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本刊特稿

南海I号:揭秘古代海上丝绸之路

2020-07-06 13:21:00 【关闭】 【打印】
  在地球上远比陆地面积大的海洋中,沉船这种特殊的遗址就像时间胶囊,把某一个时代切片完整地保存下来,静待后人发觉。“南海I号”就是如此。它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的海上沉船中年代最早、船体最大、保存最完整的远洋贸易商船,为人们提供了许多文献和陆上考古无法提供的信息,为复原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陶瓷史提供了极为难得的实物资料。 
 

 

广东阳江,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馆内陈列的“南海I号”沉船属于中国古代三大船型的“福船”类型,是宋代造船史上不可多得的活标本。同时,它为复原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陶瓷史提供了极为难得的实物资料

 

  海底沉睡的“宋朝记忆”

 

  南宋中期,一艘满载着瓷器的贸易商船失事沉没,自此在海底沉睡了800年。这艘古沉船就是自1987年被发现、2007年被整体打捞上岸的“南海I号”。 

 

  “南海I号”的身上,藏着无数的“宋朝记忆”,正如“南海I号”保护发掘项目领队、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崔勇所言:“‘南海I号’像个‘时间胶囊’,装满了宋朝生活的方方面面。” 

 

  全面发掘6年多来,“南海I号”清理出的文物超过18万件(套),包括金器、瓷器、漆器、铁器、钱币等。随着这些文物一一展现,宋朝的海外贸易图景以及宋人在船上的日常生活也生动地呈现在我们眼前。有趣的是,“南海I号”还曾发掘出阿拉伯风格配饰,让大家对船上的人员构成有了更多猜测是否有外国商人借此船往返于两地之间?抑或这些都是货主的私人物品,只是用来彰显他走南闯北丰富经历的工具。 

 

  “在已发掘出的几万枚钱币里,我们判读了所有年号,发现最晚的一枚是淳熙年间的。同时又根据一件瓷罐上的‘癸卯’墨书,推测这艘船最早出发的年份可能是公元1183年。”项目发掘组成员肖达顺说。 

 

  如今,这条在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内的玻璃“水晶宫”里躺着的古沉船,在考古工作者小心翼翼地探寻下正在慢慢展现它的本来面目。独特的透明设计,让走进博物馆的观众能够看到这样的画面:测绘工程师在巨坑里踩着淤泥游走在密密麻麻支撑木船的钢管之间,生怕一不小心就会碰下来一块船板;木船周围,工人们仔细清理着坚硬的海泥,时不时会有零星的瓷碗瓷瓶“露出头来”;他们的上方,还有不少同事拿着水壶为木船喷淋保湿……考古工作者发掘、测量、清洗、装载……发掘出的文物被浸泡在各种溶液中,一箱箱在周围摆了好几圈。“很少能看到这么‘原生态’的文物。”一位观看的游客说。 

 

  清理出的木质船体残长约22.1米、宽约9.35米,被完整地包裹在钢沉箱内。从已发掘暴露的船体结构判断,“南海I号”沉船属于中国古代三大船型的“福船”类型,是宋代造船史上不可多得的活标本。“南海I号”的发现,也再次证明了宋代造船业规模和制作技术的发达。据吴自牧《梦粱录》记述,宋代海船可乘五六百人以上,仅福州一地就有300余艘宽一丈二尺以上的海船。东南沿海主要海港都有发达的造船业,所造海船载重量大、速度快、船身稳,能调节航向,船板厚,船舱密隔。载重量之大,抗风浪性能之佳,处于当时世界领先地位。 

 

  同时从“南海I号”丰富的货物中也不难看出,当时的南宋与各国之间的海上贸易往来十分频繁。南宋周去非的《岭外代答》记载:“蕃舶如广厦,深涉南海,径数百里,千百人之命,直系于一舵。”南宋时期与中国进行海外贸易的国家达到50 多个,东起日本、朝鲜,西到阿拉伯半岛、非洲东海岸,都有中国的海船到达。 

 

  “南海I号”保护发掘项目意义重大。2020年5月5日,2019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结果揭晓,广东“南海I号”南宋沉船水下考古发掘项目上榜。崔勇认为,随着2021年“南海I号”发掘工作正式结束,藏在船上的秘密或将一一揭开。 

 

  中国水下考古的里程碑

 

  “南海I号”作为一个相对独立而又结构完整的水下遗存,其蕴藏的信息总量极为庞大。其发现及打捞发掘工作前后历经近三十年,也是中国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发展的一个缩影,见证了中国从无到有,再到成熟壮大的水下考古学科领域的发展历程。 

 

  中国水下考古的起步源于一个偶然契机。1984年,一个英国盗宝者在中国南海海域找到一艘沉船,并在荷兰阿姆斯特丹拍卖船上瓷器。当时两位中国专家带着3万美元前往,几天下来却连举牌的机会都没有。沮丧回国后,他们撰写的报告得到国家重视,中国水下考古发轫于此。 

 

  1987年,崔勇和一批同样年轻的考古队员加入了中国第一批水下考古培训。他们经过日本水下考古专家“扫盲”,又在与澳大利亚联合举办的考古培训班学习后,基本掌握水下考古知识和技术,但这对于发掘“南海I号”还远远不够。直到通过辽宁绥中三道岗元代沉船等水下考古项目积累经验,他们心里才渐渐有了底。 

 

  纵使等到了各方面条件成熟的2007年,“南海I号”的整体打捞还是持续了9个多月,打捞过程中多次尝试而总结出来的技术和经验也成为了专业机密。可以说“南海I号”从被发现到打捞上岸,经历了20年人员培养、技术经验积累和方案论证。 

 

  为了让打捞上岸的“南海I号”有栖身之所,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应运而生。它是以“南海I号”宋代古沉船发掘、保护、展示与研究为主题,展现水下考古现场发掘动态演示过程的中国首个水下考古专题博物馆,实现了设计之初“边发掘、边保护、边展示”的构想。“如果船没捞上来,博物馆就白建了;反过来博物馆要是没建好,船捞上来不知道放哪儿,也可能造成损坏。”崔勇说,当时两个项目的实施都冒着很大风险。 

 

  随着2007年“南海I号”被打捞上岸,崔勇和团队又整整用了12年才将发掘工作进入收尾期,冒险、魄力、细致是他们缺一不可的精神。如今“南海I号”的发掘工作预计2021年全部完成,而后将进入漫长的保护、修复及研究时期,这可能需要一两代人的努力。 

 

  “此前,中国对于古沉船考古所采用的技术和手段都是向外国学习的通用方法。随着‘南海I号’出现,中国为了发掘和保护文物,逐渐研究出一套先进的技术方法。”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研究员魏峻说:“‘南海I号’首次采用整体打捞方式,将船体和船载文物完整呈现,为中国水下考古的每一步发展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中外友好交往的历史见证者

 

  “南海I号”沉没地处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必经之地。由沉船的海域向东北,经过川山群岛,可上达阳江、海陵岛、广州、潮州、泉州、厦门等港口,向西则可下雷州半岛、琼州海峡以至广西,然后穿南海到达更加遥远的目的地。沉船船头朝向西南240度,看来正是从中国港口出发,驶向外洋的货船。 

 

  这艘古船中大量的贸易瓷器是为适应不同市场需求的外销品种,而不同文化的审美、器型、工艺等也对中国瓷器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同时大量金、银、铜币的出现,显示出宋代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已涉及到海外贸易体系当中,再现了南宋海洋活动的繁荣景象。 

 

  “南海I号”发掘的文物夺人眼球:有造型独特的璎珞胸饰,有椭圆形大宝石镶空的金戒指,反映宋代衣饰习惯的带靼饰件、金银器配饰、 宋代金戒指、金箔等物件,还有婴戏纹刻划花碗、菊瓣纹刻划花碟、白籼四系罐等精品陶瓷器……一幅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辉煌历史和灿烂成就的画卷被徐徐展开。展品生动地传达了以史为鉴,不同种族、不同信仰的文明之间平等对话、交流融合与互惠,共享和平,共同发展的理念。 

 

  比如带有浓郁中西亚异域风格的璎珞胸饰,专家推测这条璎珞是国外订制国内加工,由于中东、东南亚地区,以及斯里兰卡、印度等国喜爱镶嵌宝石,因此中间5个圆洞就是镶嵌宝石处。最下面两侧“石榴”状的盒子是镂空的,可以打开并放置香料,非常适合女子配戴。中间心形吊坠是金丝垒叠而成,做工非常细致,即使是现代人使用也相当时尚。据工作人员介绍,饰品由纯金打造,因为保存在盒子里基本没受到损害,品相完整,具有很高的欣赏和研究价值,反映出了当时国内外在工艺、审美的相互交流。 

 

  透过“南海I号”,我们能看到千百年来,“海上丝绸之路”上来来往往的船只折射出的繁荣景象;亦能看到在历史长河中,“海上丝绸之路”上中外友好交往的动人故事。 

 

分享到:
上一篇 下一篇 责任编辑:

微信关注 今日中国

微信号

1234566789

微博关注

Copyright © 1998 - 2016

今日中国杂志版权所有 | 京ICP备:0600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