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本刊特稿

照亮黎明的微笑

2021-10-08 10:32:00 【关闭】 【打印】

  9月30日,中国烈士纪念日。

  这个日子对于王孝和烈士的女儿王佩民而言,有着更加特殊的意义。因为73年前的这一天,王孝和带着让世人震撼的微笑慷慨赴死,和无数革命先辈一样,用自己的信仰照亮了新中国的黎明。

烈士王孝和铜像

  一个“微笑”的力量

  年轻英俊的面庞,凛然清澈的眼神,轻蔑无畏的微笑。

  如果照片里没有特刑庭上气急败坏的“检察官”和心虚气短的“法警”,我们很难相信,这是王孝和烈士在得知自己被判处死刑之后露出的微笑。

  王孝和,中共地下党员,上海电力公司工人。在杨树浦发电厂工作时,他组织读书会,宣传抗日救国的道理,逐渐成长为维护工友利益的带头人。在王孝和的带领下,上海电力公司工人在同国民党上海反动当局的斗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948年4月21日,由于叛徒的出卖,王孝和被国民党反动军警逮捕。9月30日上午,王孝和在提篮桥监狱刑场英勇就义,时年24岁。

  在《大公报》摄影记者冯文冈用相机记录的王孝和生命的最后时刻中,信仰的微笑透过泛黄的相片,重现着一位年轻共产党人的信念、勇敢和担当。虽然王孝和的生命永远定格于24岁,但他的微笑,激励鼓舞着无数为信仰而前行的后人。

  1949年11月5日,上海各界人士两万余人在逸园(今文化广场)隆重举行了王孝和烈士追悼大会;1992年8月,王孝和烈士就义处被列为上海市虹口区革命纪念地;2019年11月29日,王孝和先进事迹陈列馆在他的家乡宁波正式开馆;2021年4月23日,《人民日报》以整版的篇幅报道王孝和烈士事迹……

  “王孝和烈士那种信仰的微笑向我传达了一个共产党员不怕牺牲的坚定信念和保卫国家的不屈精神。他的精神深深地感召着我。”在王孝和先进事迹陈列馆里,年轻的讲解员陈春波感慨万千。

  “我牺牲以后,你们不要难过,将来有人提起你们的儿子,你们可以不要为我而感到面孔红,你们只觉得光荣。” 在上海市龙华烈士陵园,上海评弹团青年演员侯骁晟抱起三弦,演唱了《王孝和》第三幕《党的叮咛》中的片段《写遗书》。

  “谢谢王孝和爷爷给我们带来幸福美好的生活,我们要向他学习。”学习了《人民日报》刊登的王孝和烈士事迹后,少先队员费思雨这样说。

《大公报》记者冯文冈镜头下的王孝和烈士的微笑

  追寻父亲的脚步

  “烈士的女儿”,这是在父亲牺牲21天后出生的王佩民年幼时并不喜爱的头衔。虽然作为烈士遗属,她和家人都受到了很好的照顾,然而在她的成长中,父亲却化作了几张照片、一尊铜像。她羡慕每一个有父亲陪在身边的伙伴,羡慕姐姐佩琴曾短暂拥有过的父亲的拥抱,甚至羡慕自己的女儿能够在父亲的怀抱撒娇。

  “一个贫寒家庭出身,老实本分的男孩子,是怎么甘愿走上牺牲性命的道路的?”从记事之日起,王佩民就在不断追问这个问题。也正因如此,她满怀着对父亲的好奇、遗憾、思念与敬仰,一路追寻父亲的足迹。

  直至王佩民转至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组织人事处、《上海年鉴》编辑部工作时,仍然追寻父亲的身世。在2001年前后,王佩民在上海市档案馆找到了父亲在狱中的47封家书和2封写给家人的遗书真迹。

  “您自己应好好地保重外,还应照顾上为父母大人中为弟弟下为小女,不久我定会与你们欢聚一堂的。”

  “在这不讲理的世上,不是有成千成万的人在为正义而死亡,为正义而子离妻散,不要伤心!”

  “但愿你分娩顺利!未来的孩子就唤他叫佩民!”

  于是曾经的疑问有了答案:父亲爱着他的妻子和孩子,然而更加爱着祖国和人民,一个共产党员的信仰,驱使他离开家庭,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我的父亲,对信仰那么执着,对事业那么负责任,对党那么忠心耿耿,我想这样了不起的精神能够传承下去。” 为继承父亲的遗志,把更多烈士的故事讲好、讲精彩,王佩民深入到父亲生活、学习和工作的地方,走访父亲生前的战友和同事;热心公益的王佩民退休后还成为了“上海百老德育讲师团”的一员,义务对青少年进行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在疫情肆虐的特殊时候,她带头捐款,支援武汉抗疫……王佩民多次获评市、区级优抚对象先进个人,还曾当选为中国共产党上海市第七、第八次代表大会的代表。

  就在今年,王佩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宣传系统“两优一先”表彰会上荣获“宣传系统优秀共产党员”称号。“我父亲在天之灵,如得知在建党百年庆典之际,自己的女儿获得推荐宣传系统优秀共产党员,已跨越时空接续奋斗,将是多么欣慰!”王佩民激动地说。

  让世界知道他们的故事

  2021年6月,作为王孝和烈士的“家乡人”,宁波市鄞州区福明街道拍摄了还原王孝和短暂而伟大一生的微电影—《信仰的微笑》。

  “我们广泛收集了有关王孝和的资料素材,并前往上海,到王孝和小女儿王佩民家、杨树浦电厂、提篮桥监狱和龙华烈士陵园纪念馆,寻找和拍摄有关史料。拍摄一共花了两个多月的时间。”回忆拍摄《信仰的微笑》时的场景,鄞州区福明街道组织员陆显志深受触动。

  同样参与到《信仰的微笑》的拍摄制作过程中的,还有福明街道新城社区的党委书记徐芳云。在得知微电影首映当日王佩民因为身体原因不能到场后,徐芳云特意赶到上海,把刚制作好的微电影拿给她看:“走近父亲、拼凑一幅完整的父亲形象,是王佩民女士的愿望,我要帮她完成这个念想。”

  “摄制《信仰的微笑》微电影,是想通过这部微电影,让大家铭记英雄、弘扬光荣传统、珍惜今天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激励大家赓续红色血脉、努力奋斗。”陆显志说。《信仰的微笑》不仅是对王孝和烈士的怀念,更是对像他一样于战火硝烟中,用自己的鲜血换来山河锦绣革命先辈的致敬与记录。

  对此,王佩民说:“我们讲述这些共产党员的故事,是因为他们为了祖国和人民牺牲一切的信仰是令人震撼的,红色基因的传承是不能忘记的。”但同时,如何让这些共产党员的故事被世界知道,成了王佩民一直思考的新问题。

  早在1936年,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毛泽东访问记》一文让世界知道了一群怀抱崇高理想,为四万万同胞奋斗的革命者的名字—中国共产党人。之后,爱泼斯坦、汉斯·希伯、斯坦因、卡尔曼等多位来自不同国家的记者用笔、用镜头将共产党人及人民军队呈现在世人面前。

  如今,在如何“讲好中国故事”的思考中,革命烈士的故事已然成为让世界了解中国的钥匙。“我们要将革命烈士的故事翻译成各种语言,让世界知道他们的故事。”王佩民相信,这样真实发生的中国共产党员的故事,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党史的最好诠释。

  

分享到:
上一篇 下一篇 责任编辑:

微信关注 今日中国

微信号

1234566789

微博关注

Copyright © 1998 - 2016

今日中国杂志版权所有 | 京ICP备:0600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