迄今为止,人类社会已经发生了四次科学技术革命,形成了与之相关的四大产业:蒸汽化产业、电气化产业、信息化产业和智能化产业。在这四次科技革命的历程中,不仅科学技术自身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迭代间隔越来越短,而且一次比一次创造出更新更大的生产力,其产生的科技成果也具有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性。如今,科学研究一方面向极宏观拓展、向极微观深入、向极端条件迈进、向极综合交叉发力,不断突破人类认知边界;一方面科学研究与技术应用愈发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为人类的全面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基于对科学技术创新的概念、动态、趋势、规律和意义的深刻认识,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也一再强调“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
建设科技强国是实现现代化、保障国家安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增强国际影响力的重要战略选择,对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2024年6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和中国科学院第二十一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号召全国人民朝着建成科技强国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
以建成科技强国为目标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深入推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任务,确立2035年建成科技强国的奋斗目标。科技强国是在科技创新领域具备强大实力和影响力,能够引领世界科技发展方向的国家。中国建成科技强国要以“四个面向”,即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为出发点,使国家创新体系在科技原创水平、创新引领能力、领域均衡发展等方面达到高水平,且在国际层面具备科技竞争力、引领力和话语权。
新时代以来,中国有力推进科技自立自强,科技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不仅在基础前沿研究中实现新突破,而且不断有力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还在科技体制改革方面打开新局面,实现科技管理体制的重塑和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合理布局,进一步释放创新活力,同时,主动发起国际科技合作倡议,牵头组织国际大科学计划,在科技的国际开放合作上取得新进展。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科技革命与大国博弈前所未有地深度交织,高科技领域不仅塑造着生产力的最尖端力量,更成为国际竞争最前沿和主战场,深刻重塑全球秩序和发展格局。近年来,中国在科技事业的各方面都取得长足进步。尤其在人工智能相关领域,厚积薄发,不断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在生成人工智能方面,甚至能做到并肩与超越。但也要清醒地看到,中国整体的原始创新能力还相对薄弱,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顶尖科技人才不足,必须进一步增强紧迫感,进一步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抢占科技竞争和未来发展制高点。
为建成科技强国奠定坚实基础
科技的发展不仅遵循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应用自身的规律,还需要健康合理完善的体制机制保驾护航,因此,中国的科技强国建设是建立在科学技术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双创新”“双驱动”的基础之上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了建成科技强国需要具备的五个要素:一是拥有强大的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能力,持续产出重大原创性、颠覆性科技成果;二是拥有强大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能力,有力支撑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三是拥有强大的国际影响力和引领力,成为世界重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四是拥有强大的高水平科技人才培养和集聚能力,不断壮大国际顶尖科技人才队伍和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五是拥有强大的科技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形成世界一流的创新生态和科研环境。
基础研究和原创能力都要好、都要强,体现了积累和创新这一对范畴的辩证统一。牛顿说:“如果说我看得比别人更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但牛顿之所以为牛顿,也恰恰是他在巨人的肩膀上进行了原始创新。纵观历史,结合当下,任何一次科学技术的进步都离不开积累基础上的创新,而社会想要将科技持续不断地转化为新质生产力,则需要实现不断积累基础上的不断科技创新创造。
毛泽东同志在《矛盾论》中指出:“在复杂的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有许多的矛盾存在,其中必有一种是主要的矛盾,由于它的存在和发展规定或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在科技创新的发展过程中,拥有强大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能力,是主要矛盾。众所周知,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它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我们要想有力支撑国家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必须在关键领域、关键时刻、关键科学技术上能够顶得上、突得破,能够有效将科学技术转化为新质生产力。
当今世界,任何国家都不是孤岛。科技想要发展,必然要遵循自身的客观规律。垄断科技是逆潮流之举,或许可能在一时一隅给自己国家带来短暂的繁荣,但那是虚假和不可持续的繁荣,时代的红利最终会随着历史的潮流消失殆尽。即使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中,新民粹主义泛滥,也无法将科技发展局限在一隅,更无法希图将科技发展的甘霖只降于一地。一国要想持续健康有序地发展科技,必须拥有强大的国际影响力和引领力,在丰富多样的国际合作中,交流互鉴,使自身成为世界重要的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而生产力由劳动者、 劳动资料以及劳动对象这三个基本因素构成。其中,“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只有人在科技创新中被调动了积极性、激发了主动性、发挥了创造性,生产力才能获得有效解放与发展。“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建成科技强国,必须拥有强大的高水平科技人才培养和集聚能力,将有用之才聚拢起来,使之成为科技发展源源不断的核心动力。
科技创新能力是对科学研究中生产要素集成的能力,它由若干能力组合而成,是一个能力系统。创新治理体系的优化完善和治理能力的提升是建成科技强国的必备要素和必要条件。一个优秀的科技治理体系配备强大的治理能力,能够有效利用和优化配置各种科技创新资源,通过知识创新、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创新、管理创新等各种科技创新活动产出高水平科技创新成果,并形成具有竞争优势的科技创新能力。这里需要明确的是,科技创新力不是各构成要素的简单相加,而是注重这些要素之间的有机结合、互动发展和整体运行,既强调所有构成要素的品质和规模,又强调在科技创新活动中的高效利用和优化配置,构成一个协同系统。正是基于对科技创新治理系统和能力的深刻认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强大的科技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建成科技强国的要素之一,必须大力建设世界一流的创新生态和科研环境。
通往建成科技强国的必由之路
中国科技创新的必要性为历史实践所验证,中国在科技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在世界范围内也成了不得不惊叹的存在。总结和运用中国科技发展进程中,尤其是新时代科技事业发展实践中,不断深化的规律性认识和积累的重要经验,是历史的责任,更是继续推进建成科技强国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加强党中央对科技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观大势、谋全局、抓根本,保证科技事业发展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前进道路上,应对和战胜各种风险挑战,推动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关键在党。党在科技创新领域谋大事、议大事、抓大事的制度安排,为中国科技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强政治保证。实践一再证明,只有坚持党对科技事业的全面领导,把党的领导落实到科技事业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才能牢牢把握中国科技创新的正确方向,才能在国家发展和安全中更好发挥科技创新作用。
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立足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发挥中国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把科技命脉和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自力更生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奋斗基点,自主创新是我们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必由之路”。科技自立自强与自力更生、自主创新一脉相承,是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与时俱进的新要求。我们要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突出国家战略抓重点,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集中力量办大事。
坚持创新引领发展,树牢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的理念,以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保障高水平安全。我们要重视发挥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加强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稳定支持重点学科方向的自由探索,强化创新源头供给,切实加强重大交叉前沿领域的前瞻部署,注重突破关系发展全局的重大技术,强化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的重大技术研发,加快突破新一代信息通信、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等领域核心技术。
坚持“四个面向”的战略导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加强科技创新全链条部署、全领域布局,全面增强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面向世界科技前沿,才能把握世界科技发展态势,才能加强前瞻布局,积极抢占国际科技竞争制高点,赢得未来发展主动;面向经济主战场,才能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创新第一动力的作用,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才能有效聚焦国家重大战略工程建设,突破重大战略产品研制中的关键核心技术,为国家发展和安全作出应有贡献;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有效应对公共卫生、自然灾害、公共安全等重大突发事件,为疾病防控、粮食安全、生态环境保护等领域提供科技惠民产品,科技创新才能为人民美好生活作出应有贡献。
坚持以深化改革激发创新活力,坚决破除束缚科技创新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切实把制度优势转化为科技竞争优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快体制机制创新,形成新的利益轨道,一个是科技创新的轮子,一个是体制机制创新的轮子,只有两个轮子共同转动,才有利于推动经济发展方式根本转变。科技创新与深化改革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统一在科技领域的具体体现,只有通过不断深化改革、推进制度创新,破除一切制约科技创新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统筹推进科技、经济和治理等三方面体制机制改革,才能最大限度释放创新活力。
总结经验是从实践到认识实现升华的关键环节,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我是靠总结经验吃饭的”。我们党依靠总结经验不断发展壮大、不断走向成功。在建成科技强国的新征程上,我们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加快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扎实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助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充分激发创新创造活力;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事业发展,构筑人才竞争优势;深入践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推动科技开放合作,把每一步路坚实地走好,把每一份创新创造有效转化为强国动能。
夏一璞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副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硕士生导师,《马克思主义研究》期刊编辑
微信关注 今日中国
微信号
1234566789
微博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