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会

“两山”理念,从湖州走向世界

2025-11-07 11:20:00 【关闭】 【打印】

  今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年,这一理念深刻揭示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内在联系。作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诞生地,浙江省湖州市受邀参加7月14日在纽约召开的2025年联合国可持续发展高级别政治论坛。会上,湖州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王宗明以《在湖州看见美丽中国》为题,从生态、产业、文化、城乡四个方面,分享了湖州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指导下的可持续发展实践成果和案例故事。 

如今,余村已成为全国美丽宜居示范村、入选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首批世界最佳旅游乡村 

  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双赢 

  湖州坐落于中国经济最发达的长三角中心区域,紧临中国第三大淡水湖太湖。这里曾是丝绸、瓷器、湖笔、茶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如今,湖州常住人口344万,人均GDP超过1.7万美元。  

  “在历史上,我们也曾走过弯路,现在能把生态保护得好,关键在于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推动实现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双赢。”王宗明说,湖州的故事要从安吉县的余村讲起。 

  安吉余村曾经是一个山多地少、传统农业资源贫瘠的小山村,村民靠山吃山,炸山开矿,办起了水泥厂,发展很快,但是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2003年,余村响应“建设生态省”的号召,关停矿山、水泥厂,转型发展生态经济。2005年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来到余村,肯定了余村的转型做法,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为余村和全国无数乡村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经过20年的努力,余村已成为全国美丽宜居示范村、入选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首批世界最佳旅游乡村。如今,创业机会变多了,百姓也变富了。 

  2022年7月,余村推出“全球合伙人”计划后,在上海创业10余年的青年陈喆返回家乡,和朋友们一起将废旧水泥厂改造成乡村图书馆,开办国漫主题文创店,成了游客必来的打卡地。他的成功,还引来了新的合伙人项目。仅仅两年多的时间,有60多个“全球合伙人”和新经济项目落地余村,超1200名年轻人在这里常态化办公生活。 

  此外,余村先后落地乡村音乐、村咖、品牌潮店等文旅新场景新业态,村民们吃上了“旅游饭”“生态饭”“分红饭”。2024年,余村接待游客122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6000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从2005年的0.87万元跃升至2024年的7.4万元,增长超过7倍。 

  在湖州,像余村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王宗明介绍道,“太湖龙之梦”是一个关于废弃矿山变旅游胜地的故事。 

  太湖龙之梦乐园项目所在地,曾是一片巨大废弃矿坑群,最深处达70米,被当地人称为“生态伤疤”。为恢复这里的生态,湖州提出一个大胆的计划:不是简单地将矿坑复绿填平,而是将废弃矿山改造项目作为城市发展战略性资源,与文旅开发深度融合,按照“矿坑建筑化”思路,依托独特的地形地貌,打造超大型文旅综合体——太湖龙之梦乐园。 

  在修复过程中,在保留矿坑崖壁的原始肌理基础上,顺应地势建造了星级酒店,客人在房间里就能观赏到矿坑湖和崖壁的壮阔景象;利用部分矿坑的深度,巧妙地建设了大型演艺剧场和水乐园项目;还通过湿地联通、河道引流等方式,循环贯通太湖活水,不仅解决了矿坑积水问题,还打造出一大片清澈湖泊,成为整个乐园的核心景观。 

  经过多年建设,这里已形成一个大型旅游度假区,提供直接就业岗位2万个,带动周边就业8万人,真正实现了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 

得益于地方政府的生态治理与绿色发展,太湖正焕发新生,成为旅游新地标 

  创新发展绽放新时代价值 

  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湖州素有“丝绸之府”“鱼米之乡”的美誉,数千年农耕智慧的积淀,孕育了丰富的文化遗产,辖区内仅世界级文化遗产就有8项。其中,湖州桑基鱼塘系统的保护传承,成为活化利用千年循环农业智慧的生动实践。 

  所谓桑基鱼塘,是基于一个古老而庞大的水利工程系统——太湖溇港,至今已运行了约2500年,其独特的架构、宏大的规模、科学的设计,代表了农耕文明时代水利水运工程技术发展的最高水平,王宗明介绍道。 

  桑基鱼塘的核心在于一套精妙的生态循环法则:池塘养鱼、塘基种桑、桑叶喂蚕、蚕沙养鱼、鱼粪肥塘、塘泥壅桑,各个环节紧密相连,形成自给自足、对生态环境基本“零”污染的可持续生态系统。 

  王宗明表示,近年来,通过出台专项法规、划设保护区域、设立专项资金、强化科技支撑、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等举措,桑基鱼塘这一古老文化在湖州持续焕发新的活力。 

  目前,“桑基鱼塘”已成为湖州市生态旅游的重要品牌,每年吸引游客超百万人次。与此同时,湖州人注重从传统智慧中汲取现代发展动能,在桑基鱼塘的生态理念的启迪下,探索出了光伏牧场、稻渔共生、农牧对接等农业循环发展模式,让这一千年智慧不断绽放出新的时代价值。 

  此外,通过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主动搭建技术交流与产业合作平台,湖州也在推动桑基鱼塘生态循环模式在发展中国家的本土化实践,服务全球减贫事业与生态治理,成为生态文明的全球样本、乡村振兴的实践引擎、文明对话的东方载体,其“天人合一”的智慧早已辐射全球30多个国家。 

  “湖州的发展在各个领域都体现了可持续发展之美。”王宗明表示,湖州还选择了一条“绿色、低碳、循环、智能”的产业发展道路。近年来,以“绿色智造”为主线,加快传统产业绿色转型升级、壮大战略新兴产业、布局未来低碳产业,取得了显著成效。尤其是以绿色金融手段为突破口,探索出具有区域特色的绿色发展路径。 

  作为全国首批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湖州自2017年以来率先体系化推进绿色金融改革创新实践,破解可持续投资难题。探索建立了绿色金融标准体系,先后出台26项标准和实施规范,建立ESG、碳账户等数字化评价系统,对企业进行“绿色低碳画像”,引导金融机构为“绿色”融资主体进行差异化定价,提供更高授信额度、更低融资利率、更快审批通道。从2017年到2024年,湖州绿色信贷余额年均增速超40%,绿色贷款占全部贷款比重超30%,绿色债券发行规模位居长三角地区前列。 

太湖溇港的桑基鱼塘至今已运行了约2500年,代表了农耕文明时代水利水运工程技术发展的最高水平 

  在湖州看见美丽中国 

  湖州资源禀赋优越,这里山、水、林、田、湖、草等生态要素齐全,生物多样性极为丰富,生活着有“活化石”之称的扬子鳄、两栖界“大熊猫”安吉小鲵、“东方宝石”朱鹮等众多世界濒危物种。 

  2021年,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上,湖州市被认定为“生态文明国际合作示范区”,并荣获“生物多样性魅力城市”的称号。 

  “为了开拓出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空间。我们建立了完整的生态保护政策体系,在全球率先响应‘昆蒙框架’(‘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倡议,还主动发起了环太湖‘昆蒙框架’实施联盟,构建起环太湖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交流合作体系,”王宗明细数着各项成果。 

  比如,湖州的德清县通过修复湿地、退渔还湿、水系连通、植被重建等措施重塑朱鹮家园,并将朱鹮保护与生态旅游有机结合,催生了“观鸟经济”新业态,带动了乡村振兴。 

  如今,作为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湖州全市森林覆盖率近50%。全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于2024年达到44.2%,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绿地率均列浙江全省首位。 

  据《新华每日电讯》报道,《全国县域旅游研究报告2025》显示,在全国1866个县域中,湖州下辖的安吉、长兴、德清三县,已连续第7年跻身全国县域旅游综合实力百强县前十。​ 

  “湖州的发展故事既是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实践,更是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坚定行动。”王宗明说,这些年,湖州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走出了一条生态美、产业新、百姓富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越老越多的外国朋友走进湖州,亲身感受湖州可持续发展生动实践,共同见证“在湖州看见美丽中国”。 

2024年5月28日,湖州银行与新开发银行非主权贷款项目签约仪式在上海举行 

   

分享到:
下一篇 责任编辑:

微信关注 今日中国

微信号

1234566789

微博关注

中国外文局西欧与非洲传播中心(今日中国杂志版权)所有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40024 | 京ICP备10041721号-4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86-10-68996373

Copyright © 1998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