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旅游

赤子之心 大“爱”徐汇

2017-12-05 16:07:00 【关闭】 【打印】

  如果说,上海是一座有温度的城市,徐汇便是使这座城市变得更加温暖的一道文化风景线。走进徐汇那些保存完好的名人旧居,从创办了复旦大学的爱国老人马相伯,到举世闻名的二十世纪的伟大女性宋庆龄,再到“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聆听他们为人乐道的名人轶事,探寻岁月流金的点滴,感受名人爱国的赤子之心。  

  马相伯:“读书不忘爱国,爱国不忘读书”  

  寻访地:徐汇中学·汇学博物馆 

马相伯雕像

  车水马龙的徐家汇,繁华的徐家汇商圈,是国家4A级景区徐家汇源的第一站。中国近代教育史的发源地、中国第一座“新式学校”——徐家汇公学(现名徐汇中学)悄然隐居闹市之中,始建于1917年的崇思楼临街而立,红砖雕花传递出浓郁欧风,著名教育家、爱国老人马相伯,正是这座百年学府的第一任华人校长。 

徐汇中学崇思楼

  这位高举着“爱国不忘读书, 读书不忘爱国”旗帜的爱国老人,深觉中国的落后不只是因为军事,而是归根结底落后在教育上,他不仅创办了中国著名学府——复旦大学,在90岁高龄之时,还仍为救亡奔走,亲自挥毫作榜书、对联义卖,并将义卖款全部支援抗日义勇军。1939年马相伯百岁诞辰之际,中共中央特致贺电,称他为“国家之光,人类之瑞”。 

  作为真正将中西方文明融会贯通的引路人,马相伯的汇学主张,时至今日还深深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去追寻他的足迹。而今,游人可在徐汇中学的汇学博物馆,观赏到马相伯的诸多手迹,这位爱国老人的赤子之心也被一代又一代学子所敬佩和铭记。   

  宋庆龄:“保卫儿童的事业是伟大的”  

  寻访地:上海宋庆龄故居 

宋庆龄故居主楼

  在梧桐掩映的淮海路上,有一座格外清幽的院落,绿色的木百叶窗上刻着小巧精致的帆船、铁锚,屋顶的烟囱上还有小鱼图案的风向标,远远望去,小楼宛如停泊在绿波中的一艘轮船,这里便是有着近70年革命生涯的宋庆龄在上海的家。 

  出生在上海的宋庆龄,一生中大部分时间是在上海度过的,即便在解放后,因工作关系经常往来于北京与上海之间,用她自己的话说:去北京是上班,到上海是回家 

  主楼前,一片2000多平方米的花园,四周环绕着二十多棵百年的香樟树,终年葱茏苍翠。这里不仅留下了世界各国代表团和国际友人的身影,也留下了孩子们的欢声笑语。“保卫儿童的事业是伟大的”,宋庆龄深信孩子是国家的未来。194512月,宋庆龄怀着喜悦的心情从重庆返回阔别整整8年的上海,从1946年到1947年间,在上海先后创办了3所儿童福利站。新中国成立后,她作为中国获得加强国际和平斯大林国际奖第一人,毅然将10万卢布的奖金用于发展儿童福利事业,在上海创建了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宋庆龄曾多次在这里举行茶会、酒会,招待来访的国际友人。二楼的办公室至今还陈列着她使用过的办公用品。工作之余,宋庆龄喜欢在这里弹奏钢琴,这是她百忙中最好的休息,贝多芬的《英雄交响乐》是她喜爱的曲目,乐韵激荡,恰如她不平凡的一生。 

  钱学森:我将竭尽努力,让我的同胞过上有尊严的幸福生活。 

  寻访地:钱学森图书馆 

钱学森图书馆航天模型

  在具有百年历史的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东北角,一座以赭红色的巨大幕墙为底色的现代建筑格外引人注目。赭红色外墙上一个微笑的头像若隐若现,这就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钱学森图书馆。 

  走进馆内,一座由钱学森众多手稿版组成的漂亮雕塑迎面而来,墙上的背景色是使人血脉贲张的中国红,沿着雕塑往前走,就来到镇馆之宝——中国第一枚导弹核武器的安置厅。这枚中国20世纪60年代自主设计研制的弹道导弹,从地下一层直指蓝天,气势澎湃,石破天惊。而这一切,都离不开“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 

  1911年出生在上海的钱学森,1934年毕业于国立交通大学后赴美留学,1949年,当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诞生的消息传到美国,钱学森和夫人蒋英便商量着早日赶回祖国,为自己国家效力,却被美当局政府阻拦,并将其关进监狱,当时的美国海军次长丹尼·金布尔(Dan A. Kimball)更是声称:钱学森无论走到哪里,都抵得上5 个师的兵力。经过几年的周折,钱学森终于带着家人回到了祖国。 

  在钱学森图书馆的展厅里,有一些泛了黄的珍贵资料格外让人动容,其中包括钱学森起草给时任总理周恩来的《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书》,钱学森写给陈叔通请求回国的求援信,香港过境时的船票,2万多份钱学森自己制作的剪报。与钱学森朴素到极致的生活用品形成巨大反差的,是数量巨大、铺天盖地的书籍和资料。 

  我将竭尽努力,和中国人民一道建设自己的国家,让我的同胞过上有尊严的幸福生活。回望钱学森的一生,一个胸怀赤子之心的航天科学家,将他毕生精力都献给了中国的航天事业。 

    

    

分享到:
上一篇 下一篇 责任编辑:

微信关注 今日中国

微信号

1234566789

微博关注

Copyright © 1998 - 2016

今日中国杂志版权所有 | 京ICP备:0600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