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农民新村——花园村
文/祁
娟 图/本刊记者谢
军
 |
今日花园村 |
编者按:“灿烂的阳光照耀着灰褐色的土地,一群面带喜悦之色的农民,扛着领来的农具,意气风发地迎面走来。”这是1952年《中国建设》(《今日中国》的前身)创刊号的封面,它展现了1951年土地改革时期的农民形象。进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中国农业经历了产业结构调整的深刻变革,从几亿中国农民中脱颖而出的佼佼者,捷足先登于农村改革开放的潮头,打造中国农业的品牌,树立中国农民的新形象。浙江省花园村的农民们,就是这些佼佼者中的成员,请跟随我们一起走进花园村。
花园村位于浙江省东阳市南部,紧靠杭温(杭州—温州)线,村外180公里处是宁波国际港口,中国各地的货轮载着源源不断的物资在那里进出。花园村现有485人,占地2.5平方公里,集体净资产约三亿元。
花园集团董事长邵钦祥,身着合体的西装,十分儒雅,已完全不是我们所熟悉的农民形象。讲起花园村,邵钦祥的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农民口中的新名词
花园村以前是个有名的贫困村,山多村小,地少人多,村民生活很艰苦,靠发展农业不能使花园村致富,只有发展工业,才有出路。
——邵钦祥
一进村口,笔者不由惊叹:“嘿,真干净!”
用“一尘不染”来形容花园村的干净并不过分。放眼望去,大大小小的村道上,没有一个烟蒂,没有一片纸屑。洁净的道路两旁,每隔不远就是一个有机玻璃的白色电话亭,都被擦得光亮如新。整个村落的楼房统一规划,生活区、工业区、办公区、娱乐区、教育区错落有致,合理紧凑。
笔者在与村民攀谈中,经常听到乡亲们脱口而出“WTO”、“知识经济”、“绿色食品”、“风险投资”等新名词。问到这些词的来历,乡亲们说,这些新名词是干部讲的,宣传栏贴的,黑板报上写的,报纸上报道的,电视上新闻节目常说的。
“几十年前的花园村又破又旧,七十年代末,村里的人均年收入只有 87元,祖祖辈辈穷怕了,到了我们这一代还穷得这么惨,怎能不怕呢?!” 邵钦祥在回顾当年的创业动机时,不无沉重。赤贫招来的耻辱感,深深地刺疼了邵钦祥和村里年轻人的心,他们要办厂,要创业,要在这块名为花园的土地上实现“花园”的梦想。于是,一个名为花园服装厂的小企业出现了。
在企业草创的前几年,历经了亏损、退股、整顿等无数的艰难险阻,服装厂开始有了起色,当年就创利10万元。但邵钦祥没有忘记曾经同样赤贫的乡亲们,1984年,他无偿地把服装厂转为村办,成为发展集体经济的一支生力军。
目前,花园工贸集团已被定为国家级集团公司,是中国大型二级企业,1997年被国家农业部确认为国家首批乡镇企业集团,目前拥有全资和控股企业16家,拥有自营进出口权。1995年,在美国洛杉机创办了美国庆祥集团公司,为花园走向世界建立了桥头堡。集团生产的老汤牌火腿王,是中国的名牌产品,曾荣获"首届国际爱因斯坦新发明、新技术产品博览会国际最高金奖"。2001年,花园村农产品出口创汇2387万美元,在行业规模、出口创汇、利税总额排序中均名列同行业前茅。
加长农民受益的产业链
我从小生活在花园村,亲身感受到花园村的贫穷与落后,一心想改变家乡的贫穷面貌。发展花园集团,其实是加长了农民受益的产业链条,归根结底是为了大家都能过上富足的日子。
——邵钦祥
 |
位于村中心广场边的凉亭 |
在花园村,笔者欣喜地看到,“效益农业”、“结构调整”这类枯燥的字眼,已经为人们琅琅上口,“你调整了没有”甚至已经成为农民之间一句新的问候语。
说简单些,“效益农业”就是“基地加工厂、农户接商家、产业联市场”。花园村正是靠着这种创汇式的产业链条富裕起来的,花园火腿厂就是很好的例证。过去,家家户户都养家畜,一年下来没什么收益。后来,邵钦祥创办起火腿厂,请营养专家监制,生产出包装精美的火腿,深受市场青睐,一袋可以卖到十几甚至几十元钱,中国很多大城市的超市中都摆放着厂里的招牌产品——“老汤牌”火腿,这大大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效益农业的浪潮把花园村的农民推到了市场的风口浪尖,越来越多的农民放下锄头,洗脚上岸,从一个地道的农民,逐渐演变成一个亦农亦商、离土不离农的专业大户。
在花园村东头,笔者随意走进一户农家,这家人住的是独门小楼,楼前面是个小花园,种着两棵火红的石榴树,苹果大小的石榴结满了枝头。屋内一个年轻人正在利用电脑为自己的板材生意联系客户,男孩告诉我:“爸爸已经从商十几年了,我也跟着帮忙,现在村里很多人都在做板材生意,北京很多家居装饰城里都有我们的摊位。”
花园村目前的人均年收入已将近1.5万元,全村485人,仅电话就有256部,私家汽车57辆、摩托车95辆,65%以上的家庭装了电脑,村民上网了解信息、发布信息已是平常事。
向高科技之峰攀越
在知识经济已经到来的新世纪,谁抢占了科技的至高点,谁就能赢得市场竞争的主动权。我们向高科技之峰攀越,向新的领域冲刺。
——邵钦祥
说起中国农业,人们总会想到"露天工厂",而在花园村的农业高新技术园区,千百年来中国农业靠天吃饭的历史正在改写。花园集团与中科院共同合作开发了世界级尖端生物科技产品——维生素D3,填补了中国在此项技术上的空白。
维生素D3是人生存必不可少的一种脂溶性维生素,其生产技术一直被瑞士的罗氏公司、德国的巴斯夫公司和荷兰的杜发公司三大公司垄断。而今,因为花园村的参与,这一具有国际领先水平产品的生产车间被搬到了这里。
村北边的高科技园区,橘红色的楼体亮丽气派,区内静悄悄的,让笔者不由放轻了脚步,生怕打破这里的宁静。走进生产车间,发现这里全部是自动化大生产,洁净的总控室内,只有一位穿大白褂的技术人员正在忙碌着。
“这就是维生素D3吗?”笔者看着眼前圆筒内装满的、无色针状晶体问。
 |
花园村幼儿园 |
“是的,别小看这东西,它的用处很多。除了作为原料药用在制药工业中的制剂生产里,还常常会添加到我们平时吃的乳制品,或者牛奶等饮料中,调节人体内对钙、磷的吸收,促进骨骼发育,对老人尤其有益。”技术人员解释道。
中国目前约有8400万的老年人患有不同程度的骨质疏松症,对维生素D3的需求量很大。据悉,花园村将投资建设一个维生素D3的科研中心和一个博士后工作站,并利用在维生素D3上的先进技术,建成一条年产6万吨的维生素D3生产线,每年可实现利润5600余万元。经检测,这一新工艺生产的产品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并成功出口日本、印度和南美等地。
花园村富了,这个不足500人的小村庄,现已发展成为一个拥有5000多外来人口的现代化小城镇。
随着改革带来的翻天覆地的新变化,像花园村一样,“中国农民”称谓的内涵有了新的诠释。在辽宁省北宁市的闾阳镇,60多名农民被周边5市15个县区聘为棚菜栽培技术顾问,平均每人年酬2万元以上;2002年9月,山东省济南市取消户籍限制,允许农民报考公务员,曾是农民的吕永刚获得了和城里人一样的工作机会,他原来的称谓叫“农民”,现在的身份叫“居民”。
站在花园集团大楼里向北望,泰山农民公园一派绿意盎然,象征着花园村蓬勃的事业。笔者想起邵钦祥说过的话:“把花园村建设成为文明富裕的中国名村,是我终生的追求。”