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热点专题>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督战未摘帽贫困县

扶贫故事 | 易地搬迁:为了更好的家园

2020-08-31 07:52:00 【关闭】 【打印】

   55岁的索南益西有着丰富的“搬家”经验。他从小生活的西藏自治区噶尔县门士乡门士村是典型的牧业村。赶着牦牛和羊群的他,一年又一年的时光就在夏季牧场、秋季牧场以及冬季牧场的三次迁移中度过。2017年底,随着索南益西一家入住噶尔县康乐新居易地扶贫搬迁点,他们再也不用一年挪三次窝了。


  ▲ 康乐新居易地扶贫搬迁点玩耍的孩童。

  易地扶贫搬迁是中国扶贫的一个重要途径。这项扶贫措施在西藏被赋予了高原特色——把生活在海拔四五千米以上,生存环境差、不具备基本发展条件地区的居民,搬迁至低海拔地区,让迁出地居民享受更好的生命健康保障和公共服务,同时极高海拔地区减少人类活动,把大自然还给野生动物,保护高原生态环境。 

 


  为了共同的家园


  索南益西坐在自家阳光房的客厅里,向我们讲述了他的进城故事。“易地搬迁前,村里、乡里干部征求我们的意见,我第一个举手同意搬迁,因为想在城镇生活。”

  经过近半年的准备,索南益西卖掉了家里30多头牦牛和60只羊,赶在2018年来临前搬入新家。他的新家是一栋150平方米的两层藏式小楼,楼下5个房间装修成厨房、客厅、洗手间等,楼上沿着走廊分布着5间卧室。


  ▲ 索南益西在自家阳光房里。

  “搬到低海拔地区,不但呼吸顺畅多了,生活也方便了。”索南益西说,新家所在的地方通水通电通路,而之前上厕所要去屋外,饮水需要化冰,取暖靠牛粪,太阳能发电连手机充电都满足不了。

  住在山南市贡嘎县岗堆镇森布日极高海拔地区生态搬迁安置点的次强姆感同身受。次强姆来自那曲市双湖县措折羌玛乡,2019年底搬迁到森布日,她的父母和7个已经成家的子女在安置点各分到一套上下两层的联排庭院,宽敞整洁。“住在安置点,老人看病,孩子们上学都更方便了。最重要的是,周围都是自己的老邻居,虽然居住环境是新的,但一点不会感到陌生和寂寞。”次强姆说。

  同样是搬家,南益西和次强姆却有着不完全相同的原因。

  20世纪70年代,为了缓解草畜矛盾,一群牧民赶着牛羊,从西藏那曲市申扎县向北迁徙300多公里,来到平均海拔5000多米的无人区繁衍生息,由此也诞生了中国海拔最高的县——双湖县。

  作为“人类生理极限的试验场”,极高海拔对群众生命健康造成的伤害显而易见。恶劣的自然环境导致当地风湿病、心脏病等高原病地方病多发,不少群众因病致贫。加之地广人稀、资源匮乏、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可及度低,这里成为生态保护任务最重、贫困程度最深、发展难度最大的区域。

  然而,被称作“鬼地”的双湖,却是野生动物的乐园。地处羌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双湖县,是藏羚羊、藏野驴、野牦牛等迁徙活动的重要区域。

  “随着人口增长,群众对物质需求的不断增加,家畜与野生动物争夺草场资源的矛盾日益突出,给自然保护区的生态保护造成了很大困难。”西藏林业和草原局自然保护地管理处处长扎西多吉说,包括双湖在内的极高海拔地区涉及自然保护区9个,草场以每年3%-5%的速度加剧退化。

  2019年底,为了破解人与自然共生难题,给野生动物腾出家园,双湖县2900人向南跨越近千公里,搬迁到了海拔3600米的雅鲁藏布江北岸,在更适宜人类居住的环境下开启了新的生活。

  为了解决人走后牛羊的问题,西藏政府部门设置了数年的过渡期,迁出地按村成立合作社,迁出群众以草场、牛羊等入股,由部分青壮年留守统一放牧,暂时解决牲畜和生活来源的问题。过渡期满后,留守的青壮年也将来到森布日的新家,和家人团聚。昔日的无人区,将再次成为无人区,成为野生动物的乐园。


  ▲ 次强姆(左一)和家人在森布日新居合影。

  西藏自治区编制的极高海拔地区生态搬迁规划(2018-2025年)涉及海拔4800米以上的极高海拔地区的那曲、阿里、日喀则3个地市20个县97个乡镇450个村,共计13万多人,其中10万多人将安置在雅鲁藏布江沿岸,形成一个功能齐全、有一定规模的现代城镇。西藏极高海拔生态搬迁项目全部结束后,西藏将退出近35万平方公里土地,其中保护区28万平方公里。这将有利于全面改善迁出地生态环境,草甸覆盖度将平均提高10%-20%,荒漠草原覆盖度将平均提高5%-10%。

 

 

  为了生命的尊严

  

  搬得出还要稳得住,做好群众搬迁后续生活安排和搬迁同等重要。

  来到拉萨市羊八井镇的彩渠塘村,一栋栋崭新的藏式民居整齐排列,村委会、活动中心配套设施齐备,周边医院、学校、市场也一应俱全……除了这些所有安置点的标配,彩渠塘村还有一道独特的风景——温泉。

  据村第一书记德吉白珍介绍,彩渠塘村海拔4300米,有着丰富的地热资源,彩渠塘村也因此成为精准扶贫风湿患者集中搬迁安置点。2017年冬,来自那曲、阿里、昌都高寒山区的数百名患有严重风湿性疾病的牧民集中搬迁到这里,通过藏医药与温泉水相结合的治疗方法,逐渐康复。彩渠塘村走出了一条“易地扶贫搬迁+藏医药健康扶贫”的创新之路。


  ▲ 彩渠塘村因富集地热资源成为精准扶贫风湿患者集中搬迁安置点。

  旦增塔杰来自那曲市尼玛县,平均海拔5000多米,由于海拔、气候和医疗条件等原因,他和世代居住在那里的乡亲们一样,患有风湿病。作为家中的顶梁柱,他的病让本就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

  2017年,旦增塔杰跟600多名乡亲们一起搬迁至彩渠塘村,“每天在家就可以泡温泉,病情减轻了很多”。

  拉萨市人民医院驻彩渠塘村工作队队长次旦白吉说:“在625人中,无劳动力的361人,患有风湿性、类风湿性关节炎的171人,因病致贫的家庭特别多。”


  ▲ 彩渠塘村利用当地地热资源,通过藏医药与温泉水相结合的方法为居民治疗风湿病。

  针对这样的情况,驻村工作队积极对接拉萨市人民医院和藏医院专家资源,对风湿病患者建立康复档案,实行跟踪治疗。

  如今,曾经饱受病痛折磨的旦增塔杰经常和乡亲们一起泡温泉,进行康复锻炼。随着病症的减轻,他的生活质量也大大提高,易地搬迁让他的生活变得更有尊严。

 

 

  阔步在小康路上

  

  为了确保搬迁群众“能致富”,彩渠塘村多次组织开展就业培训,涉及汽车驾驶、厨师等多种技能,确保搬迁群众每人至少掌握一门务工技能,外出务工的群众月收入也都在3000元以上。


  ▲ 为了确保搬迁群众“能致富”,村委党委正在积极申报更多的产业项目,大力发展村集体经济,使村民实现在家门口就能就业。

  易地扶贫搬迁后,扎曲全家分到了120多平方米的两层独家小院,第一层用来开茶馆,每天至少可收入200元。“我和女儿开茶馆,顺便照顾孩子,这比之前全家人打工和放牧的收入都高。政府还组织技能培训,我准备让家里的其他劳动力都去打工。”扎曲告诉记者,村委党委鼓励村民自主创业,如今村里已经有15家商店、4家茶馆、4家台球室,收入都不错。

  在村里的绵羊育肥专业合作社内,青储窖、干草棚、水泵房等设施一应俱全,这里饲养着2250只绵羊(户均15只),出栏后将为搬迁群众户均增收3700余元。村第一书记德吉白珍告诉记者,村委党委正在积极申报更多的产业项目,大力发展村集体经济,将来村民在家门口就能就业。

分享到:
上一篇 下一篇 责任编辑:

微信关注 今日中国

微信号

1234566789

微博关注

Copyright © 1998 - 2016

今日中国杂志版权所有 | 京ICP备:0600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