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本刊特稿

收官之年看改革:以制度创新筑牢治理根基

2025-07-31 10:53:00 【关闭】 【打印】
   

   2025年4月,上海市奉贤区黄浦江畔,中铁上海工程局承建的上海市“十四五”规划重点文旅项目、奉贤区重点工程——小雅·鹿鸣酒店项目建设如火如荼 

  国家发展规划是规划期内经济社会的发展蓝图和行动纲领,具有重要的战略导向与实践指引作用。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强调:“科学制定和接续实施五年规划,是我们党治国理政一条重要经验,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个重要政治优势。”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五年规划在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保持国家战略连续稳定、调动各方积极性等方面,具有深远意义与突出优势。

  “十四五”时期是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前所未有的政治勇气和使命担当,面对改革新问题,应对改革新挑战,把握改革新机遇,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上提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将其作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内生动力,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

  制度保障

  “十四五”规划的实施时间为2021年至2025年。在此期间,中国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小康社会,如期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中国改革进入到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锚定新目标,提出新要求,制定新战略。在贯彻落实“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时刻,在当前这个全面深化改革进程的重要历史节点上,要科学把握改革历史进程,准确理解改革的新特征,总结改革成功的新经验,决胜“十四五”。

  在“十四五”期间,全面深化改革经历了从系统集成、协同高效阶段向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阶段的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准确把握时代大势和历史主动,谋划决策新一轮改革开放,在党的建设、经济、行政体制、对外开放等领域推出各项改革,逐步形成“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框架。中国的全面深化改革在经历了2013年至2016年的夯基垒台、立柱架梁、搭建主体框架阶段,2017年至2019年的全面推进、积厚成势阶段,于2019年9月进入系统集成、协同高效阶段,标志是2019年9月下旬召开的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首次专门研究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问题的中央全会。

  系统集成、协同高效的全面深化改革对贯彻落实“十四五”规划的使命任务具有重要意义。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次会议的讲话中指出,“现在要把着力点放到加强系统集成、协同高效上来,巩固和深化这些年来我们在解决体制性障碍、机制性梗阻、政策性创新方面取得的改革成果,推动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从理论高度阐发了中国制度的内在逻辑,系统总结了中国制度13个方面的显著优势,解密“中国之治”的制度“密码”,作出以制度改革保证现代中国前进步伐的科学论断。在这一阶段,全面深化改革的站位更高,目标完成度要求更高,系统集成性更强,要求集中力气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有力制度保障。

  这一阶段的全面深化改革凸显变革与定型的有机统一。首次将制度定型作为一个重要概念提出来的是邓小平。他在1992年的南方谈话中讲到“恐怕再有三十年的时间,我们才会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在这个制度下的方针、政策,也将更加定型化”。可见将改革的决定性成果转化为成熟定型的制度是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的追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无畏的政治勇气和使命担当,义无反顾肩负起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定型的时代重任,带领全国人民在坚持社会主义根本制度和基本原则不动摇基础上,立足实际、回应时代需要,主动求变,探索有效实现制度优越性的路径,促进改革成果发展成熟,系统集成定型为制度的一部分,丰富发展制度建设。这一阶段,国家坚定实施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2020-2022年)》《科技体制改革三年攻坚方案(2021-2023年)》等一系列方案,旨在以攻坚性的举措进一步巩固改革成果,使之及时转化为制度优势和国家治理效能。

  系统集成、协同高效的全面深化改革使得中国在“十四五”期间,在继续推进完成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科技现代化、国防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以国家治理现代化为抓手,实现制度现代化。2023年4月21日,二十届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的意见》《关于加强和改进国有经济管理有力支持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意见》《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旨在以制度为依托,构建顶层统筹、权责明确、运行高效、监管有力的经济管理体系,为中国全面深化改革以及“十四五”规划的贯彻落实增添创新色彩。

  202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在改革的历史大视野中,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深刻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为整体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向广度和深度进军作出总动员、总部署,明确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继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到2035年,全面建成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完善,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为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坚实基础。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谱写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续篇,开启新征程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新篇,共提出300多项重要改革举措,都是涉及体制、机制、制度层面的内容,其中有的是对过去改革举措的完善和提升,有的是根据实践需要和试点探索新提出的改革举措。改革举措丰富,涉及领域多样,践行方式不一,然融汇于总目标之中,表现为始终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主线,通过改革完善各方面制度,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完善,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时代特征

  坚持系统观念,增强改革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原则,也体现出了“十四五”期间,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时代特征。

  以往的改革出发点立足于全面,但全面的范围和程度囿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理论认识高度,不及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全面体现在何处?习近平总书记对“全面”进行过深刻论述:“全面者,就是要统筹推进各领域改革,就需要有管总的目标,也要回答推进各领域改革最终是为了什么、要取得什么样的整体结果这个问题。”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和以往相比,创新在从思想上坚持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以当今党和国家事业面临的亟待解决的突出矛盾、重大问题为导向,用系统思维整体谋划改革,在理论高度上确定改革的总体思路。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将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等系统集成于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之中,不断健全制度框架,以“成套改革”的单数升华各领域“都要改革”的复数,实现“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的深刻变革”,是为“立治有体”,加强各领域改革的联动与协同,是为“施治有序”,突出了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以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统领的全面深化改革的提出与实行,既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亦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进一步解放思想,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的主动求索。

   

  2025年6月5日,江西省赣州市信丰县的陕投信丰能源2×1000MW机组扩建工程(信丰电厂二期项目)建设现场,塔吊林立、机械轰鸣,工人忙着进行冷却塔、配套厂房等设施建设。信丰电厂二期项目是国家“十四五”电力发展规划重点建设项目 

  价值特征

  改革就是要凭借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营造出“改革创新活力竞相迸发、充分涌流的生动局面”。在“十四五”期间,以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着力点,是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价值特征。

  从起始阶段,改革与生产力就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生产力由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这三个基本要素构成,且“人是生产力中最为活跃的因素”。唯有在改革中,人充分调动积极性、激发主动性、发挥创造性,生产力才能得到有效解放与发展。改革的核心与初衷是人民,使改革成果惠及人民、增进民生福祉是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可以讲,改革的动力源于依靠人民,改革的意义在于造福人民。

  “十四五”期间推进全面深化改革,需坚持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把握人这一在生产力中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因素,动员广大人民群众深度参与改革。在实践过程中,认真倾听人民意愿、总结人民经验、尊重人民权利、发挥人民作用,“充分激发蕴藏在人民群众中的创造伟力”,最大程度地将党的领导与发挥人民群众力量有机结合起来,进一步推动改革向纵深发展。

  同时,我们要逐步建立健全容错纠错机制,宽容干部群众在社会实践尤其是改革创新中“因缺乏经验、先行先试出现的失误和错误”,把改革的压力机制转变为激励机制,为勇于改革者负责,为敢于担当者担当。

  实践特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时代改革开放具有许多新的内涵和特点,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制度建设分量更重,改革更多面对的是深层次体制机制问题,对改革顶层设计的要求更高,对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要求更强,相应地建章立制、构建体系的任务更重。”以坚定制度自信与开拓创新为现实导引是“十四五”期间,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特征。

  在40多年改革开放的艰辛探索历程中,中国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以此确保改革沿着正确方向推进,从而赢得了人民的广泛支持与认可。目前,中国已基本形成了较为成熟、定型的制度体系。

  新时代以来,中国高度重视基础性、长远性、系统性的制度设计,坚定制度自信,始终将制度建设作为核心任务。贯彻新时代改革注重建章立制、构建体系的总体要求,围绕以下六个方面精心设计全面深化改革的路线图: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紧紧围绕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紧紧围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社会体制改革;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紧紧围绕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

  全面部署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领域的改革要点,着力构建完善的制度框架。一方面,革除不适应实践发展要求的体制机制;另一方面,持续开拓创新,“筑牢根本制度,完善基本制度,创新重要制度”,构建新的体制机制和法律法规,推动党、国家、社会各项事务治理实现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保障制度高效运行。

  2025年是“十四五”的收官之年,也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的关键之年。在这一时期里,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以民族复兴为根本使命,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决胜“十四五”规划。通过梳理和分析“十四五”期间,中国全面深化改革的内涵与特征,是总结“十四五”规划的重要视角,有助于更加深刻把握“十四五”规划的使命目标,进而为即将实施的“十五五”规划奠定坚实的理论与实践基础。 

  夏一璞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副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硕士生导师

分享到:
下一篇 责任编辑:

微信关注 今日中国

微信号

1234566789

微博关注

中国外文局西欧与非洲传播中心(今日中国杂志版权)所有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40024 | 京ICP备10041721号-4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86-10-68996373

Copyright © 1998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