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本刊特稿

陈柏源:用闽南语歌曲架起两岸沟通新桥梁

2022-08-10 20:46:00 【关闭】 【打印】

  不久前,习近平总书记给参加第二十届海峡青年论坛的台湾青年的回信让福建厦门再次吸引了世界的目光,也让首次参加论坛的华侨大学法学院台生、闽男本色音乐厂牌主理人陈柏源心潮澎湃。

  “我是闽南的少年,唱响闽南的歌。”正如陈柏源在第二十届海峡青年论坛上现场献唱的新歌《闽男本色》中的歌词一样,他现在的目标,是要创作更多的闽南语歌曲,吸引更多台湾青年到大陆看看。

  闽南腔说唱“一炮而红”

  “口罩戴上,合作抗疫”“不要扎堆不要不老实,不要做人群中的绊脚石”“只要大家团结一心,就没有过不了的劫渡”……2022年3月,以防疫为题材创作的说唱短视频刷屏两岸朋友圈,结合闽南语和普通话的说唱让人直呼“上头”,在推出12小时点击量破百万,荣登抖音神曲的同时,也掀起了一股“不要贴贴、贴贴密接”的风潮。

陈柏源演唱《越来越好玩》

  看着网友们直呼“又能激励大家的抗疫热情又有趣,太喜欢了”“我妈妈都很喜欢这首歌”的评论,作为这些说唱音乐的主创人之一,陈柏源感到十分高兴,而更让他没有想到的是,在3月底的国台办例行新闻发布会上,他还收获了发言人朱凤莲的点赞。

  面对自己创作的闽南腔说唱“一炮而红”的情况,这位来自台中的“90后”青年显得十分谦虚。“我只是做了一件对的事。”如今在抖音平台拥有193万粉丝的陈柏源淡定地说,“在居家时,我们也想为泉州抗疫出一份力,通过接地气的歌曲助力疫情防控,为抗疫人员带去一丝慰藉和力量。”

  现在,陈柏源的许多短视频创作依然带着他最受欢迎的“接地气”特质,作品大多将他所见、所闻、所思融入其中,歌词朴实、节奏明快,很容易引起共鸣。与此同时,在泉州生活了近4年,陈柏源发现大陆越来越重视传统文化、方言等教育,这与他用闽南腔说唱推广传统文化的理念不谋而合。如今他正与许多年轻的闽南语歌手一起经营着说唱厂牌“闽男本色”,努力探索着传统文化的全新表达。

  传统文化的新表达

  受家庭影响,儿时的陈柏源就一直从长辈那里听到祖籍福建泉州的故事。2012年,13岁的陈柏源又被妈妈送到河南嵩山少林寺学功夫。除了习武,少林寺平日的文化课里还会教授《论语》《易经》等典籍中的内容,也正是这样,中华文化的根早已深深扎在了陈柏源心里。

  2018年,在国外读完高中的陈柏源毅然考取了华侨大学。第一次回到祖籍地,他发现两岸讲的闽南语非常像,台湾有妈祖庙,泉州也有,就连家里吃的面线糊,泉州也满大街都是。

  “这种感觉非常神奇,所以我有种冲动,想让台湾的朋友知道。”于是,想用闽南语创作以泉州为题材的说唱歌曲的念头一发不可收拾。

  因为对说唱情有独钟,陈柏源曾系统地学习电子鼓、说唱等音乐制作技能,为创作打下了基础,与此同时,因为泉州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传统文化的洗礼让陈柏源的灵感源源不绝。

  于是在歌曲《蓝色丝绸之路》中,陈柏源唱道:“走在泉州的路上,回到最初的故乡,有郑公保护啊,我的丝绸之路啊。跟着步伐,喜欢的话就住下,这里是让国富的蓝色丝绸之路啊……”

  在少林寺习武和在泉州上学的经历,让陈柏源对两岸同根同源的历史更加感同身受,一首《中国人》用“都是中国人,炎黄的子孙,本是同根生,两岸一家亲,都是一家人”唱出了两岸无数人的心声。

  “用说唱的方式给大家带来正能量是我的初心。”陈柏源说,“现在我已经回到故乡泉州,也希望能用歌曲吸引更多台湾年轻人回到祖籍地走走看看,因为这里曾是祖先生活过的地方。”

  架起两岸沟通的桥梁

  “我是闽南的少年,这是闽南的歌,闽南的兄弟,来自闽南的我……闽南的兄弟的心永远在这……为了家里的长辈过更好的生活,兄弟斗阵走……”这是陈柏源创作的《闽男本色》中的歌词,歌中讲述了闽南人渡台湾海峡“黑水沟”去台湾的故事。

  而这个故事,是陈柏源来到福建后才了解的历史。“原来台湾大部分的祖先是从泉州、厦门、漳州一带渡台湾海峡‘黑水沟’海去的台湾,流传着‘六死三留一回头’的故事。”陈柏源说,越是深入了解两岸血脉相连的过去,就越是坚定了他要用闽南语歌曲去沟通两岸青年,拉近彼此距离的信念。

  “以前像《爱拼才会赢》等闽南语歌曲很多是从台湾流传到大陆,现在我们希望两岸携手创作更多优秀的闽南语歌曲给大家,也给台湾的兄弟姐妹。”目前,陈柏源创作的闽南语说唱歌曲《越来越好玩》在台湾KTV点播排行榜上已跃居点播量第二名。

  这让陈柏源有了更大的梦想与自信:“透过我们这些年轻人让传统文化让更多年轻人去接受,以我们年轻人的方式让更多年轻的人喜欢我们中国人的传统文化。这是我更希望做的事情。”

  而在经营说唱乐团之余,陈柏源还想做一个台湾青创基地,吸引更多台湾的同胞一起来大陆就业:“欢迎更多的台湾同胞来到祖国,然后我们大家一起好好发展,两岸和平统一最重要,祖国强大也是最重要的,大家一起携手让我们的中华文化复兴。”

分享到:
上一篇 下一篇 责任编辑:

微信关注 今日中国

微信号

1234566789

微博关注

Copyright © 1998 - 2016

今日中国杂志版权所有 | 京ICP备:0600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