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热点专题>2020两会>两会连线

全国人大代表魏金龙:脱贫让阿佤人民再唱新歌

2020-05-27 16:19:00 【关闭】 【打印】

    “今天,我们佤族同胞已经进入了新时代,过上了好日子,住上了新房子,娃娃有学上,群众有事做,阿佤人民再唱新歌,幸福的道路越走越宽阔。”524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西盟县委常委、政法委书记魏金龙在接受《今日中国》记者采访时,给记者晒出了佤族人民的新生活。  

20183月,魏金龙以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的身份,第一次走进人民大会堂。  

  43岁的魏金龙来自云南省普洱市西盟佤族自治县,曾多年工作在西盟县扶贫第一线,亲身经历了佤族群众生活从贫穷到富裕的转变。 

  “贫穷是心里难熬的痛” 

  佤族是从原始社会直接跨入社会主义社会的“直过民族”,在中国约有43万人,主要生活在云南省的西盟、沧源两个佤族自治县。  

  “村村寨寨,哎打起鼓,敲起锣,阿佤唱新歌……”20世纪60年代,这首《阿佤人民唱新歌》表达了佤族群众开始新生活的喜悦之情,歌词音律中充满了佤族同胞对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  

  “这首歌在我们西盟县人人会唱,歌中唱的是我们对美好生活的期待。但要真正摆脱缺吃少穿的生活,并不那么容易。”魏金龙说,在他小时候,吃不饱、穿不暖是常态,只有过年才能吃上一顿肉。   

西盟县佤族群众曾经居住的老房子。 

  后来,魏金龙有机会读完高中,在部队服役5年后,回到熟悉的家乡工作。 

  2003年,刚刚进入县民政局工作的魏金龙来到翁嘎科镇龙坎村靠来组下乡,看到有一家父母因女娃生病无钱医治在发愁,在详细了解这家人的生活状况后,魏金龙的心里很不是滋味儿。“家里实在拿不出给女娃看病的钱,当时国家的农村合作医疗还没有普及,许多佤族群众没有医疗保障,大家都怕生病,因为没钱医治,年龄稍大的患者通常是待在家里等死。相信有过经历的人会懂得,贫穷是心里难熬的痛。”魏金龙说。 

  通过帮扶,小女孩随后被送往医院进行救治。魏金龙说,多年来,因为交通的不便,思想的封闭和落后,摆脱贫困一度成为佤族群众生活中难以逾越的障碍。  

  “阿佤人民再唱新歌” 

  25岁的岩瓜是中课镇嘎娄村一组副组长。前些年因没文化、无技术、致富无门路,被列为嘎娄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像岩瓜这种年轻就受穷的情况在我们佤族曾经比比皆是,祖辈在山里都是这样生活,代际贫困已成恶性循环。”魏金龙说,在精准扶贫过程中,因每家的致贫原因大不相同,他们要做的工作就是精准识别、因户施策。  

  在了解了岩瓜家的实际情况后,当地政府决定对岩瓜夫妻俩进行种植技能的培训。“岩瓜夫妻俩在上级农业技术部门指导下,因地制宜,开始种植长寿豌豆、魔芋、生姜、核桃、茨竹等,到2017年,他家仅靠种植的年收入就达到了65000元,一下子就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魏金龙说,现在岩瓜还学会了做泥瓦工,一家人住上了新房子,因带头脱贫还当上了小组干部。  

佤族同胞改掉以前的粗犷种植,科学种田成为他们增收的保障。图为魏金龙在田间地头了解稻谷长势。 

  中课镇永不落村共有7个村民小组,全村375户中曾有179户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到2008年的时候,永不落村还是个产业空白村,基本上只种植水稻和玉米,零星种些砂仁和油菜,当年,全村人均纯收入仅有1100多元,是西盟县深度贫困村之一,产业薄弱成为制约全村发展的最大障碍。”2006年就已进入中课镇工作的魏金龙,亲眼见证和推动了这个小山村的脱贫过程。  

  “当时就确定了产业带动促脱贫,特别是近几年来,根据中央精准扶贫方略,我们针对永不落村实际,引入中蜂养殖项目,还与其他企业合作发展了无筋豆、长寿豌豆、油辣和细牙菜等高附加值农业产业项目,为永不落村搭建了良好的产业发展平台,有效带动了贫困户脱贫,巩固了脱贫成果。”魏金龙说,村民扎迫家的改变就是最好的见证。 

  1975年出生的扎迫曾是永不落村三组出了名的“贫困户”。“有双手,不爱劳动,生活就靠国家的救济,等、靠、要思想严重。”魏金龙说,让这样的人从思想上发生改变的确很难。 

佤族同胞在山场上养殖生态蜂,大大增加了贫困人口的人均收入。 

  通过魏金龙和扶贫干部们一次次家访、做思想工作,扎迫“开了窍”,“积极参与到村级产业发展中来”。魏金龙说,通过中蜂养殖,种植无筋豆、甘蔗,扎迫家的贫困状况得到有效改善。“2018年实现家庭全年增收40000余元,家庭人均纯收入达到14000多元,自建房屋80平米,还配备了电视、沙发、洗衣机等家具。”曾经的“懒汉”变成了“致富能手”,榜样的作用可以带动更多的人。“很多人的思想开始从‘要我脱贫’转变为‘我要脱贫’”。魏金龙说,群众思想上的改变,为之后的整体脱贫打下了坚实基础。 

  2015年,西盟县启动农村危房改造和抗震安居工程,到2018年共有14739户贫困群众告别茅草房、杈杈房,住进了宽敞明亮的新家。 

佤族群众住上了新房子。  

经过多年努力,佤族群众的居住环境由过去的脏乱差,变为现在的整洁、干净。 

  “中课镇99%以上都是深山区,森林覆盖率达到69.59%。”魏金龙说,全镇有5个村共50个村民小组,其中45个是佤族小组。这几年在政府的带动下,村民们靠山吃山,发展生态经济,通过养蜂,种植橡胶、甘蔗、核桃等高效农作物,实现脱贫致富。“目前全镇农村居民不仅实现了安居,还有了稳定的收入,全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了8000多元。” 

  2019430日,云南省委、省政府宣布西盟县、沧源县正式脱贫摘帽。“佤族迈入了全新的时代,阿佤人民将再唱新歌。”魏金龙说,这是佤族群众生活新的飞跃。  

  “乡村振兴”任重道远 

  “李克强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接续推进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全力让脱贫群众迈向富裕。这是对我们今后工作的鞭策。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我们今后的工作还很多,乡村振兴的路还很远。”魏金龙说,佤族同胞懂感恩、知奋进,未来生活在奋斗中会变得越来越好。 

肉牛养殖也成为了西盟县巩固脱贫成果的新产业。 

   魏金龙告诉记者,今年突发的新冠肺炎疫情,让边境贫困地区医疗卫生和疾病预防体系的短板显得尤为突出。另外,西盟县和其他临近县一样,由于地处云南边境,交通不便,严重影响了进出边境沿县的人流、物流、现金流,对乡村振兴和发展经济非常不利。“今年两会我带来了《关于支持边境县医疗卫生和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的建议》和《关于加快推进瑞孟沿边高速公路建设的建议》等两份建议,希望引起国家和相关部门的重视。” 

分享到:
上一篇 下一篇 责任编辑:

微信关注 今日中国

微信号

1234566789

微博关注

Copyright © 1998 - 2016

今日中国杂志版权所有 | 京ICP备:0600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