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旅游

辞旧迎新中国年

2019-01-30 10:06:00 【关闭】 【打印】

  

年货市场红红火火

  体现一个民族文化特质的载体有很多种,比如饮食、服装、礼仪、音乐、舞蹈、文学等等。但是,有一种形式却往往被人们忽略,或者说没有上升到文化的高度来认识,那就是节日。

  节日是一种以时间为节点,来表达精神、思想和情感的特定的群体性行为方式。五千年中华文明沉淀了很多传统佳节,经过岁月的洗礼,这些节日成为中国人心中不可或缺的生活节点,陪伴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走过了漫长的人生之路,既庄重又温暖,并且传递着中华民族独有的价值和情怀。

  在这些节日中,最隆重的当属春节。关于春节的来历,有两种传说。一种说法是,当年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黄帝与蚩尤作战,把蚩尤打败的那天正好是农历正月初一,为了纪念这次战争的胜利,就把这天定为了节日。另一种说法更具有神话色彩,相传在古代有一个性情非常凶残的怪兽,叫“年”,每到岁末的时候都来祸害人间。为了驱赶怪兽,人们想了一个办法,每到岁末都做一大堆美食,并在美食旁边堆起柴草、准备好爆竹和锣鼓,当怪兽被美味吸引过来之后,人们趁机点燃柴草和爆竹,并打起锣鼓,怪兽就会受惊而逃,这样一来,新的一年就会平安无事了,所以春节在中国又被称为“年节”,或者“过年”。

  实际上,最科学的解释是,春节起源于中国古代岁首祈年祭祀的习俗。按照中国传统的纪年方式,春节即农历初一,是一年的开始。显然,这个节日是一个辞旧迎新的日子。宋代政治家、诗人王安石就曾经这样描写春节:“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春节的到来,意味一个漫长的寒冬即将过去,美丽的春天即将到来,不管过去一年是收获满满,还是充满坎坷,都已成为往事,我们应该在爆竹声中目视前方,昂首挺胸面向未来。

  所以,每当春节到来,中国96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都洋溢着喜庆的气氛,虽然各地过节的风俗习惯有所不同,但其主旨无非是“辞旧迎新”四个字。这种气氛的背后也是中华民族向往美好生活,自强不息的精神写照。正如《大学》所讲:“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诰》曰:‘作新民。’《诗》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由此可见,创新是中华文化的主旋律,只有不断地创新,不断地前行,才能走出困境,收获幸福。

  那么,如何“辞旧迎新”呢?春节带来的启示可以说是极其丰富,而且充满色彩。

  腊月初八:过年的开端

江苏省镇江市,中外学生一起展示制作腊八粥、腊八面的食材

  中国刚一进入农历腊月,便已年味十足,一马当先的就是“腊月初八(简称‘腊八’)”。中国很多地方会在这一天喝腊八粥,吃腊八蒜,实际上,这个习俗缘于中国古代的祭祀。中华文明源起于农业文明,所以,中华民族对大自然充满敬畏之心。每到腊月,天子都要举行腊祭,祈祷天地赐福万民,来年风调雨顺,能有一个好收成,因为主管粮食生产的神被称作“八谷神”,所以,腊祭便选在腊月初八这一天。而吃腊八蒜则完全是一种流传中被演绎了的习俗。古人所讲的实际为“腊八算”,指一年到头了,每家人都该算一算这一年的收支情况,一定要有一本明白账,做一个明白人。特别是欠别人的一定要还,不能拖到明年。用今天的话讲,不能拖欠工资,一定要在年底结清,否则,会让人寒着心过年,是极不道德的行为。其实,就是让人要讲诚信,没有诚信就没有未来。

  腊月二十三:红红火火祭灶神

  过了“腊八”,人们比较关注的是“腊月二十三”,有俗语说:“腊月二十三,灶王爷上天”。在民间传说中,“灶神”是掌握火的神仙,每年腊月二十三要到天上给玉皇大帝汇报工作,所以,这一天也是送“灶神”的日子。据研究,中国人祭祀“灶神”很有可能是源于对火的崇拜,没有火就不能温饱,另外,火在中国文化中还有一种“红红火火”的吉祥味。或许正因如此,中国春节的主色调都是红色,显得那么热烈、喜庆,并且充满了温暖和力量。

  腊月二十四:“扫尘”“扫陈”

  紧接着,第二天便是“腊月二十四”,对于这一天,很多中国人也不很在意。实际上,这一天在中国传统年俗中非常重要,被称作“扫尘日”,也有些地方称之为“扫房子”。记得小的时候,每到这一天,爸爸妈妈都会穿上一身比较破旧的衣服,头上罩上毛巾,把家里能拖动的家具都搬出来,逐一清洗,然后进到屋里,从房顶到地面,都彻底清扫一遍,把一年的尘垢都清理干净。虽然当时家里住得房子很破旧,但是经这一扫,顿觉焕然一新。其实,“扫尘”即是“扫陈”的谐音,寓意着扫去一年的晦气和霉气,迎接新一年的喜气和运气,充满了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和向往。

  当然,接下来的那些日子也都有特定的任务和安排,包括置办年货、准备过年的食材、清洗旧衣物等等。但是,最隆重的还属腊月三十—“除夕”。

  除夕夜 更岁交子

  “除夕”又被称作“大年夜”,经过前一阶段的精心准备,终于迎来辞旧迎新最关键的时刻。白天一般都要更换新的春联,当然,最重要的还是要准备年夜晚饭,这恐怕是一年中,家人最齐全的一次聚会。无论是分了家单独生活的兄弟姐妹,还是远在千里之外工作学习的子子孙孙,大家都会欢聚一堂,享受团圆的幸福。正因此,中国的“春运”恐怕是当今人类社会中,规模最大的一次人口流动。这种潮流是不可阻挡的,无论是贫穷还是富贵,无论是社会名流还是普通民众,中国人心中永远留有一个字,那就是“家”,一个深藏心底永不磨灭的期盼,就是“回家”。或许正是这种情感使中华民族永远凝聚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无论游子走多远都会心系故园。这就是割不断的乡愁,压不跨的爱国情怀。

北京市延庆区元宵节花会展演

  年夜饭或俭或丰,人们都不去计较,在你来我往的碰杯声中,彼此述说一年的辛酸与喜悦。这一晚,人们往往守在电视机旁,伴随着春节联欢晚会的欢声笑语,等待零点钟声的敲响。过了午夜再去休息,称之为“守岁”,这实际是一种对岁月流逝的叹啘,是对生命的坚守。小时候,长辈常说一句话:“五更饺子香两年”。大年三十这顿饺子一定要吃,特别在新旧更替的时刻,饺子咬在嘴里的时候是“旧岁”,而咀嚼出香味时却已是“新年”,这是多么美好的感觉啊!

  大年初一始春节

  接下来自然是“大年初一”,也就是时间定义上的“春节”了。拜年是初一的主旋律,现在城里人往往会发个信息,以示祝贺,但是,在广大农村还保留着走家串户拜年的习俗。除了本家族之外,邻里之间也要互相问好,拜过年,过去的恩怨也就永远地过去了。在你来我往之间,世界变得和谐起来,人与人之间突然多了一种朴素的仪式感,揭开了新年新气象。

  之后的几天,全国各地大多都是祭拜祖先,亲朋好友之间相互走动,整个中华大地都洋溢着新年的味道。过了初五,年味才稍微淡去,在外工作的人们陆续离家返回工作岗位,商铺张罗着开张营业,人们又开始思考和料理新一年的生活。

  正月十五庆团圆

  不管怎么说,真正过完中国年的标志,还得算“正月十五”,即元宵节之后,在很多地方,这一天的热闹气氛不亚于春节。北方吃元宵,南方吃汤圆,虽然味道有所不同,但都表达了团团圆圆的美好愿望;南方赛龙舟,北方扭秧歌,无论是水上还是陆上,都充满着喜庆与祥和。当然,元宵节的重头戏,还是各地举办的各具特色的灯会和庙会,五颜六色、形态各异的灯笼,热热闹闹的集市,以及起伏不断南腔北调的叫卖声,让人目不暇接。当然,在这样日子里,浪漫的古人少不了激发出美妙的创作灵感。欧阳修的一首词名传古今:“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虽然有一种莫名的伤感,而伤感的背后,不也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吗?

 

  李清泉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

分享到:
上一篇 下一篇 责任编辑:

微信关注 今日中国

微信号

1234566789

微博关注

Copyright © 1998 - 2016

今日中国杂志版权所有 | 京ICP备:0600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