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有人问起我的童年,我脑海中浮现的并非寻常人家的玩具与欢笑,而是一个近乎奢侈的愿望——能活着看到第二天的太阳。
这个愿望,源于2003年的巴格达。战争如乌云笼罩故乡,四岁的我尚不懂它的残酷,却已通过感官理解了它最原始的含义:刺耳的呼啸,突然的黑暗,以及停水停电。生活被粗暴地按下了暂停键。从父母恐惧的眼神中,我似乎读懂了:那不是生活,而是活下去。
为了寻找一线生机,父亲带着全家逃往邻国叙利亚。我们以为那是安宁的彼岸,但2010年的那场内战,再次击碎了家的梦想。这一次,十岁的我已能清晰辨别枪炮声,也更深刻地体会到,战争意味着无休止的流离失所。绝望之中,父亲做出了一个改变我命运的决定——去中国。
一名巴格达少年的和平初体验
初到中国,内心的忐忑很快被一种前所未有的感觉所取代——那是一种无处不在的“安全感”。这对于在和平国度长大的人而言或许是空气般的存在,对我而言却是相当震撼。我第一次发现,夜晚的街道可以放心漫步,城市的灯火可以整夜通明。在中国,我才真正体验到,和平不是一个抽象词汇,而是街边热气腾腾的早餐、准时到站的公交、公园里传来的阵阵乐声……是这些最平凡也最珍贵的日常。
2025年5月,方浩明在云南麻栗坡县采访
从2011年到2022年,我在中国的校园里度过了求学时光。身边的中国朋友用热情融化了我的语言隔阂,这段岁月不仅让我掌握了流利的中文,更让我了解到,正因历经百年苦难,中国才更深知和平的可贵。我渐渐明白,这份“安全感”的背后,是强大的国家治理、高效的社会运行和“和为贵”的文化共识共同构筑的坚实屏障。
来自《北京宣言》签署现场的观察
这份来之不易的和平时光,不仅重塑了我的生活,也最终点燃了我的职业理想。大学毕业后,我加入中阿卫视,成为一名记者,渴望向阿拉伯世界讲述一个真实的中国。
2024年7月,我迎来了一次极为特殊的任务。巴勒斯坦14个政治派别齐聚北京,进行内部和解对话,我作为现场唯一的阿拉伯语媒体记者,有幸见证了《北京宣言》的签署。
会场的气氛复杂而庄重,期待与紧张交织。这些代表的身后,是撕裂的土地和经年的纷争。但在北京的会议室里,我看到的是克制、倾听与求同存异的努力。作为斡旋方,中国的角色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中方代表始终透露出从容、耐心与公正,他们不强加、不干涉,而是以真诚搭建沟通的桥梁,以智慧营造对话的氛围。这让我看到了一种不同于强权政治的东方智慧:不挥舞大棒,而是递上橄榄枝;不谋求私利,而是真心促成和解。
当《北京宣言》签署,代表们握手的那一刻,我透过摄像机镜头,看到的不仅是历史性的外交场面,更是和平那脆弱而坚韧的本质。我深切体会到,和平从来不是理所当然的,它需要巨大的政治勇气、艰难的谈判以及斡旋者无私的奉献。
我眼中的中国和平观
从和平的受益者到见证者,我开始更深地思考和平的根源。不久前,我观看了电影《南京照相馆》。当银幕上出现南京大屠杀幸存者那历经劫难的眼神时,我仿佛看到了曾在巴格达街头饱受战火蹂躏的同胞的悲伤的面孔。历史的悲剧,以不同的语言,在不同的土地上,讲述着同一个关于苦难的故事。那一刻,我比任何时候都更能理解“和平来之不易”这六个字沉甸甸的分量——它是由无数破碎的家庭和逝去的生命凝聚成的血泪教训。
2024年4月,方浩明和伊拉克小学生们在一起(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
这份跨越时空的共鸣,也正是我作为一名记者的报道核心。三年来,当我向阿拉伯世界讲述“中国式现代化”时,我不仅仅是在传递信息,更是在努力诠释,一个曾饱受苦难的民族,是如何将对和平的珍视融入其发展的脉络。
我时常对自己说:“我们有幸生活在一个和平的国家,但并非生活在一个和平的世界。”我的责任,就是将我所见证的这份中国和平,以及缔造它的智慧与善意传递出去。那个曾在炮火中只求看见明天太阳的巴格达男孩,愿以不懈的努力,让世界上能有更多的孩子,不必再有那样卑微的梦想。
方浩明(ALOBAIDI AMEEN)伊拉克籍记者(采访、整理:夏媛媛)
微信关注 今日中国
微信号
1234566789
微博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