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海峡两岸>旅游

与高原和谐相依的陕北窑洞

2021-01-21 14:34:00 【关闭】 【打印】

  在中国中西部地区黄土高原,黄土层非常厚,有的厚达几十公里,这里的人民创造性利用高原有利的地形,凿洞而居,创造了被称为绿色建筑的窑洞建筑。窑洞在建筑学上属于生土建筑,渗水性、直立性强的黄土为窑洞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同时,干燥少雨、冬季寒冷、树木较少等自然地理条件也为窑洞的营造技艺提供了发展和延续的契机。 

  这种土穴窑洞式建筑最早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中晚期。考古工作者就曾在陕西横山县魏家楼乡发现几处龙山文化时期(距今约4000年前)的古窑洞这说明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当时人类已经进入了人工半穴居的居住阶段。 

  窑洞中国的山西、陕西、甘肃、河南、河北等省份都有分布,其中尤以陕西省延安、榆林等陕北地区的窑洞最具代表性。这种天然黄土中的穴居形式,特点就是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修建简单、节省材料,同时坚固耐用,冬暖夏凉,很适合居住,被当地人民广泛采用。 

  陕北的窑洞主要分为石窑、砖窑和土窑三种。其中,土窑是陕北最具特色的一种民居,也分两种形式:一种是在黄土断崖边并列向内挖入,形成若干互不相通的单个窑洞;另一种则是先在地面挖下一个方形的地坑,然后再在地坑的四壁上凿出窑洞,形成一个四合院。有的在洞内加砌砖石,以防止泥土坍塌,有的则在洞外砌砖墙,以保护崖面。规模较大的窑洞在崖外建房屋,组成院落,成为靠崖窑院。 

  修建窑洞时,一般依据山形走向,选择干燥而光照条件好的位置通常正面挖窑三至五孔,侧面根据地形也可挖窑一至三孔。窑洞一般高4米,宽3米左右,深可10米,正面的主窑比其他窑洞略高,作为正屋供长辈居住。 

  门内靠窗盘炕,门外靠墙立烟囱,因为炕和灶相连,做饭的时候,燃烧的废气通过炕道排出屋外,利于屋内的空气清洁,不用专门烧火取暖,节约能源。陕北人还在炕周围的墙面上绘制了内容丰富、绚丽多彩的“炕围画”。这种炕围画最初是为了防止炕围墙皮脱落或衣被污损,后来逐渐演变为一项生机勃勃的民间艺术,充分彰显着陕北人对美好生活的赞美和向往。 

  窑洞拱顶式的构筑形式将顶部的压力一分为二,分至两侧,重心稳定,分力平衡,具有极强的稳固性。有居住者为了住着放心,往往还在窑洞里使上木架来支撑住窑顶,这样的窑洞经得起住上几辈人也不垮塌。而且拱形设计加大了内部的竖向空间,给人以开敞舒适之 

  从外观上看,传统的窑洞也是圆拱形,在一望无垠的黄土高原之上,圆弧形一改黄土高原的单调,更显得轻巧而活泼。圆拱形的门洞上加上高窗,在冬天的时候还可以使阳光进一步深入到窑洞的内部,使窑洞可以得到充分的阳光照射 

  陕北人在窑洞竣工这一天,总要热热闹闹地庆贺一番,举行隆重的合龙口仪式,当地人称这种表达庆贺和恭喜的活动为“暖窑”。就是说,当主人家箍了新窑,在刚刚搬进的头一天晚上,邻里邻居和亲朋好友都要前来恭贺乔迁之喜。这时,窑洞主人要大摆酒宴,盛情款待乡亲邻里。饭后,主人会将大红被面、汗衫等作为礼品送给开凿修建窑洞的工人表示谢意。据说是因为这里冬天太长太冷,经过暖窑之后,这新窑从人们的心理上才会真正地暖和起来。 

  陕北窑洞美观耐用,冬暖夏凉,舒适安静,是一种因地制宜的完美建筑形式,对建筑和民俗文化的研究,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随着中农村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人们的居住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原来的窑洞被大量废弃,窑洞营造技艺也逐渐作为一种建筑文化人们记忆 

    

  接: 

  姜氏庄园——位于陕西省米脂城郊的刘家峁村,曾陕北大财主姜耀祖的私宅。庄园占地40余亩,庄园三院暗道相通,四周寨墙高耸,对内相互通联,对外严于防患,整个建筑设计奇妙,工艺精湛,布局合理,浑然一体,是全国最大的城堡式窑洞庄园,也是汉民族建筑的瑰宝之一。 

    

  马氏庄园——位于米脂县杨家沟扶风寨,是一座修建于清同治(1856年—1875年)年间的窑洞式四合院。其围墙高耸,地道幽深,依山就势,层层分布,是典型的窑洞庄园。代表马氏庄园最高水平的是后马醒民(1890年—1961年)亲自设计监修的新院。民曾留学日本,专攻土木建筑,新院是一座中西合璧的宏伟建筑,把陕北窑洞建筑和西方建筑文化巧妙的结合在一起,极具历史、艺术、学术研究价值。 

    

  作者简介: 

  郭智东,93号院博物馆传统文化课程研究员 

分享到:
上一篇 下一篇 责任编辑:

微信关注 今日中国

微信号

1234566789

微博关注

Copyright © 1998 - 2016

今日中国杂志版权所有 | 京ICP备:0600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