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旅游

盛京满绣

——行走世界的中国美


2019-01-30 10:03:00 【关闭】 【打印】

  盛京满绣被称为“中国清代皇族刺绣”,是“旗袍故都”沈阳城的非遗瑰宝之一,是沈阳地区独有的刺绣技艺符号、辽宁省的文化名片,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在沈阳市浑南区盛京满绣工作室中,陈列着上千幅满绣作品,这些作品全部出自一人之手,她就是盛京满绣第四代传承人—杨晓桐。

  经历百年传承

  满绣是满族刺绣的简称,是清朝时期皇家文化、地位等级的标志,所以又被称为“中国清朝皇族刺绣”。几百年前,女真族人根据生活的需要,在缝制衣服和钉线的基础上形成一种手工艺术,经过众多女真族人和满族女子的传承,逐渐发展成以针代笔,用线在织物上缝制图案,最终形成了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手工技艺。1636年皇太极在盛京(今沈阳)称帝后,满绣成为皇家文化、地位等级的标志。那时,臣子们为能得到一片御赐的满绣而感到荣耀。

杨晓桐的满绣作品

  杨晓桐出生在一个满绣世家,满文名字叫巴彦殊兰。她的曾外祖母乌尔古察氏生于1892年,满族正黄旗,从小恪守满族大家闺秀的教育,精通刺绣。祖母哈尔哈觉罗氏,满族正白旗,受到母亲嫡传,精通满族盘金绣,1921年作为皇后婉容娘家王爷府的绣娘,为婉容绣过嫁衣。母亲舒穆禄氏,满族正黄旗,创造了堆绫、打子、铺绒等技艺,并受到西洋文化的影响,融入手工编织技术。杨晓桐从小被姥姥带大,4岁开始学习满绣,从此便与满绣结下了不解之缘。

  十年积淀绣筑盛世九凤鼎

  1992年至今,杨晓桐已创作上千幅作品,其代表作包括《清明上河图》全图等。她还曾为杨澜、章子怡等名人绣制过服装。杨晓桐说,近期最为满意的作品,就是2017年创作完成的《盛世九凤鼎》(简称《九凤鼎》)。

  杨晓桐介绍,这幅作品的灵感来自于乾隆年间的九凤鼎珐琅器。很多人认为,凤是雌性的象征,其实凤是代表雄性,凰是代表雌性,所以才有凤求凰的典故。“九”在传统文化中代表“阳”,再加上凤就是“双阳”,作品的寓意和文创都是非常好的。由于九凤鼎诞生时是乾隆盛世,所以九凤鼎也被寓意盛世的象征。

  《盛世九凤鼎》的“九凤”分别是金凤、彩凤、火凤、雪凰、蓝凰、孔雀、大鹏、雷鸟(雷鹰)、大风,每只都神态各异。鼎的上方是麒麟盖首,下方是赑屃三足,整个作品恢弘大气。

  但这幅作品的创作历程并不顺利。早在2007年杨晓桐就开始着手创作《盛世九凤鼎》,打算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献礼。但是绣到一半的时候,她的手腕开始经常疼痛,后来被确诊为腰椎突出,卧床28个月,《九凤鼎》被迫搁浅。在疗养过程中,杨晓桐一直惦记《九凤鼎》的创作,康复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继续赶制,直到2017年才大功告成。

  对满绣的热忱让杨晓桐几十年如一日,在病榻中也依然对这门手艺念念不忘。但在谈到满绣发展时,杨晓桐感到非常遗憾,她认为满绣的发展没跟上社会发展脚步,随着工业化、机械化进程,手工变成了低质、低效、不稳定的代名词,人们只能到博物馆中一睹满绣风采,而她的理想是让满绣回归生活,重新回到百姓的身边。

  让传统工艺走入寻常百姓家

  随着现代工艺越来越机械化,老手艺人逐渐减少,一些传统文化出现了断层。满绣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盛京满绣由于人工成本高,市场售价低,收入与付出不成比例,加之机械刺绣仿真程度高,使得几乎没有人愿意从事这个行业。沈阳大大小小的刺绣店,鲜有满绣作品。

  “辽宁省内的满绣技艺岌岌可危,很可能在不久的将来,这门技艺会永远消失在人们的视野里。我希望喜欢满绣的人对盛京满绣有更深刻的认知,让这项艺术瑰宝得到传承。”

  人以绣载,绣以人传。几年前的那次伤病,医生宣判杨晓桐属于四级伤残,再也无法站立。在卧榻之上她无时无刻不在惦记满绣的传承,“满绣一直是口口相传,有口诀有针法,以前必须是亲生孩子才能教,现在顾不上那么多了,不能让技法在我这里断了”,杨晓桐说。

杨晓桐向村民传授盛京满绣技法

  经过不断治疗和训练,她又奇迹般地站了起来。从那之后,杨晓桐下定决心,一定要将满绣传承下去,不仅要传承盛京满绣的技艺,更要传承满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杨晓桐觉得,想做到这点,首先要解放思想,打破满绣“传内不传外”的封闭保守式传承方式。

  从2008年开始,杨晓桐在辽宁省范围内开办公益讲座近千场,受众超过10万人,一对一传授的学员有500多人。她还举办120余期培训班,培训满绣学员千余人次,培养刺绣工艺师120余人。

  2012年,杨晓桐创办了以满族刺绣为主营业务的沈阳盛京满绣文化艺术产业发展有限公司(简称“盛京满绣”),想让盛京满绣成为世界人民“买得起、用得上”的艺术品,让辽宁地区孕育的手工技艺和文化产品回归生活、走向全国、走向世界。近期,沈阳市一直努力推动“盛京满绣”与沈阳大学美术学院的“校企合作”,于2018年底成立“非遗文化进校园的盛京满绣旗袍专业”,以依托院校,培养高素质、高艺术设计水平的技能型专业人才。这不仅使教师的研究实践有了坚实基础,让学生的就业有了更明确的方向,还让企业的发展有了更多的后劲力量,为满绣发展不断注入崭新力量,一举多得。

  走产业化之路

  杨晓桐认为,要想使盛京满绣实现可持续传承、更广泛传播,就要走产业化之路,采取品牌战略和精品战略,打造有广泛影响力的盛京满绣品牌。“盛京满绣”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诞生。

  为此,杨晓桐从多方下手,进行了不少尝试。在产品研发上发展了艺术品、服饰、旅游文创、休闲食品等七大类150余种产品,还创新性地刺绣英文,与国际接轨,广受顾客欢迎。在手工艺生产上,从使用的刺绣用具、底布、3000多种色度的绣线,到最终成型的绣品,全部由杨晓桐亲自设计、定制,时尚与艺术兼具。

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对满绣技艺产生兴趣

  除此之外,杨晓桐充分利用新媒体进行大力宣传。开通网络直播节目《我和旗袍的故事》,举办首届“我和旗袍的故事”文学、摄影、书法、微电影、民间艺术系列活动,通过网络直播、出版书籍、纸媒报道、影视宣传等多种方式,全面展示活动内容。

  近年来,在政府及相关单位的支持下,“传承民族文化,讲好沈阳故事”—“盛京满绣”创意创业展演、“盛京满绣”版权全球推广启动仪式、“盛京满绣”艺术产业化论坛等一系列活动成功举办,吸引了国内众多媒体,使“盛京满绣”品牌影响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人才+生产”打造公益新道路

  在努力传承非遗文化的同时,杨晓桐也为公益事业贡献了一份力量。在筹办讲座期间,杨晓桐了解到一些村民有学习满绣技艺的意愿,但家庭条件较差,经济情况不允许。杨晓桐决定免去他们的学杂费用,提供免费食宿,为村民学习非遗技艺解除后顾之忧。不仅如此,对热爱刺绣艺术、有耐心、有致富愿望的村民进行培训后,“盛京满绣”还将与培训合格的学员签订委托协议,分配刺绣任务,按件计酬,使村民真正收获收入来源。

  辽阳长沟沿村的驻村第一书记包金民说:“盛京满绣是实实在在的项目,村民不用花一分钱,就能学到刺绣技艺!”学员学习一个月左右就可以正式接受产品订单,如果每月完成3-6个订单量,月收入能达到1500-3000元人民币。“村民不出家门就能增加一份收入,能满足农村女性在照顾家庭的同时实现就业的实际需要,坐在炕头上就能成为巧手绣娘,实现增收。”包金民介绍。

  满绣工艺上手迅速、场所多样、时间机动,以产业扶贫、精准脱贫为基本方略,目前,杨晓桐已经在辽宁省内35个村建立了“盛京满绣扶贫车间”和“盛京满绣刺绣基地”,培养“定点招生、定式设计、定量制作”的“三定”从业人才,并确定了先培训、再签约、后回收的合作模式。至今已培养了1300余名学员,为89户贫困家庭带来了经济保障。

  让盛京满绣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盛京满绣”致力于弘扬盛京满绣文化,用产品丰富大众文化精神世界,用针线讲述盛京满绣的故事,使盛京满绣成为戴在头上、披在肩上、提在手上、穿在身上、着在脚上、摆在案上、挂在墙上,可看在眼里、听在耳中、刻在心上的随处可及的鲜活艺术。

  2018年6月9-12日,来自保加利亚、匈牙利、阿尔巴尼亚等6个中东欧国家的20余名代表来到辽宁省,参加“中东欧地方代表团辽宁行”活动。杨晓桐把握机会,邀请国际友人到公司参观,并为他们介绍了满绣文化的悠久历史。代表们观赏了一出精彩的盛京满绣旗袍展,还兴致勃勃地亲手体验制作满绣,无不拍手称赞。

  2018年,盛京满绣被中国对外友好协会列为《视觉中国—行走的中国美》参展项目,杨晓桐带着她的满绣作品到法国卢浮宫等世界各地巡展。一针一线编制出来的美丽图案,引得国外观赏者啧啧称奇,纷纷表达了喜爱之情。杨晓桐的工作室光是来自欧洲的满绣工艺品订单就排到了2021年。

  古老的工艺如今能够走出国门,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杨晓桐看来,这本身就是盛世文化的一种体现。

  “国家不强大,民族不强大,文化也就没有立足之地。因为祖国强大了,我们的手艺才会受到世界人民的喜爱和瞩目。”杨晓桐说。

 

  田理 东北新闻网记者

分享到:
上一篇 下一篇 责任编辑:

微信关注 今日中国

微信号

1234566789

微博关注

Copyright © 1998 - 2016

今日中国杂志版权所有 | 京ICP备:0600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