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热点专题>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本刊专稿

国际社会对“一带一路”有哪些误解?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倡议的实质

2019-04-24 16:18:00 【关闭】 【打印】

   2019425-27日,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将在北京举办。在喜迎五洲四海八方宾客的同时,我们也有必要就一些国际上有关“一带一路”的误解、误会做一些澄清。唯有如此,方能凝聚国际民心,共商共建共享“一带一路”,行稳致远。  

 “一带一路”是为“填补美国霸权真空”吗?  

  在国际舆论场里有关“一带一路”的众多困惑中,美国对它的认知以及中美关系是一个重要因素。“一带一路”倡议自从提出以来,正在全球不断赢得越来越多的合作伙伴。国际社会对“一带一路”的认知、观感也逐渐从最初的不理解、不参与、甚至怀疑恐惧,逐步向理解、认同、参与、内化转变。 

  然而,在总体可喜的形势下,我们仍然需要看到一些问题。譬如,一些西方国家的智库在他们的调研报告中,仍然或有意、或无意地对“一带一路”进行曲解。在众多的误读、扭曲中,有一种观点非常有代表性——“填补(美国)权力真空”说。  

  作为当前国际体系中“唯一霸权国”的美国,对中国的崛起高度焦虑,对包括“一带一路”在内的中国倡议、中国方案高度警觉。在这一背景下,部分美国智库、政策人士倾向于从地缘政治的角度来解读“一带一路”,认为“这些倡议的真正目的是安全”,旨在“填补(美国留下来的)权力真空”。他们认为,尤其是当特朗普上台后,美国对外采取保护主义政策,这使得美国在全球(尤其是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经济霸主地位岌岌可危。而这时,全球也只有中国既有能力又存在一定意愿去“填补”美国经济霸主退位后的“空缺”——而“一带一路”恰恰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具体“战略”。   

  然而遗憾的是,上述所有观察与后续的推理,其实都是建立在对“臆想事实”的错误认知基础之上,同时也伴以一定的逻辑谬误,故而得出了最后的错误结论。   

  首先,所谓“美国霸权真空”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因为美国(在东亚-太平洋地区)“护持霸权”的行为从来没有停止过。至今,美国依然在亚太地区保有质量和数量超过所属地区任何一个国家的海空军事力量以及大量的军事基地。从日本的佐世保到印度洋上的迭戈加西亚,从驻阿富汗的美军官兵到“寄存”于美国本土的新加坡国防军战机群,没有任何迹象表明,美国和美军正在从亚太地区撤离。相反,在美国所谓“印太战略”的新旗帜下,特朗普内阁正不动声色地继续奉行其前任奥巴马时期提出的“重返亚太”战略——尽管事实上美国从未“离开”亚太,又何来“重返”呢?   

  不仅如此,美国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多个领域长期并继续保持对包括中国在内的亚太地区的国家施加影响,从普通老百姓手里的可口可乐、观赏的好莱坞大片,到每个手机、电脑硬件中的芯片,再到汽车、飞机发动机,“美国制造”无处不在,“美国价值”也随着“美国产品”、“美国文化”的强势输出而占领全球。 

  由此可见,所谓“美国权力真空”这个命题本身是不符合客观事实的,那么进一步追问:美国部分智库、学者和政策人士为何要炮制出这一“伪概念”呢?   

  答案是显而易见的。一方面,该话语烘托出“一带一路”版的新型“中国威胁论”。只不过传统“中国威胁论”主要是指涉中国的发展对其(弱小)邻国构成所谓“威胁”,而这次则把矛头对准了世界头号强国自身。另一方面,熟知美国政治与商业运作模式的人都知道一个叫“军工复合体”的概念——在美国,军工产业、国会议员、五角大楼以及一系列智库、高校研究人员,已经结合成一个“利益共同体”,他们需要不断渲染外国威胁来为不断加码的美国军费提供“事实依据”,从而实现本集团的利益最大化。 

 “一带一路”是中国用来控制南海的手段吗? 

  另一种关于“一带一路”的误解是,它是中国用来“控制南海”的手段。然而六年来,“一带一路”在南海及其周边地区的实践,已经充分证明:   

  第一,中国并没有试图将“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成一个封闭的、排他性质的“私货”,而是一个高度透明、开放的“朋友圈”。它一方面不断地吸收新兴力量,向整个国际社会开放,同时又不断地在融资、基建、联合搜救、海上反恐等关键领域提供越来越多的国际公共产品。  

  第二,六年来,中国也从来没有利用“一带一路”建设谋求对某个或某些南海周边国家进行所谓的“渗透”、“控制”。各国的政治发展都依据其自身的国家法律、政治议程在稳步推进。各国人民也依照其自身的利益与意愿选举出自己中意的政党和领导人。所以,六年后的今天,如果还有域外势力声称“中国靠‘一带一路’控制南海周边国家”,这句话本身就是对众多东南亚国家合法政权的挑衅,以及对当地人的不敬。而与此同时,各国在依据自身国情与实际需要选择适合自身的发展道路时,也从与中国的“一带一路”合作中借鉴经验、同创机遇,以促进自身的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   

  进一步追问:既然“一带一路”并非中国用于“控制南海”的手段,那么它究竟又是什么呢?对南海周边国家意味着什么?  

  按照中国政府的规划,“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以下简称“海丝”)经过南海向西到印度洋和地中海,向南到南太平洋。它的目的是要贯通欧洲和亚太经济圈,但重点是面向东南亚国家。显然,南海是扼守海上丝绸之路的要冲。南海是否风平浪静,关系到推进“海丝”的进程和速度。  

  “一带一路”是促进中国与南海周边各国政策沟通的“外交官”。不可否认,在推进“一带一路”与南海周边国家携手共建的过程中,有一些国家当时和中国正因为一些领海问题,在域外大国的干预、怂恿之下,处于一定程度的对抗状态。但我们更看到,在过去三年的外交实践与政策沟通中,中国与相关争端国成功管控了彼此的分歧,并且在充分沟通、平等协商的基础上,不断强化互信,维护双边、多边关系的稳定、健康发展。更重要的是,在相关各方的共同努力下,《南海各方行为宣言》(DOC)正朝着“南海行为准则”的方向稳步发展、升级。而在这一过程中,“一带一路”促进各国政策沟通,功不可没  

  “一带一路”是促进中国与南海周边各国设施联通的“建设者”。包括中国在内,南海周边的国家有着勤劳的人民和丰富的物产资源,然而至今依然不够发达。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的基础设施尚不够完备,重要的铁路干线、港口基建尚未跟上该国发展、出口的实际需要。正是基于这一准确认知,中国携手菲律宾、越南、马来西亚、文莱、印度尼西亚等东南亚友邻,共同投资重要港口的基础设施建设,从而让南海周边各国共商共建共享由“一带一路”所带来的贸易畅通与资金融通。而在这个共商共建共享的过程中,各国人民自然而然地走到一起,民心更加相通。 

  综上所述,无论“中国推动‘一带一路’建设旨在‘填补美国权力真空’”,还是“中国用‘一带一路’来控制南海”都已被证明为彻底的伪命题。这不仅因为他们都是建立在完全不符合客观事实的主观臆想之上,而且也完全曲解了“一带一路”的本意。这些谣言对六年来“一带一路”的实际推进与所取得的效果、成就“选择性无视”,然后主观认定其就是专门针对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影响力或者为了压制周边邻国而设置的地缘战略,甚至以种种并不贴切的类比,牵强附会,强行把主张开放包容、兼收并蓄、互说利共赢的“一带一路”说成是争夺地缘战略利益、组建相互敌对的阵营和意识形态对抗。   

  这些对“一带一路”无心的误会和有心的曲解,不仅无意于该倡议的建设,同时也不利于那些误听谣言、轻信讹传的国家的自身利益。中国和国际社会的有识之士应该团结并行动起来,共同推动各国的地区发展方略与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相向而行,互学互鉴、优势互补,最终不仅达成双赢的结果,更为整个地区提供更大的发展机遇。 

    

  王鹏: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副研究员 

分享到:
上一篇 下一篇 责任编辑:

微信关注 今日中国

微信号

1234566789

微博关注

Copyright © 1998 - 2016

今日中国杂志版权所有 | 京ICP备:0600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