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会

从历史深处探寻和平的基石

2025-08-27 14:52:00 【关闭】 【打印】

  在人类历史的进程中,战争的阴影始终存在。然而,即使在最黑暗的时刻,人性的光辉也总能穿透阴霾,如同指引方向的星辰。无论是二战期间舟山渔民对“里斯本丸”号英军战俘的舍命救援,还是约翰•拉贝在南京大屠杀中对中国平民的勇敢庇护,这些跨越国界与立场的善举,不仅仅是历史的片段和个体勇气的闪光,更是对人性深度与和平真谛的生动诠释——和平的基石,深植于跨越界限的人性互助之中。 

  超越界限的人性光辉 

  历史的极端情境,往往最能考验并彰显人性的本质。 

  1942年,日本运输船“里斯本丸”号货轮在舟山海域被盟军击沉,近两千名英军战俘命悬一线。在自身安危难保的年代,当地渔民却不顾日军巡逻的炮火威胁,成功救起384名英军士兵。这一行动的驱动力,并非源于任何政治目的或利益考量,而是植根于人性最深处的本能——对生命的尊重和同情。渔民们的行动超越了战争的冷酷无情,诠释了人性中最纯粹的善良。这种善意纯粹而强大,无视国籍、种族和政治立场,体现了人类共通的情感内核。  

  同样在二战期间,南京大屠杀的残酷震惊世界。德国商人约翰•拉贝面对骇人听闻的暴行,毅然组建“国际安全区”,庇护了约25万中国平民,并用日记详细记录下日军的暴行,成为那段历史无可辩驳的铁证。拉贝的行为同样超越了政治和意识形态的藩篱。他本可以置身事外,但他的良知和对生命的尊重驱使他做出了勇敢的选择。他的“公民勇气”不仅仅是个人的行为,更是对人类道德底线的坚守。勇气的价值不是一个人或群体拥有巨大的抵抗力量,而在于明知力量悬殊,依然选择为良知与正义挺身而出。 

  跨越时空的情感共同体 

  伟大的善举从不是单向的付出,它能在时间的长河中获得回响,构筑起坚实的情感共同体。 

  “里斯本丸”号事件中,渔民的救助行为在被救者心中种下了感恩的种子。数十年后,获救的英军战俘及其后人,开启感恩之旅,跨越重洋与渔民后代重逢。这种跨越八十年的“双向奔赴”,让施救者与受助者共同成为了历史的守护者。渔民们的义举在危难中拯救了生命,而幸存者后代的感恩则架设起连接两国人民的桥梁。这生动地表明,人与人之间的互助和感恩可以跨越时空,转化为推动和平的持久力量。 

  约翰•拉贝的善举同样对中德关系产生了深远影响。他的后人,特别是孙子托马斯•拉贝,长期致力于传播祖父的日记、促进中德医学交流,这不仅是对家族精神的传承,更是对中德友好关系的积极推动。在中国,拉贝的故事被广泛传颂,民众的感激之情也转化为对中德友好的期待和支持。这种双向的积极互动,使得拉贝个人善行升华为两国文化交流和友好合作的象征,不断增进两国人民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 

2025年5月8日晚,加拿大官方在该国最大城市多伦多的地标建筑加拿大国家电视塔下举行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胜利80周年纪念仪式。活动现场展示纪念性的作战靴,象征二战期间经哈利法克斯赴欧洲作战的加拿大士兵的奉献与牺牲精神

  和平蕴含于行动之中 

  和平不仅是战争的缺席,更是正义与共情的持续构建。无论是拉贝在南京建立安全区,以个人良知为战火中的生命筑起屏障;还是舟山渔民冒死营救遇险英军,以善意彰显人性——它们共同印证了一个深刻的理念:“和平蕴含于行动之中”。每一次对生命的珍视,每一次跨越界限的互助,都是在为持久和平播撒种子。 

  关于人类社会的本质,一个基本问题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主要遵循“一切人反对一切人”(霍布斯所谓“狼与狼”的关系)的丛林法则,还是基于互助合作?“里斯本丸”号事件和《拉贝日记》为“互助论”提供了有力的历史佐证。它们表明,人类之所以能在严酷的生存斗争中延续并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互助合作的能力。互助是生存实践的结果,这意味着我们的生活本质上是由非暴力的合作,而非暴力冲突(战争)构成的。 

  人类文化和个体内心深处,普遍存在着联合与建立共同体的渴望。这种相互连接的共同体,起步于共同的利益和彼此的理解,其特征是相互的宽容和接纳,并最终实现文化间的彼此联结。“人类命运共同体”便是这种和平连接的最高阶段。舟山渔民与英军战俘、拉贝与中国平民之间的互助故事表明,人性并非只有自私和竞争,互助同样是其重要组成部分,这种跨越个体、族群乃至国界的互助精神,正是人类社会进步与实现和平的基石。 

  这些感人至深的故事,是人性在战争阴霾下的闪耀,是互助精神跨越时空的传递。它们也是当代和平教育最好的素材,生动诠释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倡导的“和平文化”——一套基于尊重、容忍、理解和团结的价值观、态度及生活方式。和平教育是变革性的,它旨在培养我们用对话与合作代替冲突的知识、技能与价值观。 

  当今世界依然面临着各种冲突和挑战,战争的阴影并未完全消散。这些历史故事时刻提醒我们,人性中的善良与互助是我们战胜困难、实现和平的宝贵财富。我们应该从这些故事中汲取力量,尊重生命、关爱他人、倡导互助,共同努力构建一个更加美好的和平世界,让人性的光辉在未来的岁月中持续闪耀,照亮人类前行的道路。 

  刘成 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平学教席主持人(UNESCO Chairholder on Peace Studies 

   

分享到:
下一篇 责任编辑:

微信关注 今日中国

微信号

1234566789

微博关注

中国外文局西欧与非洲传播中心(今日中国杂志版权)所有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40024 | 京ICP备10041721号-4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86-10-68996373

Copyright © 1998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