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载栉风沐雨,半世纪砥砺前行,合作与发展始终是中欧关系的主流方向。如今,当中欧关系迈入下一个五十年的崭新征程,世界却面临一个前所未有的复杂变局。地缘政治冲突加剧,保护主义逆流不断涌动,单边霸凌行径带来严重冲击,世界再次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
是重返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还是携手共建多边合作的共同家园?是走向分裂对抗的陌路,还是迈向和平与繁荣的未来?这不仅是时代之问,更是摆在中欧面前必须回答的历史命题。
中方明确强调,坚持伙伴定位、加强战略互信、尊重彼此核心利益,并通过合作妥善处理分歧,这既是过去五十年关系健康发展的宝贵经验,也是未来行稳致远的根本遵循。然而,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是,尽管中国始终坚持伙伴定位,但欧盟自2019年起便抛出“合作伙伴、竞争者、制度性对手”的三重定位。近年来,在疫情与地缘冲突的双重冲击下,欧盟对华认知的天平甚至进一步向后两者倾斜,导致中欧战略互信受损。在“竞争者”与“对手”的认知框架下,欧盟推进对华“去风险”战略,不断加码贸易防御工具箱,收紧外商投资审查,并相继出台《外国补贴条例》、启用《国际采购工具》等措施。这一系列举动,正不断将经贸问题政治化、安全化,动摇着中欧经贸合作互利共赢的底层逻辑。
作为百年变局中至关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中欧关系正面临着历史性的重塑机遇与挑战。双方既是塑造国际格局和秩序转型的重要力量,也必然受到这一转型进程的深刻影响。唯有彼此坦诚调适,相向而行,方能承担起时代赋予的重任,共谋长远发展。
2025年6月18日,浙江省金华市金东区华东国际联运港,全国首趟“金华-巴希-巴库”跨里海国际运输走廊中欧班列从铁路金华南站鸣笛启程
超越地缘博弈:在变局中重塑战略互信
战略互信是中欧一切合作的基石与前提。回溯半个世纪的交往史,正是基于这份互信,双方才能超越差异,携手前行。然而,在当前地缘政治冲突加剧的国际环境下,如何拨开迷雾、重建并巩固战略互信,成为中欧关系面临的首要挑战。
近年来,身处多重危机冲击下的欧盟,战略焦虑感显著上升,其世界观正日益从合作共赢转向地缘政治思维主导下的竞争与对抗。这种转变,无疑加剧了中欧之间在战略认知上的鸿沟。一方面,中欧在维护地区和平、坚持多边主义、应对气候变化等全球性议题上拥有不容否认的战略共识,这是双方合作的“最大公约数”。但另一方面,欧盟却越来越多地从地缘政治棱镜审视中国,将中欧关系与俄、美等第三方力量捆绑,不仅放大了对华战略疑虑与防范,更动摇了中欧关系长期以来秉持的“无地缘战略矛盾”这一重要根基。
尤其值得警惕的是,随着全球政治钟摆的摇动,单边主义与保护主义正卷土重来,对现行国际规则与秩序构成根本性冲击。在此背景下,中欧作为当今世界格局中两支最重要、最稳定的力量,有责任、有义务超越狭隘的地缘政治零和思维。双方需要将已有的战略共识,切实转化为协调一致的战略行动,共同扮演好世界和平与发展“稳定之锚”的角色。
2024年9月6日,2024年德国柏林国际消费电子展(IFA)在柏林会展中心开幕,当日海尔展区吸引外国媒体关注
适应发展转型:在调适中重建共赢范式
中欧经贸合作的历史,是一部互利共赢、彼此成就的辉煌篇章。中国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功,受益于欧洲的资本与技术;同样,中国的广阔市场和持续发展机遇,也成为欧洲经济增长和创造就业的源泉。中欧早已形成深度交融的经济共同体。
尽管欧盟的“去风险”战略给双边关系蒙上了一层不确定性,但中欧经贸合作的强大韧性与内在需求并未改变,双方互为第二大贸易伙伴的地位依然稳固。究其原因,“去风险、降依赖”的口号虽响,但在现实中,任何违背经济规律、试图人为割裂产业链供应链的举动,都难以真正奏效。
当然,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中欧经贸关系本身也正在经历深刻的转型,旧有的合作范式需要与时俱进地调整。随着中国产业结构的升级与技术竞争力的跃升,中欧经贸合作正从过去以产业链、价值链垂直分工为主的互补模式,加速向水平分工的竞合模式转变。双方进出口产品的同质性在上升,尤其在绿色经济、数字经济等新兴领域,中国企业的强大创新能力与竞争优势,对欧洲部分产业构成前所未有的压力。
如何应对这种压力,考验着双方的智慧与格局。正确的出路绝非诉诸“去风险”的保护主义壁垒,那只会导致两败俱伤的局面。双方应在共同追求高质量发展的目标下,通过坦诚对话与务实协商,积极寻找新的互利共赢范式。
2025年3月14日,中国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在英国伦敦点映,开启“欧洲之旅”
跨越制度差异:在包容中重构理性认知
中欧拥有截然不同的历史文化、社会制度与发展道路,彼此间存在分歧是客观现实,但这并不意味着必然走向冲突对抗,更不应成为将对方定义为“制度性对手”的理由。
任何国家的制度选择,都有其深厚的历史必然性和现实逻辑性,是根植于自身文明土壤的产物,正是这种多样性构成了丰富多彩的世界。历史的经验与教训反复证明,世界上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适制度模式,任何试图强行复制或输出自身模式的做法,都难免水土不服。
欧洲一体化的进程,其本身就是在“多样性中求统一”的生动实践,其精髓正是包容与妥协,核心是兼顾各方多元化的利益诉求。这一逻辑同样适用于处理与外部世界的关系。中欧关系五十年的历程也雄辩地证明,唯有超越意识形态的藩篱,客观看待和尊重彼此的制度差异,才能确保双边关系不受干扰、健康前行。
当今世界正呈现出更加多元化的发展图景,各国都在积极探索符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中欧双方应秉持相互尊重的基本原则,坚持求同存异的相处之道,共同抵制煽动意识形态对立、制造“新冷战”的图谋,携手构建一个互利共赢、多元开放的世界。
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迈入“知天命”之年的中欧关系正扬帆再启航。双方应致力于建设一个更高水平的利益共同体与责任共同体,以战略共识锚定前进方向,以战略互信引领务实合作,以互利共赢实现共同繁荣,共同推动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平等、有序的方向转型。这,是时代赋予的使命,也是中欧巨轮破浪前行的唯一正确航道。
金 玲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全球治理所所长、研究员
微信关注 今日中国
微信号
1234566789
微博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