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东一览
广东省地处中国大陆的最南部,南临南海,大陆海岸线总长3368公里,岛屿众多。全省地处低纬度,北回归线横贯广东大陆中部。地势北高南低,境内山地、平原、丘陵交错。河流大多自北南流,主要有珠江、韩江、鉴江等,最长的珠江有2122公里,由西江、北江、东江汇流而成为中国第三大河流。南海沿岸的珠江三角洲、韩江三角洲土地肥沃,是著名的鱼米之乡。
全省地处亚热带,大部分地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夏长冬暖,雨量充沛。年平均降雨量为1366毫米,年平均蒸发量1100毫米,属湿润地区。年平均气温22度,年日照实数1828小时,全年草木葱绿,生机盎然。
广东省土地面积17·8万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311万平方公顷,林业用地面积1026万公顷,荒草地面积57万公顷。全省森林覆盖率57%,活立木蓄积量3亿立方米。广东海域辽阔,河网纵横,水库众多,鱼塘遍布,水产资源丰富。全省海水养殖可养面积78万公顷,淡水养殖可养面积43万公顷。广东矿产资源丰富,已找到矿产116种、探明储量89种。全省煤、铁矿石、硫铁矿保有储量分别为5·47亿吨、5·53亿吨和4·45亿吨。广东动植物品种繁多,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经济作物以蔬菜、甘蔗、水果为主,岭南佳果四季飘香。
根据2000年人口普查统计,2000年末在广东居住人口8642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6·7%,居全国第三位;平均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486人;全省普查人口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4752万人,占55%,是中国人口密度较大的省份。
除汉族外,广东省内有53个少数民族。以壮、瑶、畲、回、满等为主。少数民族人口约占全省总人口的0·7%,全省主要宗教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全省性的宗教团体有广东省基督教三自爱国会、广东省佛教协会等7个,宗教信仰者约为64万人。
在世界上,还有祖籍广东的华人2200万人,侨居在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以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美国、加拿大居多,全省归侨、侨眷约2000万人。是中国最著名的侨乡。在海外影响较大的广东华侨组织有“世界客属恳亲大会”、国际潮团联谊会”、“世界中山各中学恳亲大会”等。广东毗邻港澳,祖籍广东的港澳同胞约600万人。
广东历史渊源久远,距今13万年前就有“曲江马坝人”在此繁衍生息。相传古为百越(粤)之地,故简称粤。秦始皇一统中国,于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在今广东境内设置南海郡,治所在番禺(今广州)。汉属交州。三国属孙吴。唐代在今广东、广西建置岭南道。宋淳化四年(993年)更名广南道。元代设广东道。明设广东道宣慰使司,后改为广东布政使司。清代设广东省,相沿至今。
在中国历史上,广东虽开发较晚,但到了明代,其生产力水平已赶上长江和黄河流域,跨进了全国经济先进地区的行列。近代商品生产和对外贸易比较发达,是中国现代工业和民族工业的发源地之一。清同治五年(1866年)在广州筹办了枪炮厂;1873年开办的南海继昌隆巢丝厂,是近代民族工业的创始企业之一。
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广东曾风云际会,英雄辈出。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戊戌维新、辛亥革命、北伐战争、省港大罢工、广州起义等许多重大历史事件都在这里发生,涌现出洪秀全、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叶剑英等一批杰出的历史人物,并留下了许多珍贵的遗迹。
改革开放(1979年)以来,广东的面貌发生了举世瞩目的变化。全省国内生产总值、利用外资、出口总值、税收、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等经济指标,持续多年居全国各省市区首位,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取得显著成绩。
2001-2005年期间,广东省经济发展力求再上新台阶,主要经济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步伐加快,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水平有较大提高,不同类型地区协调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对外开放上新水平。科技教育事业发展取得新突破,生态环境较大改善,精神文明建设与民主法制建设有新进展,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