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会

上海交通大学举行纪念钱学森诞辰110周年系列活动 钱学森图书馆迎来开馆10周年

2021-12-10 18:23:00 【关闭】 【打印】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也是人民科学家钱学森诞辰110周年。上海交通大学举行纪念钱学森同志诞辰110周年座谈会、“又见钱学森——纪念钱学森诞辰110周年专题展”开幕式、纪念钱学森诞辰110周年系列新书首发式以及文物捐赠仪式等多个活动,隆重纪念钱学森诞辰110周年。 

  127日,上海交通大学纪念钱学森诞辰110周年座谈会在钱学森图书馆会议室举行。 

  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翁铁慧,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文明办主任潘敏,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副司长李景升,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委员、市教委副主任毛丽娟,光明日报社教育部主任田延辉等应邀出席会议。钱学森之子、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馆长钱永刚,上海交通大学党委书记杨振斌,原党委书记王宗光、马德秀,党委常务副书记顾锋,副校长张安胜,党委副书记、副校长王伟明,党委常委、组织部部长仰颐,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胡昊以及学校师生代表等近80人参加座谈会。座谈会由张安胜主持。 

  翁铁慧在讲话中指出,钱学森同志一生赤诚爱党报国,献身科学事业,真诚服务人民,为中华民族屹立世界民族之林贡献全部的心血和智慧。学习钱学森精神,就是要以钱学森同志忠诚于党、忠诚于人民的崇高精神为指引,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的时代新人;要以钱学森同志教书育人、言传身教的光辉事迹为典范,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努力培养党和人民需要的大先生;要以钱学森同志勇攀高峰,拼搏实干的创新精神为榜样,主动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努力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高等教育的力量。她希望,上海交通大学等广大高校要勇于担当、善于作为,发挥示范带领作用,引领广大科技工作者以钱老的精神为标杆,主动服务国家科技战略需要,积极投身科技创新前沿,着力攻克“卡脖子”技术难题,努力为建设科技强国贡献力量。 

  杨振斌在致辞中表示,斯人已去,风范永存。今天我们学习纪念钱学森同志,就是要学习他“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使中国人民过上有尊严的幸福生活”的家国情怀;就是要为实现中国科技事业的传承与发展、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贡献力量;就是要为中国高等教育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奋力谱写时代华章,扎根中国大地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培养出更多“新时代的钱学森”,作出无愧于时代的新的更大贡献。 

  钱永刚对各位与会领导和专家表示衷心的感谢。他表示,钱学森图书馆开馆十年以来,始终坚持以弘扬钱学森为代表的科学家精神为己任,面向全社会宣传钱学森事迹、精神及其科学思想,在文物征集、陈列展览、学术研究、社会教育、国际合作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并于202012月成功获评国家二级博物馆。站在十周年新起点,钱学森图书馆也将继续发挥自身的优势,打造一流的育人文化基地,以早日建成国家一级博物馆为奋斗目标,为钱学森精神在全社会范围内的宣传和弘扬添砖加瓦。 

  潘敏在讲话中表示,十年来钱学森图书馆作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紧扣“厚植爱国主义、铸就精神之基”,致力于宣传和弘扬钱学森光辉事迹,成为开展党史教育的重要阵地,在上海红色文化传承弘扬工程中发挥了重要的表率引领作用。未来,希望钱学森图书馆能够把红色资源作为党史教育的第二课堂,让旧址遗迹成为党史“教室”,让文物史料成为党史“教材”,让英烈模范成为党史“教师”。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为奋力创造上海新时代发展新奇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 

  毛丽娟表示,作为首批“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和首批“上海市学生社会实践基地”,钱学森图书馆多年来始终致力于校外教育工作,打造以立德树人为目标的优质教育平台,已经成为上海市中小学生校外教育和学生社会实践工作的标杆;深入挖掘场馆红色资源,积极探索校外教育场馆开展“四史”学习教育和党史教育新思路,充分发挥了红色资源培根铸魂、启智润心的重要作用。希望钱学森图书馆继续聚焦教育综合改革,加强大中小一体化思政育人社会大课堂建设,用好“人民科学家钱学森”这一部培养爱国之情、砥砺强国之志、实践报国之行的鲜活教材,推动全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再上新台阶。 

  钱学森图书馆执行馆长张凯作工作汇报。他简要介绍开馆十年以来的主要工作成绩,并表示要牢记国家建馆使命,大力弘扬新时代科学家精神,打造国内外研究、宣传、弘扬钱学森精神和学术思想的中心,新时代中国科学家精神宣传、教育的重要基地,具有一流专业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校博物馆以及上海交通大学重要的育人平台和文化品牌,以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为依托,进一步加大对钱学森等科学家群体的研究,面向世界讲好中国科学家的故事。 

  与会嘉宾和师生代表纷纷表示,要以钱学森等老一辈科学家为榜样,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为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接续奋斗。 

    

   

分享到:
上一篇 下一篇 责任编辑:

微信关注 今日中国

微信号

1234566789

微博关注

Copyright © 1998 - 2016

今日中国杂志版权所有 | 京ICP备:0600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