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海峡两岸>旅游

岩溶景观:大自然的雕塑

2020-12-07 11:20:00 【关闭】 【打印】

 聚沙可以成塔,滴水可以穿石。如果水量高达亿万吨持续冲刷大地亿万年,会是怎样一番景象呢? 在中国南方,水对大地的改造持续上演。大地溶蚀、山岳重塑,新的景观不断产生。它们被统称为:中国南方喀斯特。 

 喀斯特也被称为岩溶地貌,是发育在碳酸盐岩上的地貌。中国的喀斯特地貌分布非常广泛,几乎所有的省区都有喀斯特的分布,从热带到寒带各种喀斯特地貌类型齐全。“中国南方喀斯特”面积占整个中国喀斯特面积的55%,主要位于云南省、贵州省、四川省、广西壮族自治区、重庆市等地,有面积大、地貌多样、典型、生物生态丰富等特点,是世界上最壮观的湿热带-亚热带喀斯特景观之一。 

 2007年,第31届世界遗产大会把“中国南方喀斯特”—— 云南石林喀斯特、贵州荔波喀斯特、重庆武隆喀斯特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14年,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又将广西桂林、贵州施秉、重庆金佛山和广西环江作为对“中国南方喀斯特”的拓展项目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峰林 

数亿年前,中国南方是一片汪洋,生活着大量的海洋生物。随着海洋生物钙质骨骼和其他碳酸盐类物质的不断沉积,形成了厚厚的碳酸盐岩地层。又经过几万年的地壳运动,海底抬升,巨厚的碳酸盐岩从海底升为陆地、高原。而这里又处于湿热地带,降雨量大,地表水流量大,水和碳酸盐的化学反应,慢慢地重塑了这里的地形,诞生出一系列的超级风景。 

地表水的流动,首先侵蚀的是碳酸盐岩表层,在不同的位置溶蚀出凹槽。这些凹槽被日复一日地侵蚀冲刷,越溶越深,中间未被流水冲刷的部分则越来越细、越来越高,逐渐被“雕刻”成高约30-40米的石柱。从远处看,这些成片的石柱就如同一片岩石森林,因此,这类地貌统称为“石林”。 

如果说,石林是发育比较好的形态高大的石芽群,那么,那些受到强烈溶蚀而形成连绵不绝的群峰状的碳酸盐岩,则有另一个形象的名称:峰林。如果山与山之间的基座相连称为峰丛;当峰丛进一步溶蚀,基座被切开,山与山之间变得相对独立散布,就成为峰林;当峰林继续溶蚀,许多山峰消失无踪,广袤的平原上仅留一座山峰,则称为是孤峰。 

从峰丛到峰林,再从峰林到孤峰,中国南方大地上喀斯特山峰拔地而起、群峰竞秀,如教科书般展现了峰丛峰林演化的典型模式。 

  链接:

  古丈红石林——位于湖南省湘西自治州境内的古丈红石林,因碳酸盐沉积时夹杂了氧化铁等物质而发育出了独特的红石林,在全球亦很罕见。古丈红石林核心区占地约 20 平方公里,其色彩鲜艳,保持了原生态之美。石林中有峡谷、溪流、清泉、如织毯样的草坪、古老的紫藤花,与红石林相得益彰,整体景观秀丽精致清雅,宛如一个天然的园林。古丈红石林的色彩还因天气而变。晴天是一片紫红,但大雨过后则成褐红,当雨过天睛,石峰又魔幻一般从边缘由褐红变成紫红,须臾之间的变化令人惊叹。

  大化七百弄国家地质公园——位于广西省大化县,公园内分布着9000多座800米以上的石峰。这些石峰造型奇特,底部基座相互连接,峰顶海拔高程一致,是发育最典型的峰丛地貌。若从高处俯瞰,千峰万刃排山倒海,气势恢宏。

  桂林山水——广西桂林漓江两岸,是典型的喀斯特峰林,从桂林至阳朔的80多公里漓江河段,是岩溶地貌发育最为集中的地带,在群峰间绕转穿行的漓江,以其恒久不息的侵蚀力,打磨出一片奇山秀水交融辉映的风景。而在桂林市区东北的漓江岸边,有一座孤峰突起,那就是伏波山。伏波山孤峰挺秀,一半插入江潭,另一半则枕于陆地。山的西面有登山石阶,登高眺望,能看到桂林清秀如画的水光山色。 

    

  溶洞 

在流水侵蚀着地貌的同时,地下水也以其持久的力量,改造着一个地下世界,形成另一种别样的风景。 

中国南方充沛的降水通过各种缝隙、孔洞进入地下,汇聚成一条条地下河流,目前已探明流量在50升/秒以上的地下河在中国南方已知超过2800条,仅广西的地下河总长就超过1.3万千米,相当于两条长江的长度。如此庞大的地下河水系,在遥远的地质年代,在地球内力的作用下,侵蚀出大大小小的喀斯特洞穴,形成了迷宫一般的洞穴系统,以数十万计,其中的绝大部分位于中国西南部。 

在贵州省南部的紫云县紫云格凸河风景区内,有一处巨大的洞穴大厅——苗厅,其面积为116000平方米,面积相当于16个足球场,平均高度为80米,容积为1978万立方米。在洪水季节,洪水穿越大厅,从岩石上倾泻而下,形成多级暗河瀑布群,颇为壮观。  

苗厅内石笋、石柱、石幔等琳琅满目,其中有一根高达45 米的钟乳石柱最让人震惊。很难相信,这样巨大的石柱竟是水滴形成的。钟乳石是在漫长的地质历史和特定的地质条件下形成的石笋、石柱等不同形态的碳酸钙沉淀物的总称。根据科学推断,苗厅里的钟乳石的生长速度约为每100 年生长11 毫米,要形成45 米高的钟乳石,至少需要45 万年。 

苗厅内有一个600平方米的侧洞,它的名字能引起游客无边的想象——钻石大厅。在洞厅的中心有连片的钟乳石群,当灯光照耀下,这些钟乳石闪闪发亮,如同夜空中的繁星。这些发亮的“星星”并不是金刚石,而是亮晶方解石,碳酸盐岩的结构组成之一。由于不规则的晶体结构将光线向不同方向反射,于是便形成了钻石大厅里令人惊叹的景观。大自然的杰作,常常超出的人类的想像。 

  链接:

  双河洞——位于贵州省遵义市绥阳县境内,洞内结构复杂,水洞、旱洞并存,由上中下四层8条主洞,200多条支洞,5条地下河,34个洞口组成,可谓洞挨洞、洞连洞、洞上有洞、洞下有洞、洞中套洞,被誉为“喀斯特天然洞穴博物馆”。自1988年以来,双河洞吸引了海外探险家持续探测31年之久,2019年最新探测长度为257.4公里,成为世界第五长洞。 

    

  天坑与天生桥 

当洞穴继续不断地被溶蚀,洞穴大厅就会发生坍塌,形成天坑。 

目前已知世界最深的天坑,位于中国重庆市奉节县境内的荆竹乡小寨村。小寨天坑的坑口直径为622米,坑底直径为522米,深度为666.2米。天坑坑壁四周陡峭,在东北方向的峭壁上有小道通到坑底。小寨天坑坑壁有两级台地,一处位于300米深处,曾有人在此隐居,并盖有两间房屋;另一处位于400米深处,呈斜坡状,坡地上草木丛生,野花烂漫。站在坑口往下看,一削千丈的绝壁直插地下,深不见底,令人目眩。坑底下边有地下河,小寨天坑就像是地下河的一个“天窗”。天坑内不仅有众多暗河,还有四通八达的密洞,进入21世纪以来,各国的探险家们曾多次来此地进行探险考察,发现不少珍稀动植物和古生物化石,但仍未能完全了解天坑中洞穴的情况。 

天坑并不是流水溶蚀的最终体现,如果天坑四周的岩壁被溶蚀坍塌,则会形成一道天然的桥梁,人称 “天生桥”。 重庆武隆县境内的武隆天生三桥风景区为串珠式天生硚群,由同一峡谷内相距不足1.5公里的三座平均高度300米以上的天然石拱桥组成。天生三桥由天龙桥、青龙桥、黑龙桥组成,气势磅礴,桥之间有青龙天坑、神鹰天坑两个天坑,形成了“三桥夹两坑”的世界奇特景观。 

看似平静柔弱的流水,却溶蚀出了山峰、溶蚀出了地下洞穴和天坑,多少年来改变着地球的外貌,而这种改变从未曾停止。喀斯特,不仅记录了地球的演变的过程,而且还将持续地进行岩与水的化学反应。 

  链接:

  大石围天坑——大石围天坑是广西乐业天坑群的代表,位于乐业县同乐镇,它长约600米,宽约420米,深度约613米,象个巨大的火山口。大石围天坑底部有人类从未涉足过的地下原始森林,已探明面积约9.6万平方米,森林里生长着古老而稀有的动、植物。 

  

分享到:
上一篇 下一篇 责任编辑:

微信关注 今日中国

微信号

1234566789

微博关注

Copyright © 1998 - 2016

今日中国杂志版权所有 | 京ICP备:0600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