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热点专题>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特别报道

“最美奋斗者”马海德:新中国卫生事业的先驱

2019-09-27 17:00:00 【关闭】 【打印】

  2019年9月25日,“最美奋斗者”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作为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加入中国国籍的外籍人士,马海德因崇高的国际主义精神和以精湛的医术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作出的贡献而获得“最美奋斗者”称号。

  海德原名乔治•海德姆,祖籍黎巴嫩,1910年9月出生于美国。1933年,他在瑞士取得日内瓦医科大学医学博士学位后来到上海。他在一家慈善医院行医,并和同学合开了一家诊所。在这个过程中,他结识了宋庆龄、史沫特莱等进步人士,并开始在她们的影响下投身革命活动,他的诊所也因此经常成为上海地下党的联络点和会议场所。

   1934年马海德和他在日内瓦大学的同学在上海开设的一家诊所。后来这里常常成为中共上海地下党联络和开会的地方 

  1936年春,在陕北中共中央的邀请以及宋庆龄的推荐下,乔治•海德姆和埃德加•斯诺分别从上海和北京来到陕北红军根据地宝安。在那里,乔治•海德姆为中共中央领导和当地军民提供医疗服务,并针对当地的卫生情况进行了调研,写出了“视察红军卫生工作的意见书”。一个月后,乔治•海德姆和斯诺到宁夏前线访问了红一方面军主力部队。9月上旬,斯诺完成采访后离开边区,开始创作后来轰动世界的著作《红星照耀中国》。而乔治•海德姆则自愿留在了宁夏。他说:“这里有很多事情要做,我想留下来参加红军。”他把自己的名字改为马海德,保留了 “海德”的音,又在其前面加上了宁夏回族同胞姓氏中常见的“马”字。而后,他还前往甘肃会宁和宁夏固原给红四方面军和红二方面军治病疗伤。

  1937年1月,马海德随部队回陕北,来到延安。经过半年多苏区的亲身经历,他更加坚定了投身中国革命的决心。2月,在吴亮平和陈昌浩的介绍下,马海德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第一个入党的外国人。为此,他特意用中文一笔一划地描写了“入党申请书”这几个字。后来他曾回忆说:当时我入党的时候,全中国的共产党员和红军战士加起来不足十万人。 

  马海德(右)与夫人苏菲在他们的延安窑洞前与苏联医生阿洛夫合影

  当年年底,马海德在延安筹建陕甘宁边区医院,从毛泽东到军民百姓,都找他看病。

  马海德在延安、晋绥边区和晋察冀边区度过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战斗岁月。在这期间,他担任了中央军委卫生部、中央军委外事组的顾问和新华社的外籍专家。据他的儿子周幼马介绍,其间他用自己的医术救助了边区军民六七万人。同时,他也成为毛泽东的保健医生。

  医疗队初到边远地区时,那里的群众不敢抽血检查,马海德亲自给牧民们作抽血示范 

  1949年10月1日,马海德一家受邀参加了开国大典。新中国成立后,马海德申请加入中国籍,成为第一个加入中国籍的外籍人士。1950年,他被任命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顾问。他协助组建了中央皮肤性病研究所(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性病研究所前身),并自愿要求到该所担任麻风病防治小组的组长,致力于中国性病、皮肤病和麻风病防治与研究工作,并且奔走于世界各国之间,争取国际援助。在他和广大医务人员的努力下,中国在上世纪60年代初基本上消灭了性病,并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基本消灭了麻风病。

  1983年,在庆祝他来华工作50周年之际,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亲切会见了他,对他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作出的突出贡献给予高度评价。1988年9月,卫生部授予他“新中国卫生事业的先驱”荣誉称号。他在麻风病防治等领域的贡献也得到国际上的高度认可,先后获得美国达米恩-杜顿麻风奖、黎巴嫩国家勋章、美国艾伯特-腊斯克医学奖和印度甘地国际麻风奖等奖项。

 

  1982年农历正月初一,马海德到河北省望都麻风医院,给麻风病人拜年。他紧握一位麻风病人的手问寒问暖。这位麻风病人流着激动的热泪说:“马老,我患病25年,没有人敢跟我握手,您是第一个啊! 

  马海德晚年身患癌症,但他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都还坚守在麻风病防治的第一线。1988年10月3日,马海德在北京病逝。他临终前对亲友说:“如果让我重新开始生活,我还是要选择这条道路,这是毫无疑问的。”

 

 

  

分享到:
上一篇 责任编辑:

微信关注 今日中国

微信号

1234566789

微博关注

Copyright © 1998 - 2016

今日中国杂志版权所有 | 京ICP备:0600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