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 活
开放带来的经济繁荣滋养着一份闲适、富足的市民生活,同时培育了一种现代都市应有的精神追求。广东人的生活方式和文化观念具有一种独特之处。
开放与包容
为各色人等提供着多样的生活方式
无论濡热潮湿的夏日清晨还是温润清朗的冬日黄昏,广州市人民公园的空场上总是拥满了跳交际舞或表演粤剧的人们。免费的交际舞培训班吸引着那些青春不在却活力充沛的中老年人,培训计划板上写着一个星期的教授内容:星期一、星期二,探戈;星期三、星期四,北京平四;星期五、星期六,美国狐步。老派的舞姿,流行的舞曲,衣着不入时的舞者,展示着一个中西合璧、新旧参半的古老城市的面貌。
人民公园应该是中西观念结合的产物。原址是隋朝到清朝的官署所在地;1917年,受西方文化影响的孙中山倡议改为公园,官署之地为全民享有,取名“第一公园";1926年11月改名为“中央公园";1966年,文化大革命时期又改为“人民公园"。名称的变化体现着时代和观念的变革,一个公园承载着的是厚重的历史和社会意味。最有意味的莫过于1998年,这个长久与广东省人民政府封闭在同一个大墙中的人民公园,终于推倒了围墙,变成敞开式的广场,与省政府的大门一道向人民开放。
公园里的多是中老年人,除了跳交际舞和唱戏的之外,还有些老人或推着童车为子女照料着下一代,或三五成群高声歌唱,或看报喝茶。诺大的公园,在省政府的古色古香的威严的建筑前,有一种别样的热闹和轻松。古亭与现代雕塑就象这座新旧参半的老城一样给各色人等提供着各自适宜的环境。广州的老人似乎格外地悠然和欢愉。可以说,这种大都市中保存的古旧的生活方式和气氛,给予老年人特别的滋养和慰藉,使他们有一份别的地方少见的舒心与安然。
在珠江边的沙面,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西方人的租界地,仍然布满西洋风格的建筑,江边凉棚下零星的外国游客的金发碧眼,仿佛是旧时光的再现。距此地不远的西关,又是另一番情调。广州的老房子集中在这里,旧时代西关聚集着城内的富商,与东山的官宦之家各据城之两翼,富商高官们年少的子女便被称作“西关小姐"和“东山少爷"。今天的西关已破败不堪,广东风格的小楼外墙长满绿色的苔藓,写着“拆"字的老旧墙壁给人一丝生的希望和死的伤感。这里不久将建成地下铁道,多数的人家已经搬离,透过广东式的木栅门见到的是黑洞洞的屋中被阳光映着的片片蛛网。暂留的人家,门户紧闭,只有门口处摆放的财神才见出一现生机。偶而在整齐划一的石板小巷中出现的是白发苍苍,表情漠然的老妪,这样的古巷中见鲜活美丽的西关小姐。旧城象一个老人一样,随着最后一只雕花木门的折除而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居高临下,面目相同的高楼大厦。
生活方式是难以拆除和替代的,西关的小吃依然代表着广东风味的正宗,及帝粥、萝卜糕、牛肉肠粉,便宜又实惠的小店铺使人顿起怀旧之情。老人们依旧捧了报纸到茶馆中“一盅两件"地消磨一个上午,公园也是好去处,廉价和闲适是老人最适宜的消费。而方便的生活条件也使这个市民城市有着与北京――一个皇家城市完全不同的真实感。
与广州的老旧相比照的是深圳和珠海的新鲜和生机,这差不多是广东魅力的又一种体现。在深圳有着年轻的市民,有着新鲜的空气和现代的生活方式。1997年前后,在盐田港作公关的张女士还过着一种住在香港,工作在深圳的生活,而今不少和她一样背经历的香港人却选择深圳作为他们的居住地,享受着香港所缺乏的宽阔和净朗。深圳已经成为香港的后花园。
珠海是作为旅游城市而建设的,一条宽阔的临江大道被称为“情人大道",仲夏之夜,柚子的收获季节,三五成群的年轻人在情人大道吃柚子看海景成为一出特别的节目。这是一个充满闲适之情的城市,不多的人口,完善的设施,美丽的景色,都体现着新鲜的意趣。
广州试图创造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以便与国际接轨,其标志就是24小时工作着生活和生活着工作的便利的广州。大街上出现了24小时便利店,铺面不大,分布却广,除普通的食品和用品外,更有一些应急的药品,或其他能满足消费者应急要求的物品。便利店的价格也按照国际惯例,高于普通超市10-20%。药店和银行也开始实行24小时营业,广州人认为24小时服务的内容种类、覆盖范围和服务品质在一定程度上成为衡量都市国际化的指标。广州希望自己有着国际化都市的面孔。
年轻人的文化栖息地
现代文化观念的源头
尽管旧屋和骑楼给广州烙上了难以磨去的老旧痕迹,但开放的门户决定了它的前卫与新潮。年轻人正是看中了这一点,才将此作为最适宜发展的栖息地。
早在80年的开放之初,被中国人奉为歌后的台湾歌星邓丽君的靡靡之音就已从香港经广州流入内地,影响着不止一代人的观念,而中国至今仍在走红的流行歌星,很大部分是在广州开始他们的当时被视作另类风格的演唱的。甚至芭蕾舞这种样式,也是在广州才有了一个全新的运作方式,当年在北京的中央芭蕾舞团红极一时的台柱子张丹丹为了事业到达广州创办了广芭,一种全新的艺术团体,给这个城市带来了新的文化品种,使自己得到了发展。
广东的报刊也显示出与其他地区不同的包容与开放。更多的国际政治、文化和经济的内容,更自由的表达方式,使得其他地区的同行起而效仿。开放初期受香港传媒形式影响的时代已经过去,现在更多的是思想的开放和文化上的兼容并包,可以说,广东的开放导致了经济的发展,而经济的发展又促进了文化的繁荣。在《南方周末》《二十一世纪经济报导》《南方都市报》等广东有全国影响的报纸上,国际文化、政治及经济占据了大量的篇幅,表达方式也不同于北京的市民报纸,而具有相当的中产阶级的品味,传达出经济高速发展、一切趋于商品化的时代,知识分子为传承人类优秀的文化传统和独立民主的精神本质所付出的努力。在这里,可以看到推崇美国知识分子刊物《大西洋月刊》的文章,可以了解美国超验论者(transcendentalist)梭罗(Henry
David Thoreau)、爱默森(Ralph Waldo Emerson)等人的思想对现代化今天的影响,可以找到人们对于环境保护,精英文化发展的思考与忧虑。通过传媒,广东的开放和进步的姿态显露无遗。
广东,由这扇开放的大门看出去是一个崭新的世界,看进来是一个变化着的中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