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热点专题>2022两会>记者直击>周琳

民之所盼 政之所向——访全国政协委员张兴赢

2022-03-05 11:13:00 【关闭】 【打印】

  2022年3月4日,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在京召开。这也是全国政协委员、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副主任张兴赢履职的第五个年头。 

  “过去的四年,我参加了十几次的调研,足迹遍布全国各地,从城市到农村,从企业工厂到田间地头,”张兴赢告诉记者。  

全国政协委员、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副主任张兴赢

  完整链条的“全过程人民民主” 

  “老百姓关心的事儿,就是我关心的事儿!”张兴赢细数着四年履职期间提交的11份提案,涉及大气污染科学治理、生态环境监测保护、服务“一带一路”建设、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科学施策、探索建立健全巨灾保险制度、科技支撑助推乡村振兴、促进共享经济繁荣发展……更为重要的是,这些提案全部被全国政协审查立项,并且100%得到承办部委的回函办理。 

  “很多建议都在短时间内被采纳,并付诸实践了!”张兴赢给记者举了一个例子。去年3月份全国两会期间,他提交了“关于加大投入建设碳中和科学监测和评估体系的提案”,由国家生态环境部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财政部和中国气象局协同办理。2021824日,生态环境部“政府信息公开”栏就公布了“关于政协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四次会议第0143号(资源环境类006号)提案答复的函”。 

  从收到答复函到采取行动,速度快得惊人。去年9月,国家生态环境部发布了《碳监测评估试点工作方案》,试点对16个城市、5类重点行业和11家集团公司开展碳监测。12月,中国气象局公布了国家温室气体观测网首批60个台站名录;今年1月,又印发了《温室气体观测业务建设发展方案》。张兴赢说:“这些都生动地诠释了中国协商民主的强大生命力!” 

  张兴赢说,履职的过程也让他对“全过程人民民主”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正如《中国的民主》白皮书中指出的,民主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始终不渝坚持的重要理念。评价一个国家政治制度是不是民主的、有效的,有一点很重要就是全体人民能否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人民群众能否畅通表达利益要求,社会各方面能否有效参与国家政治生活。 

  “我国的全过程人民民主不仅有完整的制度程序,而且有有效的实践环节。”他强调指出,“从这点来看,中国走出了一条具有完整链条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民主道路。” 

2021年8月24日,在生态环境部官网上公布的“关于政协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四次会议第0143号(资源环境类006号)提案答复的函”

  不是说了“算”,而是说得“对” 

  作为一名全国政协委员,张兴赢认为履职尽责不在于说了“算”,而在于说得“对”。这要求他必须提出客观、科学、有前瞻性的意见和建议,通过民主协商,参与国家治理。 

  每份提案都要建立在全年广泛细致的调研、深思熟虑的研究基础之上,是张兴赢对自己履职的硬性要求。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是他一直都比较关注的话题。2019年,他在中央党校中青班学习期间,与班上同学一起奔赴内蒙古乌兰察布调研,深入研究岱海湖面积急剧萎缩和生态环境问题。 

  为了做好这项基层调研工作,他们组建了八人的调研小组,提前一个月就做了详细分工。张兴赢利用卫星观测岱海湖30年的数据,加上当地气象部门长期的站点观测数据,综合分析湖水面积的变化,及其与当地气象和气候变化之间的关系,从科学数据分析的角度将自然变化的影响与人为破坏造成的影响剥离开。小组内还有来自水利部的同学,负责从水文和水质的长期监测变化数据着手,分析了岱海电厂对湖水温度,及其化学成分变化的影响,综合考虑当地的工业布局、农村用水等多方面的数据。 

  带着前期厚厚的研究数据“家底”,他们深入当地开展了为期一周的调研,收获颇丰。“我们用‘解剖麻雀’的方法,在对岱海湖的深入调查和大数据分析研判的基础上提出了建议。”张兴赢说,最终他们完成了一份高质量的调研报告,详细阐述岱海湖半个多世纪以来生态环境变迁规律,把关于实事求是科学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的建议报送全国政协,并得到了采纳。 

2021年4月23日,张兴赢(左二)考察上海宝武钢铁集团“碳达峰、碳中和”工作

  年轻委员,更要“敢为人先” 

  1978年出生的张兴赢不仅是全国政协委员,还是全国青联委员,身上有着一股子“敢为人先、勇于创新”的劲儿。作为大气环境化学专业的理学博士,他早在2007年,就开始研究和推动全球碳监测卫星遥感技术的发展。2011年,他作为我国首颗碳卫星的首席科学家助理,推动了我国二氧化碳科学监测试验卫星项目的立项研制。该卫星于2016年成功发射,使我国成为继日本(2009年)和美国(2014年)之后,第三个拥有碳卫星的国家。 

  在生态环境恶化、气候变化加剧、气象灾害多发的背景下,充分发挥卫星遥感的作用,是当前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他指出,自己长期从事大气环境的监测和科研工作,在面对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的重大战略部署面前,一直在思考如何科学监测和评估我国各省市地区、各行业的碳排放结果和减排效果,而这对于科学施策是非常重要的。 

  他告诉记者,今年我国即将发射全球第一颗激光雷达探测二氧化碳的卫星。作为这颗卫星工程应用系统的副总工程师,他期待能通过新技术获取更精准的大气二氧化碳浓度数据,进而获得全球更加精准的碳排放信息。这样不仅可以助力国家实现“双碳”目标,还可以共享数据与国际同行联手推动全球环境治理和应对气候变化。 

  “深度参与全球环境治理”是他关注的另一项议题。他表示,“国之交在于民相亲,”要积极推动中国的专业人才进入国际组织、或以专家身份加入各种国际专家组,参与游戏规则的制定、重要学术报告的编纂或评审工作,鼓励更多的社会组织“走出去”,推动中国深度参与全球环境治理,尤其是在前瞻性的领域,更加积极、主动、创造性地介入全球环境治理。 

2016年10月25日,张兴赢(中)在美国华盛顿召开的国际地球观测组织全会上向全球介绍中国碳卫星

分享到:
上一篇 责任编辑:

微信关注 今日中国

微信号

1234566789

微博关注

Copyright © 1998 - 2016

今日中国杂志版权所有 | 京ICP备:0600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