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本刊特稿

文化创新驱动经济增长

2024-04-30 10:23:00 【关闭】 【打印】
2024年1月31日,南京六朝博物馆,观众在“最美落地窗”前拍照打卡
  “文化很发达的地方,经济照样走在前面。可以研究一下这里面的人文经济学。”2023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这样说。一年过去了,南京市博物总馆副馆长宋燕表示,他们按照要求,把文博工作与文旅整合统一起来,更好赋能经济社会发展,促进人文与经济相辅相成、相得益彰。2023年,南京接待游客2亿多人次,全市博物馆就接待了3448万人次。如今,以“文化+创意”“文化+科技”“文化+人才”为主要特征的文化创意产业,已成为培育新经济增长点的突破口。

  “博物馆之城”里的文化消费热

  宋燕从事文博事业30多年。她介绍说,江苏省南京市素来有“博物馆之城”的美誉。目前,南京市共有备案博物馆77座,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丰富多彩的文博资源。


南京市博物总馆副馆长宋燕

  宋燕分享了南京六朝博物馆“一面落地窗”的故事:2024年11月,六朝博物馆三楼的一面落地窗忽然登上了抖音热搜,网友惊叹于“一扇窗户装满了整个秋天”。视频中的落地窗近处是总统府五彩斑斓的树和青瓦屋檐,远处是新街口的天际线。文化与自然的水乳交融生动地构成了秋日里的一幅绝美油画。

  今年春节,南京的各个文博场馆里都在开展趣味十足的“寻龙记”活动,吸引了大批的市民游客。大家忙着去六朝博物馆探寻东晋时期的龙形陶座、南朝时期的青瓷双龙柄鸡首壶;去南京市民俗博物馆赏玩各种龙元素的非遗精品;去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观看24面不同朝代的龙纹镜;去南京云锦博物馆欣赏云锦龙袍上的龙纹……

  宋燕随手给网红落地窗贴上了“龙年窗花”,谁想竟吸引了更多市民和游客打卡拍照。“‘文化味’与‘烟火气’的融合,丰富着城市文化的表达,也激活了文旅市场。”她说。

  博物馆作为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场所,这些年吸引着越来越多青少年参与保护和传承。每年暑期,“文博之夏”系列活动,吸引广大青少年走进博物馆,体验博物馆,爱上博物馆。在六朝博物馆,已有240多名孩子参与守护国宝文物、宣传文化故事,成为向世界展示中国形象的桥梁纽带。

  “‘文博热’持续升温,不仅体现了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也映射出国人文化自信的不断提升。”宋燕表示,随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打卡博物馆,在各种平台上分享自己的文化体验,她也在思考如何更好地采用现代化的科技手段,借助多样化的数字手段让文物“活起来”,让参观者更好地了解文物,让文物更加贴近大众的生活。

  “未来,我们将把文博工作与文旅融合统一起来,守护好、传承好、展示好历史文化遗存,更好地赋能经济社会发展。”宋燕说。

  共赴一场与商文明的“千年之约”

  今年春节,中原的文化大省河南也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春节期间,河南累计接待游客5021.6万人次,旅游收入297.7亿元人民币。

  2月26日,位于河南省安阳市的殷墟博物馆新馆正式开馆,成为首个全景式展现商文明的国家重大专题博物馆。短短十几天内,这座形如巨大青铜器的恢弘建筑便成为文博界的“顶流”、龙年第一个“爆款”博物馆打卡地。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安阳工作站副站长何毓灵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安阳工作站副站长何毓灵在殷墟工作了20多年,全程参与了殷墟博物馆新馆的建设。“殷墟是商代晚期的都城,近百年几代考古学家不懈努力,揭示了东亚地区高度发达的青铜文明的样貌。”他介绍说,新时代以来,何毓灵和同事们取得了多项重要的考古发现。比如,发现了数辆马车可以并行的宽阔大道,在宫殿宗庙区里面发现了大型池苑遗址,还发现了界定王陵神圣之地的界沟,甚至发现了像后母戊鼎的青铜做法。这些都把殷墟的文明发现和研究推向了新的高度。

  “新建成的殷墟博物馆新馆,用2.2万平方米的展陈面积展出了青铜器、陶器、玉器、甲骨等文物近4000件,用全新的理念和方法系统地展现了三千多年前青铜文明的样貌。欢迎大家共赴一场与商文明的千年之约。”何毓灵说。

  殷墟是甲骨文的故乡、汉字的发源地,甲骨文是目前人类所知道的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统。搭建甲骨文数字化平台是何毓灵的一大心愿。如今,数字化探索取得的初步成果已在殷墟博物馆新馆建设中得到展现。新馆运用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构建文物、历史与数字虚拟空间交互场所,通过裸眼3D技术,将20多件商代文物呈现于同一空间,让观众能够沉浸式、全景式地与文物互动,感受商文明传承和甲骨文魅力。

  文化与经济交融互动发展

  作为一位民营企业家,大唐西市集团董事局主席吕建中是“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大唐西市的创建者。这些年,他始终关注文化产业创新发展。

  陕西是文化资源大省。他援引数据指出,2023年,陕西接待省外游客1.09亿人次,同比增长271.94%;全省文旅产业八条重点产业链营业收入7729.86亿元;全年开工、投产文旅项目307个,总投资1569.6亿元。


大唐西市集团董事局主席吕建中

  陕西省省会西安更是一座拥有3100多年建城史、1100多年建都史的历史文化名城。“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2023年的一部动画《长安三万里》让观众瞬间回到了那个文人雅士云集、诗歌舞乐盛行的大唐盛世长安城。“如今,大唐不夜城、长安十二时辰、古丝绸之路起点大唐西市等一批历史文化沉浸式体验的地标性新场景吸引了全球目光。”吕建中说。

  据悉,大唐西市是在唐长安西市原址上再建的以盛唐文化、丝路文化为主题的国际商旅文化产业项目,集中反映了盛唐商业文化和市井文化。在原址修建的大唐西市博物馆是一座遗址类博物馆,主要反映盛唐文化、丝绸之路文化和商业文化。

  吕建中介绍说,丝绸之路是横贯欧亚、绵延万里、延续千年的古代商贸大通道。大唐西市正是隋唐丝绸之路的起点,以其丰富的文化创造力和开放包容的胸怀,使东西方文化在这里交融共生并远播世界,影响着人类文明的进程。

2023年4月18日,陕西西安,大批中外学子来到大唐西市,在丝绸之路风情街体验古人生活细节,探寻丝绸之路之源

  他建议,加快建设线上“文化数字丝绸之路”,创建线下“国际文化贸易基地”,助推陕西打造内陆改革开放高地,探索人文交流新模式,以文化贸易和文化交流促进民心相通,增进国际间的了解、友谊和信任,助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谈到新质生产力,吕建中表示:“在文化产业也要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积极推动人工智能、XR元宇宙、大数据、区块链、5G/6G等高新技术与文化产业深度融合,创造新的文化展现形式、文化体验及产业模式,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此外,他还建议参照支持科技公司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评定方式及相关扶持政策,评选认定“文化产业新经济”企业,给予金融、财政、税收精准扶持。

  实践表明,文化、经济、科技交互融合程度越深,迸发的生产力和创新力就越大,高质量发展的动能就越强。“坚定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提升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是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新需求的题中之义,也是新时代我们的文化使命。”吕建中说。

  
分享到:
下一篇 责任编辑:

微信关注 今日中国

微信号

1234566789

微博关注

Copyright © 1998 - 2016

今日中国杂志版权所有 | 京ICP备10041721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