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雪运动项目比赛风险性大,竞争激烈,受伤概率较大。这次北京冬奥会上有一支高水平的医疗救治保障队,他们全部是来自北京、河北的专业医生,被大家亲切地称作“冬奥‘大白’”和“雪上柳叶刀”。他们是怎样选拔的?提前做了哪些准备?日常如何开展工作?又面临哪些挑战呢?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进驻国家高山滑雪中心“雪飞燕”医疗站的李旭医生。他是来自北京积水潭医院运动医学科的副主任医师。
出发
2月15日,正值中国传统的元宵佳节。皓月当空,这是立春后的第一轮满月,寓意着团圆美满。这一天也是李旭进入冬奥会大闭环的第25天。他告诉记者,北京积水潭医院共派出了41人的医疗团队,自己主要负责运动员各种急性损伤的院前处理和工作人员常见疾病、损伤的治疗。除了北京积水潭医院,现场从事医疗保障工作的还有来自北医三院、协和医院、中日友好医院等16家医院的医生们。
清晨5:45,延庆的室外温度只有零下16度,医疗保障队的第一批队员已经搭乘大巴车,从酒店出发前往海坨山的医疗站。雪天地滑,车速不快,全程大约45分钟。到达后,他们会做些简单的准备,7:30准时开始工作。
李旭告诉记者,派驻在比赛场地从事医疗救治和保障工作的医生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需要具备一定滑雪技能的,这些医生早在三年前就开始滑雪培训了,他们也是较早入驻赛场的,以便提前适应高山雪场的现场救治工作;另一类是驻守在场馆医疗站的医生,他们大约是在春节前一周进入闭环工作。
医疗站是在雪地里临时搭建的隔板房,需要他们把各种医疗器械和仪器一点点往山上运输,还有很多物资。然后,要对这些仪器进行测试,并进行医疗救治演练。“我们有不同的救治方式,都要严格按照流程来完成,还要做一些预判,”他说。
临时搭建的医疗站并不能很好地抵挡山地的严寒,电暖气就成了室内必备的取暖物资。而对于场外的滑雪医生来说,可就没那么幸运了。延庆零下十几度的低温,外加山上的大风,体感温度可能要零下三十度,所有的医务人员身上都贴满了暖宝宝。
冬奥医疗保障队员李旭(左)和“高山滑雪医生”周萌在延庆国家高山滑雪中心医疗站前。
生死时速
医疗队人员的选拔可是一门学问。“事实上,我们把伤员可能遇到的各种情况都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预判。”李旭说,除了创伤骨科和运动医学的医生,还有急诊科、麻醉科、心内科和呼吸科等科室的医生。如果运动员伤势较重,出现呼吸暂停需要气管插管,这时就要麻醉科医生进行处理。当然,其他医生也进行了气管插管的培训,以防备麻醉科医生暂时不能赶到现场的情况发生。
李旭表示,急诊经验非常重要。在比赛现场,需要医生们第一时间做出评估,运动员的生命体征是否平稳?如果是,医生可以比较从容地进行骨折固定和伤势处理;如果伤员出现生命体征不稳定,比如呼吸困难,或者脉搏较弱,就需要医生迅速判断原因在哪里,是否能在山上设置的医疗站处理,还是需要马上转运至冬奥会指定医院。
他回忆起一次争分夺秒的救治过程。2月10日,高山滑雪男子全能滑降项目的比赛在国家高山滑雪中心“雪飞燕”进行。由于滑降速度过快,一名外籍运动员在赛道上摔倒受伤,初步诊断为左前臂开放性骨折。滑雪医生直接在雪道上对骨折进行了固定,并将伤员转运至直升机医疗站。经直升机医疗站医生再次评估伤员伤情后,考虑需要启用直升机转运救治。直升机救援队在接到指令后,迅速抵达现场,将伤者转运到指定医院——北医三院延庆医院。从医疗站到医院,全程仅用了8分钟。
身着防护服的李旭(左)护送受伤的运动员上救护车。
挑战重重
在李旭看来,冬奥会的医疗救治保障是一份颇具挑战性的工作。
运动员在雪道上受伤后,需要滑雪医生准确及时地滑到运动员身旁,第一时间进行诊断和处置,比如评估伤员的情况,进行基础的固定,并做出下一步诊疗判断,及时运送到医疗站,再通过救护车或直升机转送到定点医院。
在国家高山滑雪中心,山上共设有四个医疗站。“这里承担了两种赛事,分别是竞速比赛和竞技比赛,各项比赛设置的终点是不一样的,所以在两项赛事的终点都各设有一个运动员医疗站和一个观众医疗站,”李旭解释道。
挑战还来自方方面面。首先是防疫的要求。穿着厚重的防疫服也增加了医生实施救治的难度。带着N95口罩本来就会导致吸氧量不足,还要进行雪上运动,李旭说,那种感觉非常难受,会感到“喘不上气”。
其次是场地的问题。初步的救治都是在雪面上进行,近一千米长的雪道上,每隔一段距离就设置一个滑雪医生蹲守的小站点。但是真正碰到运动员受伤的情况,还是需要滑雪医生第一时间滑到位,雪道的坡度也增加了救助的难度。
再次就是冬季运动是在户外低温情况下进行的。运动员的着装本身就比较厚重,而救治的过程却需要脱掉衣服,很容易造成失温,这也要求医生处理速度要快。
李旭说,现场的医疗保障工作可不仅仅是针对运动员,还要保障高山滑雪中心的各种技术官员、工作人员和现场观众。他们出现的任何伤情或者疾病都是需要医疗队进行处理的。
外语更是一项必杀技。不仅因为有外籍运动员,而且团队中还有12位外籍的滑雪医生。他们经验丰富,都是冬奥组委各单项联合会挑选的专业医生,与中国滑雪医生会一起配合完成救治工作。专业的英文沟通能力也确保了合作的顺利开展。事后,大家还会复盘,沟通如何应对和处理不同的伤情。
李旭(左一)与驻守延庆国家高山滑雪中心运动员医疗站的冬奥医疗保障队员合影。
与压力共舞
“这还是一项蛮有挑战和压力的事情。毕竟赛事是实时转播的,又是万众瞩目的事情。要求我们能够迅速做出判断,实施专业化的医疗处置,对专业技术、心理素质和身体体能都是一种挑战。”李旭说,挑战之余,也有收获,那就是积累了相当丰富和宝贵的经验,为北京承办更多国际赛事期间的医疗保障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入驻时间长也是一大挑战。李旭说,准备工作从春节前就开始了。“而我们要驻守到冬残奥会结束,也就是要坚持到3月14号,然后还需要一段时间的防疫隔离,才算顺利完成这次任务。”李旭感慨地说,自己其实很感恩,近三个月的医疗保障工作,得到了单位领导和家人的大力支持,还有很多人在现场为他们做好保障工作。他笑着说:“除夕夜,大家都吃到了饺子,味道还不错,元宵节也有汤圆。”
微信关注 今日中国
微信号
1234566789
微博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