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本刊特稿

北京中轴线:串联起历史的厚重与生活的温度

2025-07-31 11:13:00 【关闭】 【打印】
  “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一周年了,这条纵贯古都南北7.8公里的人文脊梁,不仅是城市空间的骨架,更是传统文化的璀璨绽放和凝练表达。

  当80余项与中轴线相关及中轴线重点地区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在这里孕育聚集,生生不息;当中轴线骑行成为“最北京”的热门体验方式;当天坛祈年殿前盘旋着相伴了600余年的“老北京”、北京中轴线申遗代言人—北京雨燕……人们正在通过不同方式沉浸式体验中轴线的独特韵味,开启了对古都北京的新探索和新发现。

巍峨耸立的永定门,是明清北京中轴线南端的起点

  赋予七百年乐章以灵魂 

  在北京史研究会原会长李建平看来,北京中轴线的独特性在于:每处遗产点都呈现物质与精神的双重表达。如果说中轴线是“跨越七百年的乐章”,那么非遗就是装饰音,赋予建筑灵魂,是解读北京中轴线的密码。

  清晨,珠市口西大街北侧,一座小公园里传来咿咿呀呀的唱腔和悠扬的京胡声。人们围拢成半圈驻足欣赏,唱戏的、拉琴的、听戏的,成了这座小公园晨景的一部分。小公园叫京韵园,是戏曲爱好者魏漫北京之旅的一站。

  这一带正是当年“徽班进京”的落脚点。魏漫穿行于百顺、韩家潭一带的胡同,经过那一幅幅经典戏剧剧目的浮雕,仔细阅读一所所故居门口的介绍,如同浏览京剧发展路线图。她的北京京剧之旅还包括去正乙祠、颜料会馆看戏,去北京剧装厂见识下盔头制作、京绣传统技艺等。“京剧文化融入生活,就是很生动的场景。”魏漫说。

  对于传统文化爱好者而言,北京中轴线处处有惊喜,拐进一条胡同,也许就能看到某个名人故居,和一段历史风云勾连在一起。

  制胎、掐丝、点蓝、烧蓝……曾经叶圣陶《景泰蓝的制作》这篇家喻户晓的文章,让一代人认识了这种精巧又复杂的非遗技艺。在北京珐琅厂,游客不仅可以近距离观察景泰蓝制作工艺,还可以亲身体会这项技艺的独特魅力。景泰蓝制作有100多道工序,每一道都马虎不得。参与非遗体验的年轻人不仅能在现成的掐丝铜胎上绘出惊艳的色彩,还有不少人能独立掐丝和点蓝,自主完成一件景泰蓝作品,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被“老祖宗”的技艺和审美征服。

  中华老字号内联升的大栅栏店,一层是摆满各种鞋子的柜台,二层是国潮文化体验空间—大内·宫保咖啡,三层有北京布鞋文化博物馆。社交平台上,不少游客留言,有人说:“到二层喝咖啡、打卡,还顺带挑选了几双鞋。”咖啡也主打在地文化特色,用老北京二八酱和牛奶特调的“糖火烧”、山楂味的京味冷萃,地道。

  全聚德旗下的中轴食礼店铺里,“齐活儿”下午茶套餐几乎是桌桌必点,艾窝窝、豌豆黄、驴打滚等16味京式点心小巧精致,配上桂花酥酪或是一碗小米粥,就是一套“新中式下午茶”,美味又“出片”。

  对此,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郑芳提到,非遗正青春,非遗体验的创新模式与当代生活连接,呈现出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的当代价值。

  “当游客漫步于北京中轴线,在前门大街的老字号选购张一元茶叶、天福号酱肉赠与亲朋好友,带回绸缎、鞋帽服饰装扮美好生活,去便宜坊、东来顺、都一处等餐厅体验一顿丰盛的京城美味,到剧院会馆看一出京剧、皮影戏,听一次京韵大鼓、相声快板,看一场杂技表演,放飞一只曹氏风筝,请上一尊泥塑彩绘兔儿爷,这段旅程便回味无穷。”随着李建平娓娓道来,北京中轴线非遗之旅的魅力便展现在眼前了。

景泰蓝制作过程中的掐丝工艺

  让骑行者成为历史的参与者 

  “当你的车轮经过万宁桥的镇水兽浮雕,在胡同拐角撞见唱戏的本地票友,行过鼓楼边遇到喝着咖啡的年轻人,就会明白骑行为何被归为‘第三种旅行方式’—它让城市成为‘活的’博物馆。”国家金牌双语导游,北京中轴线申遗传播达人窦俊杰说。

  体验北京中轴线骑行,很多人选择从南端永定门开始,途经天桥、正阳门、天安门、故宫、景山、万宁桥,最终抵达钟鼓楼。移步换景间,这些历史坐标串联成一幅流动的古都画卷。

  经过热闹的珠市口、前门大街,绿树合拢,南池子大街上的烟火气中有一种沉静。40多米高的景山万春亭是中轴线上的一个高点,俯瞰远眺,景象让人震撼不已:南边故宫三大殿的明黄琉璃瓦如金色的波浪般起伏铺展,与更远处人民大会堂、中国国家博物馆的简洁明快形成奇妙的呼应;西边北海公园的白塔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碧波荡漾的湖心之上;而北边的钟鼓楼又恰似两枚沉稳的印章,稳稳地收束了这条贯穿南北的视觉轴线。

  骑行中轴线,不仅是看建筑,更是读文化。位于景山后街10号的北京金石博物馆是一座依托明代古刹(庆云寺)改建的博物馆。坐北朝南的二进院落布局、保存完好的建筑形制,以及丰富的金石文化内容,让这里成为中轴线上一处新的文化地标。“红色经典 金石永固—新中国开篇与北京琉璃厂金石文化展”是这里的核心展览,1∶1复刻的“开国大印”吸引了不少游客驻足观看。

  离开北京金石博物馆骑行至地安门,比故宫还年长的元代遗物—万宁桥那古朴的石拱诉说着岁月沧桑,石桥东西石拱券上方的镇水兽浮雕在阳光的照耀下清晰可见。万宁桥是京杭大运河最北边的一个闸口,以前,南方来的漕船都要经过万宁桥进入积水潭。如果穿越回元代,站在万宁桥上向西看,碧波荡漾的积水潭里满是南方来的漕船,繁华一时。

  来到钟鼓楼,中轴线的生活气息扑面而来,文创店、咖啡馆、书店等丰富的新业态,展现了现代都市的活力。位于钟鼓楼附近的“点绛唇”京剧主题咖啡馆集传统文化和现代潮流于一体。一进店,游客就很容易被盔头、绒花等京剧主题装饰深深吸引,而“点绛唇”“皂罗袍”“南歌子”等咖啡的名字更是充满了戏曲的韵味。

  “我们这里经常开设京剧体验课,希望通过‘咖啡+戏曲’的主题空间形式,为市民游客营造一份独属于北京城的松弛感和浪漫感。”咖啡馆老板刘振是一位青年京剧演员,这里原本是他的工作室,后来改开咖啡馆就是想让欣赏鼓楼的游客也能体验京剧文化的魅力。

  当夕阳为钟鼓楼描上金边,这次骑行之旅接近尾声。在窦俊杰看来:“中轴线的魅力,在于它让每个骑行者都成为历史的参与者。”当车铃在暮色中轻响,这条贯穿古今的轴线仍在生长。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 

北京鼓楼、钟楼是北京中轴线的组成部分,也是中外游客的打卡胜地

  全长7.8公里的世界文化遗产北京中轴线,是文化的轴线,也是生态的轴线,蕴含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中轴线的空间秩序疏朗壮美,其间遍布生机勃勃的自然乐园,吸引着无数动植物在此繁衍生息,其中不乏我们人类最亲密的伙伴—鸟类。

  如果从空中从俯瞰中轴线,天坛内坛和外坛围成一个大大的“回”字形,周边被满眼绿色所包裹。天坛公园绿化率高达90%,这座北京二环内最大的城市“绿肺”也为鸟类等野生动物提供栖息地。

  6月中旬的清晨,在天坛公园西门处,黑尾蜡嘴雀正十分活跃,其以粗壮而憨厚的大嘴巴和光亮的蜡质感喙而著称。自然之友野鸟会观鸟领队大啾老师介绍,鸟类的鸣声一般分为鸣叫和鸣唱两类。蜡嘴雀的鸣唱很具有标志性,悠扬而婉转,即使距离很远,也能清晰地传入耳中。

  之后,乌鸫、灰椋、大斑啄木鸟、戴胜开始进入视线,颇有意思的是,鸟儿并不怕人,有一只戴胜竟“大摇大摆”穿过小路。和公园的松鼠、野猫一样,鸟儿们展现出一种大胆的活泼,和人十分亲近。

  大啾老师说,天坛公园园内除留鸟外,春、秋两季还会有大量长途迁徙路过北京的旅鸟把这里作为驿站休息和觅食,这样就使得天坛公园成为一年四季都可以开展鸟类观察的场所。

  小学三年级的王一一是学校观鸟社团的成员,从始至终,她一直抱着一本北京观鸟手册,上面做满了笔记。观鸟入门后,她试着从鸟儿羽毛的色彩、飞翔时的翅形、拍翅膀的节奏识别鸟类。妈妈说,走进大自然,与自然亲密接触,是一个孩子最重要的事情。

  穿梭在天坛公园的林间小道,鸟儿的踪迹随处可见:临近北门,一只红隼展开羽翼飞过;在东门附近,一位老奶奶正讲着黑头筑巢育雏的智慧;在祈年殿附近,仰望盘旋在穹顶的北京雨燕……“这个季节的北京雨燕最多,它们是北京夏候鸟的代表。”自然教育从业者好望角说,每年2月,雨燕从非洲大陆南端启程,跨越红海、中亚数国,飞过天山,不停歇地飞抵北京。从初春到盛夏,雨燕在北京筑巢、产卵、孵化、育雏……

  从2008年北京奥运会吉祥物“妮妮”到北京中轴线申遗推出首个数字形象,再到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的吉祥物,雨燕的身影活跃在北京的每个角落。它们小巧灵活的身姿与精美的古建相映成趣,已经成为古都的一个生态符号、一种活态文化遗产。

  北京中轴线上飞檐翘角、雕梁画栋的古建筑等,是雨燕喜爱的“家”,纵横交错的梁、檩、椽等复杂构造,是适宜它们筑巢的场所。“有一次,我站在祈年殿门口,看到雨燕在大殿上方层层斗拱托起的圆形藻井上盘旋,有一种非常震撼的美。”好望角说。

  清晨和傍晚,在天坛、故宫、先农坛、正阳门、北海公园等处,飞翔的雨燕展开镰刀状的翅膀不断盘旋、俯冲,发出密集的欢歌,它们是中轴线上空灵动的主角。 

  北京中轴线不在远方,它就是无数人生活的“附近”。抬头仰望,各种各样的鸟儿在视野之内自由翱翔,人与历史、自然,因为观鸟,有了曼妙的邂逅和亲密的联结。 

  曹 燕 《中国旅游报》记者

 

分享到:
上一篇 下一篇 责任编辑:

微信关注 今日中国

微信号

1234566789

微博关注

中国外文局西欧与非洲传播中心(今日中国杂志版权)所有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40024 | 京ICP备10041721号-4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86-10-68996373

Copyright © 1998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