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本刊特稿

抗“疫”前线,与病毒打交道的人

2020-03-18 14:52:00 【关闭】 【打印】
  他们承担着对传染病病人流行病学的调查任务,站在预防控制新冠病毒的第一道关口。如果说医护人员是一线的“战士”,那么流行病调查处置员就是前沿阵地上的“侦察兵”。 

 

  “或许感染风险会突袭我们,可能以后没人记住我们做了什么,但严防死守遏制疫情扩散,守护大众健康是我们的职责。”湖北省疾控中心传染病防治研究所所长官旭华告诉记者,疫情来得太快,时间紧迫,现场流行病调查处置员们甚至无暇留下一张进入现场的工作照。 

 

2020年2月9日,武汉市红十字会医院ICU病房,四川医疗队和红十字会医院的医生正在共同协作运用ECMO技术共同抢救重症患者
  冲锋:只为抽丝剥茧

 

  接到任务时,湖北省疾控中心传染病防治研究所流行病调查处置员陈琦正在辅导孩子做作业。他匆忙安顿好孩子,一溜小跑赶到单位。带上防护服,拿起流行病学调查表,直奔武汉市金银潭医院。 

 

  2019年12月29日19时,金银潭医院发出紧急通知:该院接诊的多位不明原因肺炎患者与华南海鲜市场有关联,请求省疾控中心派出人员开展流行病学调查。 

 

  从业8年的陈琦,早已有了深入骨髓的“条件反射”。她深谙这是一场和病毒的赛跑,必须抢在病毒肆虐前,揭开它的真面目。只有详细了解每一例病患的信息,找出异同,才能为下一步防控措施的规划、诊疗方案的制定,提供决策依据。 

 

  流行病学调查,需要从患者提供的海量信息中找寻蛛丝马迹,排除混杂因素。陈琦说,自己更像福尔摩斯,敌人是肉眼看不见、双手摸不着的“隐形恶魔”。因此,任何细节都不能放过。 

 

  风险如影随形。在一步步进入隔离区时,她的心也会一阵阵紧起来。因为,她并不知道,这个未知的病毒究竟有多顽劣,自己的防护是否足以应对这看不见的“敌人”。 

 

  其实,这份职业也遭遇到许多人的不解。不能通过电话完成吗?何必一次次冒险进入隔离病区?陈琦的同事、干了41年流行病调查处置员的刘公平说,大疫面前,不能错过一丝细节,只有更深入地了解情况,抽丝剥茧,才可能让病毒的真容暴露无遗。 

 

  刘公平是湖北省疾控中心传染病防治研究所副主任,二个多月以来,他和其他流行病调查处置员一样,冲锋在流行病疫情调查的一线。 

 

  “我们虽然多一分冒险,却可以减一分扩散的风险;多一分对对手的了解,就可从病毒手里抢回更多的生命。”刘公平说。 

 

  精准:“拷问”每一个细节

 

  一遍遍对不同的病人问同样的问题,一遍遍“拷问”每一个细节。乏味和枯燥是这个职业带来的痛感,但大家并不敢有丝毫的松懈,因为与细节越接近,就会离真相越接近。 

 

  每天,官旭华都会带领团队跑好几家医院。戴上两层手套和口罩、穿上防护服、戴上防护面罩,再套上鞋套,护目镜后面的眼睛是彼此辨识对方的唯一“姓名牌”。 

 

  这般全副武装后,官旭华独自进入到半污染区,经过封闭的门,再往里走,来到真正的隔离区。 

 

  “新年好,我是省疾控中心的工作人员。您现在身体感觉好些了吗?您已确诊为新冠肺炎,现在要对您调查一下发病的情况,谢谢您的配合。”这样的开场白,他每天都要重复无数次。 

 

  从患者每天的行程、走过的地方、接触的人群,到临床表现、既往病史等,每一个细节都是他捕捉的要点,并在调查表上一一记录下来。“虽然多待一分钟就多增加一分风险,但我们必须保证信息的精准完整,确保万无一失。” 

 

  为了避免风险,官旭华不能把纸笔等物品带出隔离区,同事刘漫就隔着玻璃用手机将调查问卷一页页拍下来。卸下防护用具,来不及歇息,他们又奔赴下一个战场…… 

 

  深入隔离区,直面确诊患者害怕吗?接受采访的调查处置员都坦言,自己是子女、是父母,是丈夫或妻子,是再平凡不过的血肉之躯,“当然也会害怕,但任务来了,就义无反顾”。 

 

  倾听:帮患者击败“心理病毒”

 

  与患者对话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面对素不相识的调查员,抵触和厌烦是许多患者的本能反应。 

 

  “有的患者记忆模糊甚至刻意隐瞒,给工作增加了难度。我们深知,除了耐心之外,还需要语言的温度、眼神的柔度。”急性传染病预防与控制部科长吴杨说,其实,被隔离的病人,内心都惊慌、无助,他们需要击败的不只是新冠病毒,还有“心理病毒”。 

 

  一位女患者在隔离病房,给吴杨讲述了自己的遭遇。她们全家因为照顾生病住院的老父亲,相继染病被隔离。住院之前,她已独自在家呆了9天,家里没有菜了,就光吃白米饭。对未来的难以把控,让她内心充满恐惧。她眼里噙着泪:“现在住院了,只希望赶快好起来,早点回家!” 

 

  “那一刻,她的话语触动了我,我感到自己的职责不仅是调查,也应该有心理疏导。”吴杨说,许多调查员开始通过阅读心理书籍补充心理疏导方面的知识,希望能帮助患者驱逐心中阴霾。 

 

  20多天、上百例病例的个案调查,调查员们为认识新冠病毒流行规律和疫情研判,不断提供有力的证据支持。 

 

  战“疫”当前,他们依然奔袭在路上。 

 

分享到:
上一篇 下一篇 责任编辑:

微信关注 今日中国

微信号

1234566789

微博关注

Copyright © 1998 - 2016

今日中国杂志版权所有 | 京ICP备:0600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