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情伴事业起舞
文/ 楼红英 来建强
新年前夕,熟门熟路地来到赵玉芬院士的办公室,她一如往常满脸春风地站在门前等候。
就是眼前这位和祥的女院士,福建人谈起她的经历如数家珍。赵玉芬,1971年毕业于台湾新竹清华大学,并以优异的成绩考取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化学专业研究生直攻博士,1975年获得化学博士学位并继续从事博士后研究。1979年回到祖国大陆,先后在中国科学院和清华大学工作任教从事科研事业。1991年,因她成功地通过科学实验和理论证明了生命起源的奥秘而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00年底,赵玉芬选择了厦门大学,她说,这里让她觉得更像家。
岁月轮转,猴年又到。中国人的传统习惯是合家团聚,或是通过信件或电波传递亲人间的牵挂和问候。面露喜色的赵玉芬院士告诉我,今年她在台湾的四妹一家都要来厦门过年了,春节期间,他们的节目就是一同周游国内,“感受祖国的大好河山”。
赵玉芬院士是个土生土长的台湾人,兄弟姐妹六人,她排行老大。现如今二妹和三妹在美国,四妹、五弟和六妹都在台湾。每到节假日特别是元旦春节,割舍不了亲情的赵氏兄弟姐妹都会找机会相聚在一起。赵玉芬院士说,在台湾的兄弟姐妹都盼望着祖国早日实现统一,两岸也可以早日实现直航来去自由。其实从台北到金门仅有30分钟的航程,而厦门到金门近在咫尺。
无怨无悔扎根厦门
赵玉芬院士对选择来到厦门大学颇有感慨。她回忆道,是一次学术会议的机会让她与厦门结缘。“当我一踏上厦门的土地,就感到一股浓浓的亲情扑面而来。这里的乡音、风土人情、生活习惯与我小时候的记忆是那么相似,我好像回到了台湾。”
她说,“在厦门有厦门大学,有化学化工学院这样一个在全国化学学科领域颇有影响,拥有雄厚科研力量和团队精神的学科群体,还有美丽的校园,这些都深深地吸引着我。”实验室的精密仪器为赵玉芬搭起了事业的舞台,而在这个精彩的舞台上,亲情始终是最好的舞伴。
赵玉芬院士顺手从桌上拿起一个信封,里面装的是在美国的二妹一家寄来的贺年卡。刚“推销”完厦大的赵玉芬院士笑呵呵地“夸”起了家人,二妹夫妇都是从事环保事业的专家。如今孩子们都已经长大成人,他们也有落叶归根的想法,盘算着将来把家搬到厦门来。
两岸母校情悠悠
谈起自己的母校,赵玉芬院士显得很高兴,她说北京的清华大学和新竹的清华大学原本就是一所学校,她们有着共同的校庆日、共同的校歌、共同的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双方校长在1995年就有了约定,互派教授讲学,互派学生选课,而且相互之间的往来都算是正常上班,不算请假。只可惜后来由于手续的繁杂,执行得不是太好。而每当校庆时日,都会举行校长互访,全世界校友都会相聚在一起。
两岸“清华”过从甚密,其他大学之间的交往也十分密切频繁。厦门大学和台湾的东海大学就是姊妹学校,在化学、海洋、生物等领域都有着良好的合作。特别是赵玉芬院士曾提出的海峡化学生物科技带的构想得到了东海大学等台湾高校的积极响应。为此厦大的高层还曾亲赴东海大学访问,为两岸更密切的科技合作牵线搭桥。
院士的梦想
赵玉芬每天都在关注着两岸和平统一的进程,因为这关系着她的一个大大的梦想:构建海峡化学生物科技带。
2002年2月,赵玉芬院士曾在全国政协会议上提出“以厦门为中心,建设海峡化学生物科技带”的构想。谈起这一构想,赵玉芬院士说,在福建的两院院士中,大多数是从事化学生物研究工作的。福州的微生物技术走在全国的前列,厦门大学有化学化工学院这样一流的学科群体,有生命科学、海洋科学、医学科学等生物科技资源。如果将厦门、福州的科研力量联合起来,那就代表着国内化学生物的最高水平,其发展潜力是无可限量的。此外与厦门仅一水之隔的台湾也拥有一批化学生物领域里的科研精英,有丰厚的科技、产业、资金资源。如果能在厦门建设一个高水平的硬件科技平台,吸引大批科学家前来创业;如能很好地利用厦门的地域优势,将两岸的科研力量团结起来,吸引投资、带动产业,拉动当地经济发展,促进东南沿海经济和两岸经济的共同发展,进而辐射东南亚……建设海峡化学生物科技带的构想并不遥远。
在2003年12月初召开的“首届海峡两岸科技与经济论坛”上,赵玉芬院士作了“化学生物科技带与海峡两岸经济发展”的报告。
赵院士很高兴地说,一个高水平的硬件科技平台正在两岸形成。要是祖国统一的步伐迈地更快一些的话,不说别的,两岸科技合作也能顺利推进。
“丙谷二肽”为祖国献礼
半年前赵玉芬院士和她所在厦门大学的科研小组经过三年的攻关,成功地完成了生物医药——丙谷二肽合成的中试过程,同时这一全新的合成方法获得了国际专利,为祖国献上了一份厚礼,也是赵玉芬来厦门后的一个重要成果。丙谷二肽是一种高营养值的“救命药”,对处于生命危急时刻的病人起着重要作用,及时补充丙谷二肽,可以显著缩短病人治疗和恢复的时间。丙谷二肽在欧美等国已经普遍应用,而目前在中国只能依靠进口,价格昂贵。
国际专利鉴定书是这样评价该专利成果的:“该合成方法与现有技术公开的方法不同,而且对与本领域技术人员是显而易见的,并且能够在工业上使用。”“具有新颖性、创造性和实用性”。谈到这项成果,赵院士感受颇多。这是一项历时20多年积累、辗转两岸,3年艰苦攻关才得以完成的研发项目。赵院士激动地说,它体现了同事们亲密无间的合作。回忆起当时的情景,她说那段日子里,她和博士生、硕士生们都是直接下到厂矿,大家常常是顾不得吃饭和回家,肩并肩地与工人一起完成实验的各种烦琐准备工作,在进行了多次反馈和修正之后,最后如愿以偿地实现了实验的成功。
采访结束前,赵玉芬指着2004年的金猴挂历一个用笔圈起的日子告诉记者,这是四妹一家从台湾来厦门的日子,事业和亲情始终是赵玉芬院士人生的核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