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热点专题>“千万工程”二十年

“中国式现代化”的乡村实践

2024-03-14 17:15:00 【关闭】 【打印】

  “千万工程”是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2003年在浙江工作期间,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一项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决策。从起初的“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引领起步,到“千村精品、万村美丽”深化提升,再到“千村未来、万村共富”迭代升级,浙江用持续二十年的乡村实践,走出了一条“中国式现代化”的共富之路。

   

  堰头村是丽水莲都区第一批“千万工程”整治村,它经历了从养猪村到洁净乡村、美丽乡村,再到旅游景区、全国生态文化村的转变 

  让农民过上整洁而有尊严的日子,把发展权交到农民手中,让农村更像农村……“千万工程”久久为功,已经从当初的人居环境整治工程,发展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乡村生动实践。

  “千万工程”实施内容具有普遍性。20年来,“千万工程”根据乡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农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不断丰富建设内容,提升建设水平,逐步将农业、农村、农民工作的方方面面囊括其中,很多是中国乃至世界各国在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中会遇到的共性问题。比如,统筹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问题、农民农村共同富裕问题、民族文化传承保护问题等。这些问题的解决具有普遍性规律,“千万工程”的探索和实践因此具有更广泛的参考和借鉴价值。

  纵观“千万工程”在浙江乡村的发展,它不是概念,而是一个有着丰硕实践成果的现实案例;它不是口号,而是科学的、经得起发展考验的不争事实。20年来,浙江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驰而不息。“千万工程”好不好?浙江大地万千美丽乡村最有说服力。2018年4月,时任联合国副秘书长兼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埃里克·索尔海姆在实地走访浦江和安吉后表示:“我在浙江看到的,就是未来中国的模样,甚至是未来世界的模样!”

  回眸近代以来席卷全球的现代化浪潮,一些国家和地区为追求经济的快速增长,对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而“千万工程”坚持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为指引,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造就了美丽生态、美丽经济、美好生活共生融合的现代乡村新图景,实现了产业发展、环境保护、民众健康的“三赢”。“千万工程”为世界各国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双赢”出了一条行之有效的路径。

  2018年9月,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在授予“千万工程”年度“地球卫士奖”的颁奖词中写道:“这一极度成功的生态恢复项目表明,让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同行,将产生变革性力量。”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表示:“中国部分地区用较短时间就取得了一些西方国家几十年的环境治理成果,这显示了中国在推进环境治理、建设生态文明的决心和智慧。”

  建设美丽乡村、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世界很多国家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必经阶段。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也是“三农”大国,农业是实现发展的最基础产业,农村占国土面积的绝大部分,农民占人口的大多数,农业农村现代化是现代化建设的短板。发轫于20年前的“千万工程”先行破题、揭开了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农村篇”,为发展中国家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经验。其成功实践,对其他发展中国家具有借鉴意义。

  乡村与城市、传统与现代、民族与世界、传承与创新,这是一个民族在现代化进程中所要面对的多维课题。中国是有着数千年农耕文明的农业古国,乡村是农耕文明的重要发源地和传承地。“千万工程”尊重乡村的历史,注重优秀传统乡土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创新发展,赋予乡村再价值化的宝贵契机。“千万工程”还着眼于人类对于未来生产生活空间的新需求,注意把握乡村建设与城市建设之同、之别,对传统乡村进行了富有时代气息的建设与重塑,在现代化浪潮中传承文化根脉、留住乡愁记忆、再塑人类生产生活新空间方面提供了有益借鉴。这一探索,放在世界乡村文化传承、文明变迁的坐标系中考量,同样具有极大借鉴意义。

  “千万工程”源于浙江,引领中国,启示世界。以绿色为底色的中国式现代化,走的是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共赢之路。循着这条路,中国将继续扎实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美丽中国建设,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作出更多中国贡献。 

  江 娜 农民日报社副总编辑

  孟德才 农民日报社评论部副主任

分享到:
上一篇 下一篇 责任编辑:

微信关注 今日中国

微信号

1234566789

微博关注

Copyright © 1998 - 2016

今日中国杂志版权所有 | 京ICP备10041721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