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菜上海飘香
文图/(台湾)张美云
当中国“吃”的文化跟兼容并蓄的上海“海派文化”碰撞,会激发出怎样的火花?坊间的各国料理、大宴小酌到地方特色,早就把上海的餐饮市场炒得异常热闹。随着大批的台商前往经商,“台湾菜”在上海,也就自然而然汇聚成一个系统。台湾人经营的餐厅,怎样在五花八门的餐饮市场,占有一席之地,请看我们的第一手观察。
台菜勇闯上海滩
 |
热腾腾的烧麦 |
根据餐饮人士预估,台湾人在上海开的餐厅,超过一千家,最早在十多年前就已经有台商过来,至今还存在的“老店”也还有个几家。由于经营餐饮的门槛不高,少则十多万元人民币到上百万元人民币,就可以开张迎客,所以总的来说,台湾人到上海创业,从事餐饮业要算是最多的。
但是在上海开餐厅,不仅要跟台湾人竞争也要跟国际餐饮竞争,要立足并不容易,根据业界的估算,通常开超过三年的餐厅,就能在上海餐饮界占有一席之地,但是这样的比例有多高呢?业内人士说只有两成上下。有人带了两百万元人民币,雄心勃勃地来到上海,不到三个月就铩羽而归。那投资小一点的呢?美食街摊位吧!别看投资不到25万元人民币,但如果达不到招商部的提成和人事开销的标准,每个月亏个2万元人民币,几个月下来一样是吃不消。
即使竞争如此激烈,但台湾餐饮业带进的许多观念,像服务和经营概念,的确让上海餐饮业有了一番新面貌。能够存活下来的业者,他们各有各的经营本事,像老板亲力亲为,从雇用专业人士到员工训练,从控制成本到维持品质,完全一手包;做出有特色的餐馆,不管是标榜台菜、创新菜,都要找出自己的市场定位;建立口碑等。
上海台式餐厅面面观
 |
美好家宴苏州店长龚南(左)与上海店经理国亮 |
综观台商在上海经营餐厅,不见得以经营台菜为主,有时还得顾虑市场前景,如果以菜色来看,可分为四大类。第一类以台菜为号召,像“美好家宴”、“白木屋”、“你家我家”等。第二类以复合式餐饮为经营特色,包括“鹿港老镇”、“雅玛餐厅”、“祖祖”等,有台菜也融入了其他菜系。第三类把台湾餐饮内容搬到上海来,如“鼎泰丰”、“秀兰小馆”、“上雅铁板烧”、“吴记火锅”、“王品台塑牛排”等。第四类创新菜,如歌手张信哲投资的“三千院”等。
不过,如果单单做台湾人的生意,那肯定没有办法带来什么经济效益,所以台商就开始把触角伸向本地市场,例如“永和豆浆”、“蔡家食谱”、“雅玛餐厅”、“吴记火锅”等,就以开连锁店的形式,扩大经济规模。形形色色的台式餐饮店,使得在上海的台商,随时能够尝到家乡的滋味。而这些店面也大多以台湾人聚集较多的古北区为落脚处,有的店面甚至比邻而居,生意一样好。
如果以经营者来看,大部分是在台湾有过餐饮经验的,早期大多是个人方式运作,这几年市场竞争激烈,还会再进入上海餐饮市场的,都是夹带着丰富管理经验和已成体系的业者,像是“王品台塑牛排”、“吴记火锅”等。也有的把台湾成熟的技术,在大陆实现开店计划,像是“永和豆浆”,就把台湾传统早餐店形式,转变成明亮便捷的中式快餐连锁店。也有因为老板对吃有研究,而投入服务业,像是“蔡家食谱”,就吃得到很多老板的私家菜。最后也有无心插柳而成功的,像是“美好家宴”,就有着令人羡慕的成功果实。
各出奇招求发展
上海餐饮市场,可以用竞争“白热化”来形容,因为市场变化太快,消费者变换口味也很迅速。怎样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的确是生存下去的惟一信念。专以台菜为号召的“美好家宴”,过去就尝过扩张太快的亏,在苏州、昆山的店在亏损两年后收掉,现在除了苏州、吴江之外,上海就一家总店。过去因为就开在居民楼下,并不规范,今年开始重新找地点开张营业,面积扩大了许多,还有一个院子,用餐环境跟老店比起来,好了很多!李老板说,没办法!在上海开餐厅,想未来发展,就得做这样的投资,所幸老顾客很捧场,即使换到新地点,他一样信心十足。其实归根究底,服务业最重要的就是人才,他的一批忠心的子弟兵,才是他事业稳固的基础。
“鼎泰丰”是另一个经营上的特例,小笼包向来是上海的特产,现在来自台湾的“鼎泰丰”也来分一杯羹,而且价钱是南翔小笼的好几倍,这下可让不少上海人开了眼界,初期自动找上门来的,的确不多,但是业者坚持经营理念,开业半年之后,经过市场运作宣传,才慢慢让上海人知道——“鼎泰丰”小笼包的真材实料在哪里,本地客是增多了,但依旧以日本客最捧场,旅游旺季是一位难求!但是考虑到非旅游旺季的经营策略,“鼎泰丰”未来还是以深耕本地市场,作为下一步的诉求。
“雅玛餐厅”又是另一种形式,目前上海的四家店,依照不同地点做出四种不同风格,从酒吧、港式点心到复合式餐饮,只要符合那个地区的型态,就设计出适合的餐饮型态,真可以说是完全表现出“因地制宜”的特色了。
人人遭遇不同,个个都有独门秘方,看看他们怎样筑梦踏实。
故事一:用感情交朋友 子弟兵为他重振雄风
其实餐饮不是李登杰的本行,他最早在台湾拍戏,但因为没有成名,七八年前就跟朋友到大陆看市场,并且在福建福州开了两家卖卤肉饭的餐厅,结果经营不善都亏光了。到上海时,他用“一无所有”来形容自己,生意失败,没有脸回台湾。他说,当时一切归零,要不是换了一个大环境,根本没有办法从头做起的。他分析当时会失败的原因,一个是外行,二是管理上根本不到位。
到上海之后没多久,在福州跟了他一阵子的子弟兵,竟然租了一部车把他福州店里的锅碗瓢盆,全都带到上海来,说是要跟着他创业,无计可施又没有钱投资的情况下,他干脆在租来的房子前空地,搭起一个简陋的棚子,反正七八个人总是要吃饭的,也就顺道卖起外食。
无心插柳,这个不起眼的小摊贩,竟然吸引很多想念家乡味的台湾人聚集,生意一天比一天好,没多久就在小摊附近找了一个店面,开起了第一家店,这一家店一开就开了五年,生意从开张至今的表现都很出色,最好的时候一天可以卖到两万多元人民币,一个月利润可以多达十多万元人民币。李登杰携手打拼的另一半梅姐回忆,当时很多台湾人来捧场,即使下着大雨,简陋的棚子漏水,顾客宁愿打着伞吃饭,脚边还有一盆火炉,那时创业维艰与克难的精神,还真的很令人怀念。
有这样的成果,李登杰认为梅姐对品质的控管居功厥伟,因为店里的厨师都不是台湾人,要维持固定的品质,都得靠梅姐的一张“利嘴”,只要不小心变了味,就免不了一阵“开会检讨”。另外就是跟着他们七年的一群子弟兵,李登杰说他不懂管理,也不管厨房的事务,所以从厨房到外场,完全由他们掌握,相互信任之下,成就了“美好家宴”今天的样子。
第一家店做起来之后,他也尝试在台湾人集中的昆山开分店,但成果不如上海店,开店头两年上海店赚的钱,几乎都拿去贴补昆山店,最后只好收掉。他分析,位置不好、管理不佳,是失败的因素。现在苏州、吴江分店相继开设,苏州店就交由表姐龚南晞一手掌管,逐渐成为苏州台商吃饭的聚会场地,他也着手扩大上海总店,为了规范经营模式,他租下吴中路边的一栋房子,签了十年约,含院子有一千多平方米,预计将它打造成他在上海发展的一个根据地。
专卖台菜、经营五年、成果丰硕,“美好家宴”的成功虽然有其背景,毕竟当时实惠又道地的台菜餐厅并不多,但是李登杰说,开了这一家餐厅,让他真正体会到台湾人的人情味,虽然常听过来人说“台湾人不团结”,至少他这一家店要不是台湾人的热情捧场,大概不会走到今天这一步!
故事二:坚持理念 用最好的吸引消费者
开店之初,曾经有台商这样形容上海“鼎泰丰”,“去吃鼎泰丰有一种报复心态,因为不用排队”,这句话点出了台北“鼎泰丰”的热络情况,也说明两年前,上海“鼎泰丰”进入上海市场时,除了台商,鲜少有人知道他的背景。
虽然没有一炮而红,但是经营者坚持走精致、台湾风味的路线,却没有改变过,后来借重市场营销的策略,慢慢打开市场。日本客人一直是上海“鼎泰丰”最忠实的顾客,一到旅游旺季,门外就出现排长龙的情形。上海“鼎泰丰”经理朱雁表示,当初他也曾经怀疑过,光是卖小笼包,能做中、高档客人的生意吗?直到进来工作之后才发现,一个餐厅不仅仅是东西好吃而已,还要有一个自己的“食”文化,才能做大做久,这也是为什么来到这里的客人,70%~80%是回头客。
“鼎泰丰”在台湾以外的地方,采用授权方式展店,它展店的速度并不像其他连锁店那样快速,就是因为对于服务、品质的要求很严格。上海“鼎泰丰”开店时,台北也派了厨师过来进行培训,包括菜单、口味都跟台北一样,所以开店前半年,双方都在磨合调整阶段,对于每一笼包子,都是客人下单之后,现场擀皮、制作、实时上桌,保证每一笼小笼包都是新鲜可口。这样的要求下,才慢慢做出口碑,早期面对本地客人的质疑时,朱雁总是不厌其烦地向他们讲解,“鼎泰丰”的蟹黄小笼不但蟹肉多,而且都是当天采买的新鲜蟹肉,所以往往过晚上八点就卖完了,价格上当然不一样。也难怪艺人柯受良、关之琳还有洛杉矶市长等名人,都来过上海“鼎泰丰”尝鲜。朱雁说,曾经有一回,大批民众把“鼎泰丰”挤个水泄不通,仔细一看,原来是港星周星驰大驾光临,把影迷都吸引过来。
小笼包源起于上海,“鼎泰丰”竟然敢在上海开起分店,胆子的确不小,不过两年下来证明,早期凭借着台湾“鼎泰丰”的名气,的确能吸引台湾、日本客的青睐,然后再慢慢带动本地市场。未来半年,深耕上海市场,将是上海“鼎泰丰”的主力。同时,经过了市场的淬炼,也证明“坚持最好”的企业文化,已经逐渐被消费市场接受。
故事三:因地制宜 四家店四种样
最早在古北区看到雅玛餐厅,简洁、休闲的用餐环境,还真不知道这究竟是卖中餐、西餐、咖啡还是……后来朋友约着吃了一餐饭,才明了,这是属于复合式餐饮,菜系没有固定形式,台菜、粤菜、本帮菜和川菜一应俱全,主要的客层针对年轻族群。“雅玛餐厅”虹桥店经理王继强说,复合式餐饮可以满足不同时段客人的需求,下午可以提供点心、冰品、下午茶,晚上可以提供宵夜,可说是充分利用各个时间段的客人需求。
“雅玛餐厅”是由四个台湾人投资,当初这样的复合式经营,很得日、韩客人的喜爱,休闲、简洁、时尚的餐饮风格确立后,加上广告营销策略,很快的就获得市场认同,尤其是夏天冰品热卖,可以从上午一开张营业就忙到晚上10点,没有休息过,最好的时候一天可以做到六万元人民币。王继强说,他从事餐饮七年,还没有做过这样的业绩,上海餐饮市场的爆发力的确惊人。
第一家店的叫好叫座之后,“雅玛餐厅”陆续开了三家风格不同的分店,从粤式点心、酒吧餐厅到海鲜城,“因地制宜”是最主要的经营策略,这似乎也很符合上海“变”的特性。只不过遇到非典,打乱了既定的发展计划,王继强说,目前“雅玛餐厅”暂时不会再拓展新点,四家店四种风格的经营模式,还得经过市场的考验,能通过了或许才是更上一层台阶的关键!
餐饮专家建议:用台湾式的服务 做大众消费市场
所以说要在上海餐饮界生存,没有两把刷子,还真没办法引领潮流。
不过有经验的台商建议,做上海餐饮生意,最好走高档或低档消费,中档已经竞争过度了!台维餐饮旅馆管理顾问公司总经理马德新也认为,中国的餐饮消费市场,如果只看最顶级或是中产阶级都会产生错觉,应该是看一般消费者心态。很多台湾人之所以会失败,不外乎把客层定在外籍人士或是台湾人,这样一来,不但变量大、竞争也多。如果走长期路线的话,应该是“用台湾人的服务方式,走大众市场”,这样成功的机会就大多了。
另外就是人才的培训,很多人在开了连锁店之后,首先遭遇到“人才”不足的困境,马德新说,这是经营者的盲点。其实,在投资之前就要先培养人才,从思想上面贯彻服务的品质和意念,这个意念应该是从“关心消费者”为出发点。同时,培训人才的期望值要符合现实,很多老板抱怨,招待进来十个员工没多久都被挖角,他呢也干脆去挖别人的员工,久了就成了恶性循环!正本清源的做法,就是预估每年需要三十名员工,那就召进来一百人,经过淘汰、离职,自然会有理想中的员工留下来。只要把员工训练费当成固定费用,像是水电费一般,就不觉得是额外费用,也就不痛苦。
看了这么多服务业的兴衰,马德新语重心长地说,中国的餐饮市场那么大,是靠人去培养,首先要把“人”的问题解决,从市场角度、人员培训等因素都到位了,一家餐厅的未来发展也就不难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