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海峡两岸>旅游

庭院深深深几许——老北京四合院

2021-01-21 14:39:00 【关闭】 【打印】

  四合院在中国传统住宅建筑中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代表性,是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的杰出代表。它的一砖一瓦、一梁一柱,堪称中式审美的典范,无不展示着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是中国、乃至世界宝贵的建筑文化遗产。 

  四合院的历史悠久,其格局是在一个院子的、南、西、北四面建房,将庭院合围在中间,整个院落以中轴对称为原则,布局规整。四合院是老北京建筑的一大特色,以其鲜明的建筑特点成为北京传统文化与民俗的代表之一。 

  1272年元世祖忽必烈迁都元大都(今北京),将土地分给前往大都的富商、官员建造住宅,由此开始了北京传统四合院住宅的大规模形成时期。胡同和四合院作为主要建筑形式构成了元大都城市风貌的基本内涵。 

  外观上看,老北京的四合院是一种封闭性很强的民居建筑,一般坐北朝南,大门在院落的东南角,院墙高齐整,幽静宽敞规模上看,小的四合院只有一进院落,即只有一个庭院,大的可以到三进、四进甚至更院落,一般与房屋主人的社会地位、财力等有着密切关系。 

  完整的四合院为三进院落。走进大门,首先看到的影壁,通常为一道砖墙,用以遮挡视线,保院内的隐私也有一些大户人家的影壁设在大门外,称外影壁。南边的房间称为倒座,倒座与北房(正房)之间有一道墙隔形成第一进院,也为外院隔墙中间的垂花门又称“二门”,二门内才是主人的居所。 

  院落由东西厢房、正房和连接两者走廊组成。正房即北房,厢房则是东西两侧的房屋。有的正两边还出像耳朵样的房间,称为耳房。中间的院子称为中庭。第三进院为正房和它后面的后罩房合围,也称为后院。院落整体宽绰疏朗,四面的房屋各自独立,彼此之间又有走廊相连接,既方便了起居又使得整座建筑浑然一体。 

  在整个院落中,长辈住在采光和通风最好的上房,也就是正房,长子住东厢,次子住西厢,家仆住倒座房,后院的环境更为隐蔽和私密,多作为女儿的闺房。这样的安排保证家庭成员各自拥有独立空间,互不影响。从这些房屋居住分配上,也反映了“长幼尊卑”、“男外女内”的中国传统礼仪观念。  

  北京四合院以砖木结构为建筑主体,造型精巧雅致,青砖灰瓦,朱漆大门,整体色调为青灰色,非常符合恬静淡雅中国传统审美规则。山墙到屋檐,从梁柱窗格,协调而巧妙的搭配,使整座院落彰显出一派古朴的气韵 

  细节上,无论是的檐角和屋脊,还支撑门框的石门墩,还是制的门窗,乃至地面铺装等处,多装饰着象征富贵吉祥的图案。装饰手法上也是多种多样,主要为雕刻和绘画。常用带有吉祥寓意的装饰题材主要包括植物、动物、文字和人物造型。如牡丹花代表了富贵蝙蝠代表福气通过寓意与象征、谐音与会意、象形与借喻以及历史典故方法,来体现建造者和使用者的生活理想和精神境界,寄托对于幸福、美好、富庶、人丁兴旺等愿景的向往和追求。 

  北京四合院作为居住建筑,它的营上,不但充分考虑实用与审美高度统一,还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其中,对风水的讲究上可见一斑。中国民间认为风水对于人的运势健康以及诸多方面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所以四合院的营建,无论是选址、定位,还是确定每间房屋的具体尺度等,都会按照风水理论来进行。 

  比如四合院的大门,一般开在东南方。因为北方建筑讲究住宅在正北,从风水角度来说,正北方在五行中属水,正房建在水位上,可以避免火灾,北房门窗朝南,利于采光最适合居住。相对来说开在南边,但一般不能居中,是因为只有皇家宫殿或佛寺庙宇的院门才能,而东南方在五行中属风,是透风之处,利于空气流通,因此普通人家院门开在东南角。这样的格局,有利保护隐私,不会一进院门就一览无余还能给四合院留出一个宽敞的中庭,使院主人可以庭院中植树栽花、饲鸟养鱼,充分享受这片幽静天地内的怡然生活 

    

  链接家胡同博物馆——随着城市化建设进程的推进,很多老北京四合院已经作为建筑遗产保护了起来。家胡同博物馆,是由国时期三大才女一的叔华的旧居改建而成,一个两进的院落博物馆设有8个展厅和一个多功能厅,各式各样的展品原样重现了当时的胡同生活,其中有两间房屋,专门依世纪五六十年代和七八十年代的北京家庭布置展现老北京风貌。 

  地址: 东城区朝阳门街道史家胡同24号院 

  家四合院——普通民居,位于东城区安定门街道国盛胡同18号院可以参观。齐白石故居——名人故居,位于西城区劈才胡同内跨车胡同13号 

  未名四合院——宿客栈, 东城区宝钞胡同甲38号,近后海、南锣鼓巷北侧 

  理院子——合院餐厅,位于东城区鼓楼东大街经厂胡同67号 

  SEE YOU咖啡——四合院咖啡馆,位于朝阳区东四环中路37号 

    

  作者简介:93号院博物馆传统文化课程研究员 

    

    

分享到:
上一篇 下一篇 责任编辑:

微信关注 今日中国

微信号

1234566789

微博关注

Copyright © 1998 - 2016

今日中国杂志版权所有 | 京ICP备:0600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