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4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发表视频致辞,宣布中国新一轮国家自主贡献目标:到2035年,中国全经济范围温室气体净排放量比峰值下降7%-10%,力争做得更好。非化石能源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达到30%以上,风电和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2020年的6倍以上、力争达到36亿千瓦,森林蓄积量达到240亿立方米以上,新能源汽车成为新销售车辆的主流,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主要高排放行业,气候适应型社会基本建成。中国此举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对全球气候治理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众所周知,美国特朗普政府于今年初宣布美国退出《巴黎协定》,并采取了一系列反对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对全球气候治理造成严重干扰,带来很大的不确定性。此次中国发布新的国家自主贡献目标,为面临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的全球气候治理进程注入了持续的确定性和稳定性。

2025年8月16日,宁夏固原,俯瞰西吉县新营乡月亮山风电场,一台台风力发电机屹立在高山之巅和云雾之间,源源不断地输送绿色能源
气候治理的“行动派”
中国是世界绿色发展和全球气候治理的坚定行动派和重要贡献者,在历次的全球气候治理集体行动中都提交了积极负责的目标承诺。特别是在2020年9月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习近平主席宣布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习近平主席讲“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强调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一致性。不同于一般的环境问题,气候变化涉及到能源这一根本性的国计民生问题。因此,要在发展中保护气候,保护气候同时进一步促进发展。在具体操作上,中国生态文明思想的有效性在于它的执行力,但是气候行动特别是减排工作既要积极,又要稳妥,转型发展的方向与节奏要契合国际上关于公正转型的共识。

2025年8月7日,位于宁夏银川市西夏区的威力传动风电增速器智慧工厂,企业厂房分布式光伏源源不断地输送绿色电能
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中国气候行动坚定有力,构建了全球最大、发展最快的可再生能源体系,建成了全球最大、最完整的新能源产业链,风电和太阳能装机今年已经提前完成2030年国家自主贡献(NDC)目标。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的“天人合一”,强调人对自然的尊重,这也为科学认识气候变化奠定了基础。此外,中国人讲究“知行合一”,进一步推动了在科学认知基础上的积极行动。
中国气候变化国内治理的关键即是执行力,同时也注重实践探索。在气候变化工作中,地方试点是一个重要方法。比如开展的低碳省市试点、碳市场试点、适应气候变化试点、零碳园区试点等等。根据政策任务设计和选择试点,经过指导和实践修正政策后再进行全国推广普及。
河南省兰考县是农村能源革命试点。河南省位于中国中部。兰考县从2018年以来被作为农村能源革命试点县,其经验在充分论证后自2023年在全国各省同步开展试点。目前,兰考县可再生能源电力装机115万千瓦,相当于人均1.5千瓦,(基本上每村一台风机,每家屋顶安装光伏板),可以满足用电的96%,而且通过“气、热、电、肥”联产循环经济模式,秸秆和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超过90%。

2025年5月28日,江苏省盐城市大丰区滩涂“风补渔”产业示范基地,风力发电机与光伏板协同运转,源源不断输送绿色能源
绿色大国外交
中国站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积极参与并推动国际气候合作,积极运筹中国绿色大国外交,在与发达国家加强合作对话的同时,重点加强了与全球南方国家的合作。
气候变化科学认知是全球气候行动的前提和基础。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IPCC)成立近40年来,中国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特别是连续竞选担任第一工作组的共同主席。其中,参与和领导IPCC第三、第四和第五次评估报告的中国科学院院士秦大河先生还曾经徒步穿越南极,是气候变化科学知识的积极传播者。如今,为历次IPCC报告提供服务的中国科学家数量正在不断增加。中国作为发展中大国,深知减排与发展的两难关系,但是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外交思想指引下,坚定维护气候变化科学认知和全球气候治理体系。
中国始终坚定推进气候变化领域的南南合作。2015年习近平主席宣布了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十百千”倡议(即在发展中国家开展10个低碳示范区、100个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项目及1000个应对气候变化培训名额的合作项目)。通过南南合作,为其他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提供了资金、技术和智力支持,并推动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成为全球气候治理的重要支持力量。十年来,我们在人员培训、项目建设、园区发展方面取得了诸多成果。
与此同时,中国致力于推进共建“一带一路”绿色发展。积极推动建立共建“一带一路”绿色低碳发展合作机制,帮助共建国家提高环境治理能力、增进民生福祉。目前,中国已经与42个发展中国家签了54份气候变化南南合作文件,开展70多个项目,还培训了2300余名人员,帮助发展中国家提升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据不完全统计,2016年以来,中国向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并动员气候变化相关资金超过1770亿元人民币。
中国还向全球提供大量风电、光伏设备,推动能源转型,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提供绿色产品与技术支撑。近年来我国为全球提供了70%的光伏组件和60%的风电装备,仅“十四五”期间出口的风电光伏产品就助力其他国家减排二氧化碳约41亿吨。中国取得上述成就也得益于国际合作。可再生能源设备行业在发展初期得到了《京都议定书》清洁发展机制的宝贵支持,未来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气候行动仍然需要有利和开放的国际环境。

2025年10月3日,国庆假期期间,2025合肥国际新能源汽车展览会迎来观展热潮
“小而美”的项目
气候变化是当今世界共同面临的严峻挑战之一。发展中国家一方面饱受气候变化影响,另一方面在应对气候变化能力上又存在诸多困境。在2025年北京服贸会期间,一场中国与气候脆弱国家有关气候领导力的高级别对话吸引了众多目光。与会的“全球南方”国家驻华外交使团与智库学者、能源企业的嘉宾围绕推动气候脆弱与气候繁荣、公平转型与共建可持续未来等相关议题展开了深度交流。
“小而美”项目是我国在共建“一带一路”民生项目和绿色发展援助项目过程中提出的,强调生态友好和社会包容性,对推动绿色丝绸之路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如今,生态环境保护类“小而美”项目合作稳步推进,累计实施的46个生态环境保护项目,生态保护类以35%的比例占据主导,其中动物保护项目占比26%。此外,清洁能源类“小而美”项目正在合作国积极引领地方经济转型。据统计,中国与113个国家和地区开展910项小型绿色能源合作项目,86%的项目集中在亚非拉地区,合作规模经历快速增长后转向精细化发展,能源结构从水力主导转向太阳能、光伏和风能多元并进。

2025年9月12日,第九届中非青年大联欢代表团和非洲记者团一行来到世界最大装机容量的光伏发电园区——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塔拉滩光伏产业园区,实地了解青海清洁能源发展。青海省是中国清洁能源资源富集省份
值得关注的是,技术进步显著降低了气候行动的成本,低碳转型已经是发展潮流。在推动“小而美”绿色项目领域,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参与进来,包括民营企业和女性力量。
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United Nations Industrial Development Organization,UNIDO)报道了中国姑娘李霞的故事。作为深圳一家科技企业的创始人兼CEO,她带领团队发明了“蜡烛消灭者”光伏灯,深耕非洲市场15年,希望通过“口袋里的太阳‘电’亮非洲”。如今,她不仅为生活在无电地区的贫穷人群带去了清洁能源产品,而且将一家纯商业型的外贸公司转型为社会型企业,实现了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的共赢。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积极行动为发展中国家实现绿色发展提供了新的选择。这些行动既有力推动中国的应对气候变化进程,也推进了全球气候治理,有效应对气候挑战,彰显了中国对全球气候治理的引领作用。
孙 桢 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原一级巡视员
微信关注 今日中国
微信号
1234566789
微博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