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热点专题>活力中国调研行

活力中国调研行|聚焦具身智能,“小巨人”擎朗的“大探索”

2025-09-16 11:32:00 【关闭】 【打印】

  在上海浦东金桥开发区,一家名为擎朗智能(以下简称“擎朗”)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正引领着服务机器人产业革新。在具身智能的发展浪潮中,这家企业打造的人形服务机器人成为当前大众关注的焦点。912日,“活力中国调研行”上海站记者团来到擎朗,实地见证科技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 

  人形机器人,如何应用? 

  在擎朗的机器人展示区,记者团见到了有趣的一幕:一台人形机器人站在爆米花机前铲起一勺爆米花,精准地将其放入纸杯中,然后把纸杯平稳地放回桌上,动作十分熟练、流畅。 

人形机器人铲爆米花 图/王如影

  这款人形机器人是今年三月问世的XMAN-R14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曾参观过这台机器人。作为一台具身服务机器人,XMAN-R1适用于餐厅、酒店等场合,能满足各种复杂的需求,为顾客提供贴心服务。

  据了解,擎朗研发的产品大多属于服务机器人。不同于工厂里使用的工业机器人,这类服务机器人主要应用于服务业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为什么选择服务机器人这条赛道?擎朗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李通表示,当前服务业存在劳动力短缺的现象,有需求就有市场。 

  “拿餐饮行业举例,餐厅里的传菜员一天要走三万多步,工作内容重复枯燥,员工没有成长空间,导致餐厅很难招到人。”李通告诉记者。因此,擎朗聚焦餐饮业痛点,研发了配送机器人。2018年,擎朗打造的配送机器人正式应用于北京的海底捞智慧餐厅。此后,越来越多的餐厅开始接受用机器人送餐这种方式,这也为擎朗带来了大量订单。与此同时,擎朗也开始推进不同服务场景的落地:2021年,擎朗正式进入酒店机器人市场,2022年和2023年则相继进军医疗机器人和清洁机器人领域。 

  今年,具身智能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具身智能是指智能体通过物理实体与环境实时交互,实现感知、认知、决策和行动一体化。简单而言,具身智能就是赋予智能体物理外观,它既可以是人形,也可以是其他形态。擎朗之前在非人形机器人的研发制造上已经取得了一定成绩,为什么企业现在要将人形机器人作为主要研发对象? 

  对此,李通表示:“人形机器人是机器人中的一个非常特别的存在。因为这个世界是给人设计的,比如桌子、椅子、门等等都是按照人的身形和人的需求设计的,因此人形机器人比其他形态的机器人能更好地适应人的世界。”

  作为全球具身服务机器人行业领军者,擎朗在今年七月又推出了新款人形具身服务机器人XMAN-F1。这款新的人形机器人在XMAN-R1的基础上增加了双足设计。通过仿生运动控制与双足动态平衡技术,双足形态的XMAN-F1可以适应餐厅、酒店、医疗、零售等场景中的台阶、斜坡、楼梯等复杂环境。通过全身协调控制,新款机器人在狭窄空间、人流密集区域依然能保证稳定行走与运动,兼顾效率与安全性。我们希望人形机器人不仅仅能跑能跳,更能干活,更好地服务人类。”这是李通的初心。 

擎朗研发设计的人形机器人 图/王如影

  用匠心做好“科技活” 

  作为应用于服务产业的机器人,擎朗研发的机器人会比工业场景里使用的专用机器人遇到更多的复杂场景。其实从机器人产品化的角度来讲,我们选择了一个‘Hard’模式,公司首席技术官唐旋来告诉记者。首先,服务机器人遇到的环境是多变的。比如在餐厅里,人流量不可能是永远不变的,机器人要能够学会识别。其次,服务机器人需要与人产生交互,这种交互不是语言交互而是动作交互、行为交互,需要能够在复杂的、人流密集的环境中,做到较好的感知决策能力。 

  为保证机器人能够顺利地投入应用,每一台机器人都要经过大量测试。在擎朗的产品测试区,测试工程师们设置不同的应用场景来测试机器人,以确保质量。在测试现场记者看到,机器人被放置在不同路面、不同坡度的测试区域,模拟各种可能会遇到的场景。 

  “测试主要是针对我们在现实运行过程当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比如清洁机器人在清扫过程中停下来了,它为什么停?我们的数据会反馈回来,可能是因为坡度问题、可能是地面材料,或者是硬件故障。通过大量的数据回传,我们会优化自己的算法和模型,也包括在硬件上做一些小的微调。”擎朗政府事务部负责人朱晓骏向记者解释。 

  

测试工程师正在模拟机器人在餐厅工作的场景 图/王如影

  当前,擎朗面临的主要难点在于,如何为机器人打造一个智慧大脑。据介绍,人形机器人也有“大脑”和“小脑”。“小脑”负责控制机器人运动,“大脑”则负责认知决策。要训练人形机器人的“大脑”,数据是极其重要的。擎朗具身智能实验室负责人邓文强表示,采集数据将是下一步的主要发力方向。 

  “人形机器人现在离大规模商业化还有一段距离,因为机器人的开发需要一个周期,希望大家能够客观看待这个周期。现在公司正全力投入智能体开发,希望能让机器人能尽快进入人们的生活。”李通表示。 

  让国产机器人出海打工 

  作为中国第一批出海的商用服务机器人企业,擎朗也是全球商用服务机器人出货量第一的企业,出货量已超10万台。目前,公司在海外拥有5家子公司或办公室,业务覆盖全球60多个国家的逾600个城市,全球机器人总服务次数超过12.3亿次。 

  李通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公司旗下的机器人出口与国内销量的比例大约是11,真正做到了两条腿走路。“过去,海外市场提到‘中国制造’,总觉得是靠价格取胜。实际上,包括服务机器人在内的很多国产智能终端产品,性能比国外竞品更出色,价格还能更便宜。同时,我们还具有明显的供应链优势和人才优势,长三角地区拥有大量机器人供应链企业,汇聚了大量高精尖人才。这些都是国产服务机器人能够‘走出去’的关键。”李通说。中国高科技制造业的技术领先、快速迭代和高效供应链优势,在擎朗的出海过程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在出海过程中,擎朗还十分关注当地市场的个性化需求,进行了充足的市场调研。比如,日本的餐厅面积比较小,出口到日本的机器人也得小一号。擎朗首席运营官万斌告诉记者,为了适应市场,擎朗出口日本的T8型号机器人能在仅50厘米宽的窄道中通行。我们会根据当地的业务需求来进行调整。万斌表示。 

  但是,如果机器人取代了原本属于人的工作,会不会让人失去价值?对此,李通也有自己的见解:“我们的逻辑是:机械的事情让机器人去做,人投入到服务中去,从而创造极致体验。我们的产品出海日韩和欧美,是用机器人替代一些重复性的基础工作,而不是完全取代人工。接下来我们还会研究一些医疗和养老领域的机器人产品,继续拓宽市场。”李通表示。 

   

分享到:
下一篇 责任编辑:

微信关注 今日中国

微信号

1234566789

微博关注

中国外文局西欧与非洲传播中心(今日中国杂志版权)所有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40024 | 京ICP备10041721号-4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86-10-68996373

Copyright © 1998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