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本刊特稿

在国博邂逅“意大利之源”

2022-08-10 20:52:00 【关闭】 【打印】

  2022年7月10日,“意大利之源—古罗马文明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以下简称“国博”)开幕。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同意大利总统马塔雷拉分别向开幕式致贺信。此次展览适逢在中意文化和旅游年重启和中国国家博物馆创建110周年之际,可谓意义非凡。它不仅见证了中意两国文明互尊互鉴的共同理念,更成为两国文化交流不断深入、人民友谊情深义厚的生动展现。

  503件展品再现“古罗马文明”

  “你看,这是庞贝古城水利工程建设中使用的测量仪器。”站在中国国家博物馆“意大利之源—古罗马文明展”的展厅内,吴女士正耐心地拿出手机为女儿查找展品复原测量仪器的用途。

2022年7月10日,“意大利之源—古罗马文明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图为休息中的拳击手(复制品)

  从意大利“漂洋过海”而来的珍贵文物展品和恢弘灿烂的古罗马文明发展历史,让每一位与吴女士一样的参观者进入了一场浪漫的文化邂逅。

  “此次展览的视角尤为宏大,它叙述了公元前4世纪至公元1世纪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和意大利半岛的罗马化进程。”正如国家博物馆国际与艺术展览总监、展览中方策展人潘晴所说,“意大利之源—古罗马文明展”通过集中呈现来自意大利全国26家国家级博物馆的308套、共503件珍贵的艺术和物质遗产,系统反映意大利半岛实现政治和文化统一的历史进程,展现意大利文化渊源的丰富多彩。

  从序幕开始,展览分为“族群的记忆”“语言的流变”“诸神的崇拜”,以及“罗马的扩张”“城市的规划”“信仰的演变”“凯撒的后裔”等11个主题单元。据展览中方内容设计者王晨燕介绍,前4个单元从社会、语言和宗教的多元视角展现罗马统一前意大利文化的“马赛克现象”。后6个单元按照时间线展现了古罗马共和国扩张期间发生重大历史变革后,成为一个地理、政治和文化的统一体。尤其是最后一单元,是专门为中国观众展示的古罗马货币,多维度体现货币生产、发展、流通等因素对文化发展的深刻影响。

  讲述罗马起源—母狼哺育双胞胎的神话故事的祭拜玛尔斯、维纳斯和森林之神西尔瓦诺斯的圣坛是展览的第一件展品,吸引了众多观众驻足。“这件文物叙述了罗马这座城市由来的神话传说,意大利这个民族拥有神的血脉,这在当时是非常神圣且重要的信仰。”潘晴介绍说。

  在“罗马的扩张中”,图案精妙细致的战象献纳品盘则是罗马为庆祝战胜皮洛士而制作的。历史爱好者王先生一下子就看出了这件文物内图案的寓意:“你看,这里还有一只小象紧跟着成年象,可能指的是贝内文图姆战役中,正是由于一只逃跑的小象寻找它的母亲,导致皮洛士的军队出现混乱,因此让罗马人占了上风。”

  而不同时期的历史货币,作为见证罗马历史转折的代表,被展出于展览的最后一单元。“这些专门为中国观众挑选的货币,可视为对整个展览时段政治、经济、文化的回望。”展览中方空间设计邓璐说。

  “太值得一看了!感觉像真的融入了古罗马发展历史的洪流中。”利用假期来观展的王蓓不禁感叹道。

  对此,展览中方内容设计者诸葛英良颇有感触:“罗马并非一天建成。罗马城的建立经过了漫长的阶段,尽管因为史料匮乏,我们已无法全面复原它的建立过程,但可以从罗马人留下来的宗教习俗、语言的流变融合、多种元素相互借鉴的艺术作品等,了解到罗马逐渐联合和扩大的过程。”

  正是基于此,与以往历史学家或博物馆展览策划者关注点不同,本次“意大利之源—古罗马文明展”让珍贵文物和徐徐道来的文字信息一起,为人们讲述了一个动态的意大利统一并逐渐走向辉煌的历史。

  “虽然大家可能迫不及待地想要看到展品一饱眼福,但若可以在展厅里驻足,静静地将展览中不同时期、不同主题下的时间及地域版图信息表认真读完,就会更加顺畅地融入历史的时空场域,体会我们在故事讲述逻辑中的良苦用心。”诸葛英良说。

  让两国灿烂文化相映成辉

  正如习近平主席在给展览开幕式的贺信中所言,中国和意大利是东西方文明的杰出代表。中国和意大利都是世界公认的历史古国,在长期的人类活动中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明,留下了丰富的精神财富和文化遗产。

  而中国和意大利两个伟大文明之间的友好交往亦源远流长。早在《后汉书·西域传》中就有关于罗马帝国的明确记载,罗马史书也称中国人身材高大、富有正义感、孝顺而长寿;《马可·波罗游记》关于中国的系统介绍更是极大激发了意大利人对这个东方文明古国的浓厚兴趣;利玛窦不仅帮助徐光启等人把欧洲的先进科学技术介绍到中国,而且把“四书”等儒学经典翻译成拉丁文,对启蒙思想产生了巨大影响。

  这些事实充分说明,两千多年的交流交往,使得两国文化跨越了千山万水,既彼此欣赏又相互影响,为中意两国培育出了互尊互鉴、互信互谅的共通理念,成为两国传统友谊长续永存、不断巩固的坚强保障。

  因此,中国国家博物馆与意大利文博机构一直保持密切交往合作,近年来更是硕果累累。无论是2018年“无问西东—从丝绸之路到文艺复兴”展览或是2019年“归来—意大利返还中国流失文物展”,都成就了两国文化交流交往史上的一段佳话。

  如今,中意双方克服疫情困难,不仅重启了中意文化和旅游年,更在文博交流领域更进一步。“意大利之源—古罗马文明展”也将成为中意两国友好关系历久弥新的时代物证,为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弘扬全人类的共同价值作出贡献。

  “我们首次在展览中以三种文字呈现展览内容,是中国国家博物馆在近年来充分发挥国家文化客厅作用,积极推动展览国际化、观众多元化的例证。”展览中方内容设计许文说:“中国和意大利两个伟大文明在中国国家博物馆这座文化殿堂里相映成辉,展现了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中意两大文明古国的文化交流、民心相通延续并深化。

  中意文博交流的创新与互信

  据了解,本次展览是国博自疫情以后第一个在北京举办的国际展览。受疫情影响,国博之前洽谈过的几个国际展览项目均未落地,“但我们与意大利文博界的友谊成就了两国联合抗疫的壮举,让我们虽然相隔千山万水,却惺惺相惜。”潘晴自豪地说。

  国博与意大利共和国文化部原拟于2020年共同举办一个反映两国文化渊源的交流展览,后因疫情而推迟。所以此次“意大利之源—古罗马文明展”作为中意文化和旅游年活动的旗舰项目推出就显得尤为重要。

  为了展览能够顺利举办,中意双方都付出了极大的努力,更在创新工作方式之余,为两国文化交流互尊互信添上了一段佳话。

  “此次展览意大利方没有来博物馆人员护送文物与现场点交布展,而是把这份责任交给了国博的同行们。”据潘晴介绍,此次国博创新了跨国办展的合作方式,首次尝试视频点交这一应对疫情的全新工作方式,即由国博借助视频会议的平台与对方连线,双方工作人员通过镜头共同检查文物,并在意大利借展博物馆人员的指导下,把珍贵的文物摆放到展台上,并进行加固。

  这样的工作方式充分地展现了意大利文博界对国博专业水准的信任,而这份信任也让中方深感重任在肩。

  “由于时差,为了配合意方工作时间,国博点交团队8天里从下午3点工作到到凌晨,相当辛苦。文物经过长途运输,布展过程中‘小状况’层出不穷,也需要及时协商并解决。”展览中方策展助理何书铱说,“不过,最后灯光一亮,看到展览呈现在大家面前的样子,就都值得了。”

  在工作中,中意双方的工作人员交流了业务,也沟通了感情。在布展的过程中,国博的支架专家还为文物量身定做了支架,确保文物展出安全。意方的博物馆人员看到了国博的支架都纷纷表示赞叹,并希望将支架随文物运回意大利。

  “我们也是非常高兴能够给意大利的同行们送去这些小小的心意。”潘晴笑着说。

分享到:
上一篇 下一篇 责任编辑:

微信关注 今日中国

微信号

1234566789

微博关注

Copyright © 1998 - 2016

今日中国杂志版权所有 | 京ICP备:0600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