民在增收中增强保护意识,成为保护工作的“主人翁”。 

  保护区还牵线企业,租用杭州市临安区清凉峰镇鸠甫村集体的闲职公房,建立了茶叶加工作坊,带动全村2000余亩茶园提质增效,并与中国茶叶博物馆合作推出“共富茶”品牌。此外,还扶持临安区昌化镇孙家村和联盟村在大源塘金鹿源中药生态种植基地发展林下药材3000余亩,在毛山林区培育高山杜鹃10万余株……一系列绿色产业让“绿水青山”真正变成了“金山银山”。 

2025年9月29日,杭州临安益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余叶敏介绍清凉峰保护区中草药基地 图/雷建锋 

  高山上的生态产业:一位新农人的“两山”实践 

  25岁那年,杭州临安区於潜镇村民余叶敏把目光投向了昌化镇联盟村海拔1000米左右的一块坡地,这里位于天目山-清凉峰生物圈保护区过渡带(即可持续发展区)。此前多年,余叶敏一直做红木生意;2019年,他卖掉原来的公司,倾资开发了这片山林。 

  依托当地丰富的森林资源、宜人的气候和独特的高海拔环境,余叶敏注册成立了“杭州临安益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打造林下中草药材基地,并配套建设生态康养度假村,把生态优势顺利转化为经济和社会效益。 

  “开发不久,我们就发现这里非常适合种植优质中药材,”余叶敏对《今日中国》记者说。如今,这片林区已初具规模,总面积约2500余亩地。通过“龙头企业+村集体+农户”的模式,与联盟村等周边村庄结成利益共同体,形成紧密的联农带农机制:农户既能参与经营,又可分享收益,构建起“共同体”式的新型互利关系,显著增加了农业收入。 

  余叶敏的经历生动地说明:生态保护(守护绿水青山)与经济发展(赢得金山银山)是并行不悖的。他的故事也是中国自然保护区周边绿色产业带动社区可持续发展的成功范例。 

2018年1月29日,华南梅花鹿在清凉峰保护区千顷塘越冬 图/章叔岩 

  迈向2035:全球生物圈保护新蓝图在杭州绘就 

  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不仅是一场国际盛会,更是一次凝聚全球共识、规划未来十年生物圈保护路线的关键节点。大会通过的《杭州宣言》与《杭州战略行动计划(2026-2035)》为全球环境治理注入了新动能,彰显了中国在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领域的实践成就与引领作用。 

  谈及大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秘书长安东尼奥·阿布雷乌表示:“无论会务组织还是愿景设计,这都是一座里程碑。”他指出,大会形成了两项标志性成果文件——《杭州战略行动计划》与《杭州宣言》。这些文件为全球加强“人与生物圈”保护网络、重申生物圈保护区作为可持续发展学习基地的角色提供了路线图。 

  此外,这些文件还呼吁在以下关键领域强化协同合作:将科学研究与公共政策联系起来,通过数字技术创新应用培养青年人才,同时推进相关国际合作。这些协同努力旨在建立一个优先考虑生态保护和修复的可持续发展模式。最终目标是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通过绿色经济赋能社区,扩大基于自然的教育和研究,并加强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的协同监测。 

  程樟峰向《今日中国》记者表示,他对《杭州宣言》中提到的计划,特别是关于数字创新、提升区域经济效益和创建旗舰物种IP等内容产生了强烈共鸣,这些都与自然保护区的日常工作紧密相关。 

  展望生物圈保护和发展的下一个十年,王章明和程樟峰都表示,如若保护得当,自然保护区的物种种群有望恢复到可观规模,可被重新引入到它们历史上分布、但已局部灭绝的其他省份,甚至国家。 

  以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梅花鹿为例。史料记载,该物种曾广泛分布于中国多个省份以及朝鲜半岛,但后来在当地绝迹。这样的重新引入努力不仅将加强省际和跨国合作,也有助于提升物种保存水平,甚至可能促成新品类的出现。 

  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的落幕,标志着一个新时代的开启。《杭州宣言》及其行动框架为全球生态治理注入了新的信心和动能。保护地球生物圈,就是保护人类自己的未来。迈向2035年的征程,需要各国、各个社区,乃至每个人的共同参与和不懈努力。 

   

分享到:
下一篇 责任编辑:

微信关注 今日中国

微信号

1234566789

微博关注

中国外文局西欧与非洲传播中心(今日中国杂志版权)所有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40024 | 京ICP备10041721号-4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86-10-68996373

Copyright © 1998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