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热点专题>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特别报道

创新中国——70年中国面貌变迁述评之二

2019-09-11 12:49:00 【关闭】 【打印】

  历史,公正地记录着一个国家走过的70年印迹。

  从一穷二白起步,在砥砺奋进中开拓,世界深切感知着创新之中国。 

  每一秒钟,一辆汽车下线; 

  每一分钟,超过40家市场主体注册登记; 

  每一小时,20多万旅客乘高铁出行、500余万件快递被寄出签收…… 

  东方大国的律动,让人无时无刻不感受到创新惊喜。70年波澜壮阔的历程,始终诠释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一切为了人民。 

  创新中国的跨越 

  历史的长河,静观时往往风平浪静,蓦然回首,才能体会波澜壮阔。 

  开国大典上,参与阅兵的飞行编队一共只有17架飞机,但没有中国造。为了飞出气势,这支万国牌飞行队,不得已绕回来再飞一圈。 

  小到火柴、螺钉,大到飞机、汽车,那时的中国,工业几乎为零,许多地方还是刀耕火种,这是共和国起步时面临的贫寒家底 

  没有图纸,就从最简单的设计干起;没有电脑,就用算盘出核心数据……
  
中国首款国际主流水准的干线客机C919在上海浦东国际机场首飞成功(201755日摄)。新华社记者 方喆 摄
 

  一路蹒跚、一路笃行,人们终于迎来了运20C919AG600大飞机三兄弟蓝天聚首,中国不再是没有翅膀的雄鹰 

  岁月的脚步走过70个年头。 

  从技不如人落后挨打到矢志创新自立自强,古老中国不断焕发青春活力,为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插上腾飞翅膀。 

   

  鲲龙”AG600在珠海金湾机场起飞(20171224日摄)。新华社记者 梁旭 摄

 

  一条路,见证世纪变迁。 

  八达岭长城脚下,古代中国的伟大工程与当代中国的创新标记在这里邂逅,被誉为中国铁路发展集大成者的京张高铁完成全线铺轨。 

  在同样的起点和终点,一百年前,中国人自行设计和建造的第一条铁路——京张铁路全线通车。百年后,高速飞驰的复兴号将从长城正下方静静驶过。 

   

  中铁三局工人在河北张家口京张高铁官厅水库特大桥进行铺轨作业(113日无人机拍摄)。新华社记者 杨世尧 摄 


  一粒粮,关乎家与国。 

  河北省南皮县,东临渤海,地多盐碱。春天白茫茫,夏天雨汪汪,十年九不收,糠菜半年粮”——一首民谚,曾道尽当地民生之艰。 

  昔日盐碱荒地,今朝渤海粮仓。李振声,这位与袁隆平并称为南袁北李的老科学家,数十年专注研究小麦新品种,只为将中国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 

   

   李振声院士在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农业资源研究中心南皮生态农业试验站(中科院南皮站)的试验田里(201455日摄)。新华社记者 金立旺 摄

 

  一座桥,书写创造奇迹。 

  伶仃洋,南海进入珠江的咽喉要道。碧波之上,全长55公里的港珠澳大桥飞架香港、澳门、珠海三地。这座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因大桥建设者们迸发出的创造伟力而气贯长虹。 

  回望历史,很少有哪个民族,像中华民族这样,历经苦难与辉煌;也很少有哪个国家,像中国这样,在创新奋斗中始终坚持着同一个梦想。 

  70年波澜壮阔,创新是不断递进的旋律。 

  从吃不饱到吃得好”“吃得健康,创新,让中国人彻底甩掉东亚病夫的帽子,中国人民生活水平划出了一道急速的上升曲线; 

  从19521小时消费品零售额不足300万元,到1小时网上买买买就达11亿元。创新,让中国从过去的世界工厂变成全球超市 

  从百废待兴到经济总量跨越90万亿元大关,成为世界第一大工业国、第一大货物贸易国。创新,让中国在70年间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最大引擎; 

  古老的东方大国从沉睡中苏醒,在持续迸发的加速度中,焕发出蓬勃的活力生机。 

  一部新中国奋斗史,也是一部慷慨激昂的创新奋斗史,中国式创新让赶上世界的强国梦实现了历史性跨越。中科院院士韩启德说。 

  创新中国的密码 

  这是一段解密的往事。 

  也许我告别,将不再回来,你是否理解,你是否明白?”20世纪80年代,我国第一代核潜艇将在南海开展极限深潜。参试人员心情忐忑,宿舍里响起《血染的风采》。 

  数百米深的深潜试验,是最危险的试验。曾经,国外一艘核潜艇失事,129人遇难。中国能成功吗? 

   

   这是黄旭华院士手捧潜艇模型的肖像照片(20161220日摄)。新华社记者 熊琦 摄

 

  身为潜水艇总设计师的黄旭华当场宣布:我将与大家一起下水!我们要唱着雄赳赳,气昂昂的进行曲,把试验数据成功拿回来! 

  下潜的每一秒都惊心动魄。100米、200米、250米、260……一个新的核潜艇纪录诞生了! 

  当这个承载着中华民族强国梦的庞然大物从水中浮起时,黄旭华激动得泪水长流。 

  梦想拾级而上。 

  这向上的每一步,汇聚了无数中国人生生不息的创新与奋斗。如阵阵清风吹散了迷雾,让精神纽带一点点延展开来。 

  从温饱不足到迈向全面小康,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中华民族的发展进程中,无数梦想竞相绽放。创新,这颗神奇的种子,以惊人的速度不断生长 

  70年来,从经济特区、国家级新区,到上海自贸区、雄安新区;从上海张江到深圳南山,从武汉光谷到成都天府……创新之花开遍神州大地。 

  70年来,从筒子楼”“大杂院到中国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突破39平方米,从一药难求139个品种获得新药证书,民生的小事,成为推动中国创新发展的大事 

  人们疑惑,一个跨越百年沧桑,曾经封闭愚昧的古老民族,如何焕发出崭新的生机活力?曾经一盘散沙的东方大国,如何凝聚出一往无前的创新伟力? 

  ——制度优势是根本保障,是我们成就事业的动力之源。 

   

   2019310日凌晨,中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将中星6C”卫星发射升空。至此,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完成第300次飞行任务。新华社发(郭文彬 摄)

 

  研制两弹一星、发展载人航天、实施探月工程,调南方之水、从风中取电、在云端架桥,一个个重大工程惊艳全球,架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跨越式发展的坚固强梁。 

  以基本医保全覆盖、养老保险覆盖9亿多人,形成世界最大的社会保障网;以7.4亿贫困人口的脱贫,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 

  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充分发挥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是我们的唯一选择。”“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孙家栋院士说。 

  ——改革开放是强大动力,70年实力积累让创新巨变水到渠成 

  改革开放一声春雷,深圳蛇口工业区喊出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口号。百万劳动大军涌向深圳,出了中国第一个人才市场;放开生活必需品价格,搞活了一个生活资料市场…… 

  新中国的70年,尤其是改革开放40年的实践,本身就是人类历史上最短时间内开展的最大规模的创新行动。一次次思想解放、一代代接力前行,不断开启社会活力之源 

  ——人才集聚成关键支撑,为创新中国注入澎湃动能。 

  1978年底,经千挑万选,52名中青年学者启程赴美留学,而2017年底,来华的外国留学生已经超过50万; 

  新中国成立时专门从事科学研究的人员不足500人,如今研发人员总量居世界第一,越来越多的千里马竞相奔腾,助推中国实现历史性跃升。 

  ——市场广阔是魅力之源,形成创新中国的巨大吸附效应 

  拥有全球最完整的产业体系,依托庞大的市场需求,以高铁、网购和互联网支付等为代表的新业态、新技术、新应用不断涌现。创新,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改变着今天的中国。 

  70年来,中国主动敞开大门、迈开大步,真正让中国赶上了世界潮流,融入了世界体系,成为历史的创造者、潮流的引领者。 

  创新中国的希望 

  于都河北,东门渡口。 

  80多年前,中央红军在这里集结,迈出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第一步。曾经的硝烟战火已随着滚滚河水远去,如今的于都河畔,中央红军长征第一渡纪念碑伫立于此。不远处,一枚长征火箭模型与纪念碑遥相呼应。 

  从永载史册的红军长征,到新中国成立后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两座精神的丰碑,架起了民族独立复兴的精神之柱。 

  是创新,让这一切能够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从苦难走向辉煌。 

  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2019年会以极不平凡被人们铭记。 

  保护主义、单边主义纷扰;发展中的问题与挑战交织。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需要用创新伟力来爬更陡的坡,迎更急的浪。 

  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变革时代的技术日新月异,我们所面对的风险与挑战也与日俱增。中国科协常务副主席怀进鹏院士说。 

  天下之事,非新无以为进。 

  面对日趋激烈国际竞争,如果我们仅凭一招鲜或者几招鲜,很难有长足的进步,必须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之路。 

  我命由我不由天。一句热血的台词在2019年的这个夏天火了。哪吒,这个中国传统神话里的神奇小子,成了中国暑期电影档的票房冠军。不服输、不认命,境遇再坎坷,也要闯出一片天。 

  精神的力量,并非只存在于高光时刻,更在危难关头突破命运的阴霾。 

  创新发展形势逼人,挑战逼人,使命逼人 

  小至一镇一村,大至神州南北,70年的光辉历程,见证了新中国的沧桑巨变;站在历史的新起点上,千千万万的奋斗者砥砺前行。 

  要保持乱云飞渡仍从容的战略定力,用创新做引擎,心无旁骛推动高质量发展,冲刺全面小康不停步。 

  要提高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能力,沉得住气、稳得住神。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推出一系列支持鼓励创新的重磅举措,奋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要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保障,要从强调增长速度到注重发展质量,就要用改革的创新举措,温暖中国人的心房。因为,创新的增长点就蕴含在人民群众的多样化需求中。 

  到那时,到处都是活跃跃的创造,到处都是日新月异的进步……”80多年前,方志敏烈士这样畅想《可爱的中国》。 

  站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这个历史节点上,对创新中国的最大致敬,就是创造新的更大奇迹;对历史的最好纪念,就是书写可爱中国新的辉煌篇章。 

分享到:
上一篇 下一篇 责任编辑:

微信关注 今日中国

微信号

1234566789

微博关注

Copyright © 1998 - 2016

今日中国杂志版权所有 | 京ICP备:0600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