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2月
你现在位置: 首页 > 特别报道>

特别报道

浅浅衣带水 漫漫回家路

“三通”是“双赢”的选择
亲情伴事业起舞
台湾“小老板”:走在春天的大路上


“三通”是“双赢”的选择

文/来建强

李非,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央委员、厦门大学台湾研究所教授。

记者: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25年来两岸人员往来热络,这对两岸统一有什么影响?

李非:目前,在两岸关系中,各项往来主要表现在投资、商务等经济形式上。现在来大陆创业、就业的台胞已超过一百万,这些都是台湾家庭财源的主力,一个人可能影响到一个家庭。估计在未来10~20年,来大陆常住的台胞可能达到三百万,可以影响到近千万台湾民众的生计,这肯定会牵动整个台湾社会。两岸往来热络、经贸密切,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这为和平统一创造良好的条件,对遏制“台独”产生了积极的正面作用。台湾执政的民进党很害怕经济依赖大陆,想方设法限制两岸直接“三通”。少数政客搞分离主义活动,牺牲的是整个台湾社会的经济利益。

记者:两岸相继实现“小三通”和“包机返乡”,2004年两岸“三通”会有什么新突破?

李非:我认为两岸实现直接“三通”是挡不住的潮流,也是迟早的问题。由于政治上的障碍,“三通”只能是逐步做的事。从厦门—金门试点直航到“两门”、“两马”直航,从人员直航到货物运输的直航,小范围的突破逐步酝酿出大的突破。我相信,两岸交流在2004年还会有进展,这需要成熟的政治条件的配合。如果台湾当局回到“一个中国”原则和承认“九二共识”,在这一前提下,两岸开放的步伐会变得更大些、更快些。

记者:台企“西进”谋求发展和大陆加快工业化进程,这其中双方是如何共创“双赢”的?

李非:的确,台企“西进”填补了大陆产业在许多方面的空白。现在大陆进入工业化进程的重要时期,但地区发展很不平衡,东部沿海地区已进入工业化中、后期阶段,而大片西部地区还处在工业化初级阶段,原来在台湾已经是“夕阳产业”的制造业到了大陆,尤其是西部地区,就成了赚钱的“成熟产业”。台湾本岛劳动成本过高使得这些台湾劳力密集型产业无法生存,而大陆廉价的劳动力和巨大的市场空间刚好成了台湾经济成长的重要动力。

台企来大陆发展有的是采取合资、入股等形式,但更多的是喜欢采取独资的形式。一些高科技企业直接利用其技术优势、先进的生产管理经验,参与到大陆传统产业的改造和升级,对提高劳动力素质有积极的正面作用,无形中也会促使大陆企业经济观念的变化,促进良性竞争关系的形成,对大陆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产生积极的影响。

记者:港澳与内地的“CEPA”是否同样也适用于两岸?

李非:当然适用。但是,“CEPA”是一项制度性的安排,鉴于两岸目前存在的政治、政策上的障碍,类似的“CEPA”很难实施。台湾现在就好比一个青春期的小孩,一方面闹着要“离家出走”,另一方面又想“分家产”,这是不可能的。如果台湾当局回到“一中”原则,在“九二共识”的前提下,两岸有可能做出更优惠的经贸安排或签订“投资保障协定”等。

记者:如果达成直接“三通”,两岸经贸交流将会呈现什么样的景象?

李非:这将有利于台湾金融、物流等服务产业更高效、低成本为大陆台企服务。现在转移大陆的绝大多数是制造业、技术密集型产业,而与之配套的服务业却留在了台湾。不能“三通”,使得台企的交易成本居高不下。两岸早一日直接“三通”,台湾就早一日获益,台湾企业也就能拓展更大的发展空间,促使台湾经济走出阴影,确保两岸经济共同繁荣和持续发展。



-+-+-+-+-+-+-+-+-+-+-+-+-+-+-+-+-+-+-+-+-+-+-+-+-+-+-+-+-+-+-+-+-+-+-+-+-+-+-+-+-+--+-+-+
返回页首

地址:北京百万庄路24号,100037
电话:(101)68996346 68326086
网址: www.chinatoday.com.cn
E-mail: news@chinatoday.com.cn
今日中国杂志社中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