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热点专题>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评论

中国与中东“一带一路”合作:十年同发展,携手向未来

2023-10-18 20:42:00 【关闭】 【打印】
  中东位于欧亚非三大洲交汇之地,沟通大西洋、印度洋、地中海、红海和阿拉伯海,素有“三洲五海之地”的美誉,是中国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合作伙伴。自2013年中国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得到了中东国家的大力支持,双方合作布局不断完善、合作前景不断拓宽。中东,正日益成为“一带一路”画卷中最浓墨重彩的一笔。
  

  2022年2月5日,阿联酋迪拜,阿联酋国旗悬挂在迪拜电力和水务局运营的Hassyan电力和水利综合体附近的路边。迪拜计划将阿拉伯海湾地区第一座也是唯一一座燃煤电厂,即在建的Hassyan电厂改造为天然气电厂。

  十年树木 硕果累累 

  十年来,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在中东落地生根,中国与中东各国在共建“一带一路”框架下开展的全方位合作也取得丰硕成果。

  充实合作机制。目前中东22国,已有20个国家与中国签署了“一带一路”合作文件,一些国家还就“一带一路”合作成立专门协调和对接机制,例如中国-沙特高级别联合委员会、中国-埃及产能合作机制、中国-阿联酋技术转移中心、中国-摩洛哥能源合作执委会等。这些机制既是现有合作的成果,也有力推进了未来合作的发展。此外,传统多边机制如中国-阿拉伯国家合作论坛等也在共建“一带一路”中焕发了新活力。2014年,习近平主席在中阿合作论坛第六届部长级会议上提出中阿共建“一带一路”,要构建以能源合作为主轴,以基建、贸易和投资便利化为两翼,以核能、航天卫星、新能源三大高新领域为突破口的“1+2+3”合作格局。2019年,中国与阿盟签署共建“一带一路”行动宣言,开创同地区组织签署此类文件的先河。

  建成重点项目。中国-中东“一带一路”合作聚焦中国的产能优势和中东国家的发展需求,助力推动地区经济多元化发展,建成了一批有代表性的重点项目。例如,中沙(吉赞)产业园、中伊(朗)汽车产业园、中埃苏伊士经贸合作区、中阿(联酋)产能合作示范园等园区建设;阿联酋哈利法港、伊朗恰巴哈尔港、沙特达曼港、土耳其昆波特码头等港口开发与运营;中伊(拉克)艾哈代布油田、中沙延布炼厂、中国与卡塔尔光伏电站等传统能源与新能源合作;以及阿联酋迪拜哈斯彦电站、埃及新行政首都中央商务区、阿尔及利亚南北高速公路、卡塔尔世界杯主体育场、苏丹大坝和水电站群等大型基建项目。这些项目是展示中国实力与形象的耀眼名片,也是中东各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助推器,更是中国-中东“一带一路”合作脚踏实地、惠及民生的见证者。

  

  2023年5月19日,广州,第31届广州国际旅游展览会在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展馆C区启幕。沙特阿拉伯的展位。

  拓展合作领域。中国提出的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是开放的、与时俱进的,中国与中东的“一带一路”合作也在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和民心相通的基础上,不断向新领域拓展。2014年以来,中国依托“一带一路”的品牌和平台效应,先后提出打造“天基丝路”“绿色丝路”“健康丝路”“数字丝路”等理念,聚焦航空航天和空间技术、低碳和清洁能源、公共医疗卫生以及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纳米技术、量子计算机等前沿领域合作,得到中东国家积极响应。中东地区主要产油国应对能源转型的需求迫切,与中国在太阳能、风能、核电和氢能领域合作进展迅速;中国与沙特、埃及、阿联酋等国共同发起“一带一路”数字经济国际合作倡议,华为公司深度参与沙、阿等国智慧城市建设;中沙、中阿、中埃的空间技术和卫星导航合作不断加深;全球新冠疫情期间,中国与阿联酋、摩洛哥实现疫苗联合生产,成为中国-中东互惠互利、守望互助的新亮点。

  枝繁叶茂 源自根深 

  中国与中东“一带一路”合作能够行稳致远,不断取得丰硕成果,关键原因在于双方理念相近、利益相通、路径相合。

  在全球变局中,中国和中东都坚持走发展道路,以发展求生存,以发展促和平,为“一带一路”合作夯实战略基础。过去十年国际社会变乱交织,中东各国也在“阿拉伯之春”的动荡余波中不断遭遇地区冲突、经济失衡、民众抗议频发、极端主义回潮等阵痛,苦苦寻求打破恶性循环的脱困之路。在此过程中,残酷的历史经验和紧迫的现实需求使各国日益清晰地认识到:中东动荡的根子在发展,唯有发展才是解决国内和地区一系列问题的根本出路。为此,沙特、阿联酋、卡塔尔、科威特、埃及、土耳其等国纷纷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积极探索自主发展新路径,并且越来越重视发展的可持续性和区域合作。这与中国一贯倡导的和平发展、合作发展、共同发展的理念相近相通,亦与“一带一路”倡议实现共同繁荣的目标相契合,成为中国-中东在“一带一路”框架下拓展合作的先决条件和战略基础。

  在区域合作中,中国和中东都坚持互利共赢,重视优势互补,聚焦利益联通,为“一带一路”合作提供强劲动力。长期以来,中国与中东国家经济结构互补,资源禀赋相辅。中国是中东第一大贸易伙伴,主要出口机电产品、纺织品、家电、玩具等,“中国制造”极大丰富了中东人民的衣食住行。中东是中国最重要的能源供应方,数十年来稳稳占据中国原油进口的半壁江山。“一带一路”倡议不仅进一步深化了双方传统经贸关系,而且推动互利合作向着产业投资、数字经济、金融与科技领域快速拓展。不仅如此,“一带一路”倡议还与中东国家的长期发展战略不谋而合,存在相向而行的强劲内生动力。2015年,中国与土耳其签署对接“一带一路”与“中间走廊”计划的谅解备忘录,成立中土政府间合作委员会和专门的对接工作组;2022年,中国与沙特签署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与“2030愿景”对接实施方案,全面推进两国基建、能源、贸易投资、人文等领域合作。此外,“一带一路”与埃及“经济振兴计划”“2030愿景”、伊朗“20年发展愿景规划”等对接合作也稳步推进。这种顶层设计和发展规划的对接,是中国与中东国家实现互利共赢的现实路径,也是双方合作深化的动力之源。

  在双边交往中,中国和中东都坚持平等对话,主张相互尊重,强调相互包容,为“一带一路”合作构建长久保障。历史上,中东长期是大国博弈的竞技场。近代以来,英、法、美、苏等均深度介入中东,通过结盟分治、军事干预、扶植代理人等方式争夺资源和影响力,漠视各国人民的利益和福祉,成为地区局势反复动荡的主要外因。中东国家饱受外部干涉之苦,对不平等的区域秩序和合作关系警惕、反感。中国作为快速崛起的发展中国家,在中东没有历史负债,始终秉持平等友善的伙伴精神,尊重并支持各国根据自己的国情和国力自主选择发展道路,呼吁不同文明和谐共处;中国的中东政策秉持不找代理人、不搞势力范围、不谋求填补“真空”的原则,致力于劝和促谈、推动各国携手加入“一带一路”朋友圈、编织互利共赢的合作伙伴网。在具体项目对接中,中国坚持与中东国家平等对话,尊重各国现实情况和利益关切,遵循市场规律和国际通行规则,且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在中东开创了符合各方立场和诉求的国际开放合作新模式,也为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在中东长久发展提供了互信保障。

  秀木成林 前景可期 

  近年来,中东各国内求发展、外求合作,推动地区出现对话和解的新潮流。以色列与阿拉伯四国签署“亚伯拉罕协议”,拉开阿以关系缓和序幕;海湾国家结束了近四年的分裂,重启对话与合作;土耳其展开新一轮“魅力外交”,陆续与周边国家改善关系;2023年4月,沙特-伊朗这一对夙敌也恢复了外交往来,触发一系列关系“解冻”,给各国发展经济、推动区域合作带来宝贵机遇。在此过程中,中国凭借不断上升的影响力发挥了积极作用,斡旋沙伊矛盾、推动海湾多边对话平台落地、与地区国家协商构建集体安全新机制等,致力于在中东做和平建设者、稳定促进者、发展贡献者。2021年以来,中国又相继提出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进一步升华和拓展了“一带一路”共商共建共享的底层逻辑,为助力破解中东的发展、安全和治理困境提供了与时俱进的中国方案,赢得地区国家积极反馈。在这样的时代潮流中,中国与中东深化“一带一路”合作的发展共识日益坚定,利益基础日益牢固,技术条件日益完备,社会环境日益友好,“一带一路”在中东有望推动形成“发展-和平-安全”的正循环,前景广阔。

  

  2023年8月1日,埃及,新行政首都的大型项目中,建筑工人走在摩天大楼附近,该大楼目前正在建设中,预计将达到394米(1292英尺)的高度。

  当今世界正在步入大国博弈加剧和全球秩序重建的新时代,发展中国家崛起之势不可逆转。部分守成大国重拾阵营对抗和结盟遏制的陈旧思维,大搞脱钩断链、小院深墙,意图阻断全球化发展,将国际社会带回分裂、隔绝的老路上。包括中东国家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不愿再卷入大国竞争,更不愿为此打乱本国的发展与治理进程,而是希望能在大国间寻求平衡,走出一条独立的新路径。这与中国推动全球化深入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张相符,中国提出的开放、包容、互利、联通的“一带一路”倡议也为中东国家提供了一个面向未来的新选择。中国与中东各国的“一带一路”合作不仅是南南合作的典范,更是发展中国家团结互助、发展自强的现实路径。未来国际政治冲突的风沙再起,中国与中东等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一带一路”合作的成果和机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扮演“防护林”角色,保护国内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也保护国际社会和平、合作的希望和空间。

  李亚男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中东研究所副研究员

分享到:
下一篇 责任编辑:

微信关注 今日中国

微信号

1234566789

微博关注

Copyright © 1998 - 2016

今日中国杂志版权所有 | 京ICP备:0600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