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本刊特稿

把四大合作平台建成大湾区的新高地

2025-05-14 14:19:00 【关闭】 【打印】
  不久前,中央港澳工作办公室主任、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主任夏宝龙在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和盐田港进行调研,并在前海主持召开座谈会,就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主席澳门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推动大湾区发展和北部都会区(以下简称北都区)建设,与香港特区部分主要官员深入交流。夏宝龙希望特区政府继续勇于改革、敢于破局、不断创新,并期望大湾区更多互惠合作、联动发展,希望横琴、前海、河套、北都区四大创新合作平台(以下简称四大合作平台)成为大湾区的新高地、新示范。

  如何把四大合作平台建成大湾区发展的新高地?透过夏宝龙此次调研释放的信息,可以做如下观察分析。

    

  2025年2月8日下午,夏宝龙走访香港科学园深圳分园

  强化“主角”意识,提升效率观念 

  首先,香港的“主角”意识不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规划纲要》(以下简称 《纲要》)明确了香港的“主角”定位,在“9+2”城市中,香港、澳门、广州、深圳是毋庸置疑的顶梁柱;而香港的一些优势是其他城市不可替代的。但《纲要》公布已经6年了,香港的动作不快、步子不大、效果不明显,除了“修例风波”和3年疫情影响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主动性不足。

  其次,香港的推进效率不高。夏宝龙此次调研河套的“一区两园”,从现场可以看出深港“两园”的巨大反差。在深圳园区,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已有大量企业入驻;在香港园区,目之所及,还是一片荒芜,最先落成的三栋大厦最快2025年才能推出。

  夏宝龙强调敢于破局,这个“破局”首先是要破“观念之局”。大湾区建设是在“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个关税区”的背景下进行,难度之大,可想而知。大湾区是由习近平主席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并将其列为国家战略。中央进行顶层设计,并赋予大湾区诸多“先行先试”的特殊政策,粤港澳三地理应全力以赴。当下,香港应重点从两个方面破“观念之局”。

  其一,要充分认识到,实现港澳自身更好发展与服务国家强国建设是互相统一的。从国家的角度看,大湾区是中国最具经济活力和潜力的区域,也是推进高水平开放、高质量发展最容易出彩的地方,建设大湾区将给国家发展注入强劲动力。从香港的角度看,香港最大的优势是背靠祖国、联通世界;最大的短板是地域狭窄、发展受限;最佳选择是不断强化“内联外通”作用,强化“超级联络人”和“超级增值人”的角色。那么,不妨想一想:香港若不借助大湾区的广大舞台,发展后劲何来?因此,香港不能把参与大湾区建设仅仅看成“完成国家任务”,而要看到这也是“为了自身发展”。

  其二,要充分认识到,参与大湾区建设不仅是特区政府的事,也是全社会各界的事。行政长官和特区政府是香港治理的第一责任人,在参与大湾区建设过程中“牵头抓总”,社会各界也应主动作为。因为,大湾区建设将使香港跳出“坐困愁城”的境地,给各行各业创造广阔发展空间,香港市民的生活空间也将不局限于港岛、九龙和新界,而扩展到“大湾区一小时生活圈”,甚至更远的地方。香港社会各界和市民都是受惠者,理应成为建设者、推动者、贡献者。

  认清以上两点,香港参与四大合作平台建设,该提速就要提速,该加力就要加力,一个难题一个难题地解决,一个项目一个项目地推进,真抓实干,积小胜为大胜。

  近日,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李家超召集司局长开会,研究部署积极参与四大合作平台建设事宜。他提出,管治团队要从思想上作出突破:一是进一步改革破局,要打破固有思想,在各领域寻求突破;二是牢记时不我待的紧迫性,持续“提速、提量、提质、提效”。特区政府积极行动,社会各界也应坐言起行。

    

  2025年2月,夏宝龙在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进行调研。图为夏宝龙(前排右二)在天沐琴台听取横琴规划建设及产业发展情况 

   以改促新,以改促兴  

  夏宝龙在河套考察深圳园区与香港园区,走访了深圳的科技企业和香港科学园深圳分园,了解有关科创企业发展和河套“一区两园”合作情况。在考察河套香港园区时,听取香港特区政府官员介绍北部都会区和河套香港园区规划建设及产业招商情况。

  夏宝龙希望香港敢于促新求变,特别是加大制度创新力度,打破桎梏发展的条条框框,加快与内地的规则衔接、机制对接,把破局的重点放在横琴、前海、河套等重大平台和北都区建设上,抓住新一轮产业科技革命的机遇,开辟新赛道,挖掘新经济增长点,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

  夏宝龙所言含义深刻,直击要害。反观香港,创新的主动性明显不够,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

  一是推进科技创新,香港缺动力。香港虽然拥有雄厚的科研实力,但经济长期依赖金融、地产、零售等传统产业,过去几十年里,在科技创新上并无多少作为。今天,一河之隔的深圳,拥有华为、大疆、比亚迪等一大批创新型企业,令香港望尘莫及。而香港仍有不少企业期望继续依靠垄断地位来赚钱,看不到“今日之中国已非昨日之中国,今日之世界亦非昨日之世界”的大局大势,不愿意主动参与科技创新。

  二是推进制度创新,香港有“隐忧”。深化大湾区规则衔接、机制对接,要在四大合作平台率先试验。但有人固执地认为,香港与内地有“两制”之别,这也不能变、那也不能变,一变就突破了“两制”的边界,不愿意在制度创新上用心用力。

  越是顽疾不化,越需要以改革打开发展新天地。从科技创新看,以AI技术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日新月异,香港如果总是吃老本,沉浸于“一招鲜,吃遍天”的自我满足中,必然会落后于时代。从制度创新看,“两制”之别不是拒绝变革的借口,大湾区涉及的制度创新并不触及“一国两制”的根本,不必担心忧虑。在打造大湾区合作平台的过程中,谁的办法管用,就用谁的办法;若现行办法都不好用,大家就联手寻找新办法。总之,眼光要远、格局要大、思路要活,不能拘泥于细枝末节。

  以北都区公路建设为例,前期规划引起不少争议,政府部门大胆改革,在采用全盘规划、分段发展后,建造时间大幅缩短了13个月,成本锐减四成。香港的基础设施建设动辄以10年、20年计,提速的堵点到底在哪里?在现有条件下有多少潜力可挖?诸如此类的问题都值得思考。这些年来,内地“基建狂魔”赢得了不少赞誉,在世人看来千难万险的一个个超级工程,内地的建设者几年之内就出色完成,香港不妨学习借鉴内地经验。

  基建仅是一例,改革还需要在很多领域“拆墙”“松绑”、精简程序,“以改促新”“以改促兴”,香港还有很大空间。

  推动合作平台建设,香港特区政府肩负着主体责任,重点项目发挥着先行者和顶梁柱的作用。最近,行政长官李家超提出要求,包括北都区建设要简化程序,更好把政府、市场、社会力量有机结合起来,尽快让首批产业进驻;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要以创造创新推进两地规则衔接和机制对接,便利园区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等等。这正是“以改促新”“以改促兴”的体现,值得点赞!

  同向发力,同频共振 

  夏宝龙在盐田港调研时,详细了解了盐田港的发展情况以及大湾区港口的协同发展情况。盐田港在区域物流协同发展中扮演着关键角色,是大湾区“硬联通”的重点之一。

  夏宝龙在前海调研时,听取了前海规划建设、联合交易中心运营以及深港青年梦工场的介绍,并与创业团队进行了互动交流。前海合作区重点发展金融、现代物流、信息服务等现代服务业,成为深港规则对接的“压力测试场”,是大湾区“软联通”的重点之一。

  大湾区建设的关键是实现“硬联通”“软联通”“心联通”。夏宝龙强调,粤港澳三地要强化协同,同向发力,同频共振。夏宝龙点出了合作平台建设的又一关键点:实现“三个通”,重在“一个同”,即“协同”!

  “协同发展”是大湾区合作平台建设的重中之重。在中央的主导下,横琴是主要面向澳门的创新合作平台;深圳的前海、河套是主要面向香港的创新合作平台;广州的南沙是主要面向港澳的创新平台。广东省及深圳市、广州市非常重视合作平台建设,出台了诸多政策、投入了大量资源,取得了明显实效。

  北都区是香港面向深圳、面向广东的重要合作平台。香港应以推展北都区为抓手,不断深化“粤港合作”“粤港协同”。

  2024年10月,李家超在2024年施政报告中对推展北都区开发建设进行了系统阐述;同年11月29日,在特区政府主导下,85家企业与特区政府签署《支持及参与北部都会区发展意向书》,35家企业签署参与北都开发项目协议32份,金额超过千亿港元。应该说,“同向发力”已经起步。

  在北都区促进同频共振,香港应该利用研发优势,布局科研基地,让香港研发对接深圳智造;香港应利用国际市场的优势,孵化国际品牌,让香港品牌对接深圳基地;香港应利用熟悉国际经贸规则、实行普通法的优势,让香港规则对接深圳规则,等等。应该看到,同频共振的能量越大,深港两地的发展越好。

  把四大合作平台建成大湾区发展的新高地,这是贯彻落实习近平主席澳门重要讲话精神的具体举措,是推进大湾区实现突破性发展的关键之举,也是香港培育新优势新动能的着力点。香港管治团队和社会各界应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全力推进。 

  屠海鸣 全国政协港澳台侨委员会副主任,暨南大学“一国两制”与基本法研究院副院长、客座教授

分享到:
下一篇 责任编辑:

微信关注 今日中国

微信号

1234566789

微博关注

中国外文局西欧与非洲传播中心(今日中国杂志版权)所有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40024 | 京ICP备10041721号-4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86-10-68996373

Copyright © 1998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